一例针对攻击性人格障碍 开展情绪管控的案例报告
- 案例时间:2019-10-26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HBJYJG1554261166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一)一般资料
刘某,现年25岁,贵州安顺市人,未婚,大专在读。学习期间,因生活琐事与室友发生矛盾,继而发生打斗导致室友死亡,考虑到刘某事后对死者积极实施救助和有自首行为,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刘某无期徒刑,于2014年11月投入荆州监狱服刑改造。
刘某主要问题行为是毫无征兆主动攻击他人。刘某改造以来特别喜欢与他犯打架,绰号“不怕打”、“打不怕”。曾两次无故掀翻机台。2017年春节期间,无故将饭菜向民警监控室和备勤室砸去。2017年5月,因主动攻击他人,致人受伤缝合4针。根据刘某的自述材料、案情分析、入监后的表现和医院鉴定结果认定,刘某主要是由攻击性人格障碍导致的行凶危险,往往因微小的事和精神刺激,就会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从而造成破坏和伤害他人。
(二)犯罪相关因素
1.婚姻家庭情况
刘某自小由父母抚养长大,与父母、弟弟关系较好,从未对家人和自己使用过暴力和虐待行为。家庭成员无违法犯罪行为。刘某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在自述中谈到自己可能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其父喜欢打架,但也很会处理人际关系。
2.教育就业状况
刘某2012年就读职业学院,在读期间违法被捕,期间从未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或过早接触社会不良人员。
3.人际交往
刘某不善于和人交流。案发前主要社会关系就是学校同学,案发时刘某因为室友(被害人)在寝室用手机大声放歌,认为其影响他人休息,对其不满,提出“单挑”来解决此事。服刑期间也一直与同改关系紧张。但家人对其非常关心,刘某亲情观念尚为强烈,但语言上不善表达,平时亲情电话交流也只是听得多,说得少。
4.财产、生活状况
刘某在校时的经济来源依靠父母上账,在服刑期间则是每月发放的劳动报酬。刘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兴趣爱好,无论在社会上还是监内都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据其家人反映,从小爱看书,家人多次寄书过来。
5.行为倾向和心理特征
2017年经鉴定,刘某系攻击性人格障碍导致的行凶类危险犯,属于重点管控对象,刘某行为具有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攻击性凸显等特点。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心理发育不健康、不成熟。从小到大习惯于用自认为男人的方式解决问题,那就是通过暴力方式来解决冲突与矛盾,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简单粗暴。
6.态度
刘某有自首情节,有强烈的内疚与自责感,说明刘某在主观上能够认罪悔罪。刘某在谈话教育中承诺,即使动手也绝不使用凶器。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分析评估
刘某存在行凶伤人的危险,危险在于行为的不可控。
1.行为具有不可控性。刘某常因极其微小的时间,便控制不住自己,突然攻击他人。防控难度极大。
2.心理问题严重。刘某是经医院鉴定的攻击性人格者。且性格内向、孤僻;情绪波动易变,起伏不定,性情急躁不安。
3.认识存在缺陷。刘某从小到大喜欢标榜自己是男子汉,他将打架做为一种纯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际关系差。一方面刘某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都非常差,且厌恶集体活动,对环境的适应慢。另一方面,他人并不能充分认识人格障碍对人的影响,由于刘某行为的顽固性、反复性,民警认为刘某“无可救药了”;组员认为刘某“故意造乱子”。
5.思想包袱重。刘某一直对伤害其同学有严重的自责心理,交谈时多次流露出“我宁可伤的是自己”。另一方面,学生与罪犯的身份变化,前途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刘某既不能适应监狱环境,又对漫长刑期流露出无望感。
(二)改造中的优势、难点
1.优势:一是刘某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反省能力。他的犯罪史是因同学在寝室放音乐,刘某便对他同学说:“我想和你单挑一架,把问题都解决一下,我输了,我搬出寝室,你输了,我不希望你走,我们大家一起安安宁宁渡过这三年。”
二是刘某没有主观作恶的动机。刘某在生活中没有不良嗜好,人虽心胸狭隘,但做法比较单纯,犯罪后刘某有自首情节,有强烈的内疚与自责感,说明刘某在主观上能够认罪悔罪。每次攻击行为出现后,刘某既有悔改心理也有自责心理。
三是有较好的家庭支持度。刘某与家人关系良好,经常通过亲情电话与家人联系,虽话语不多,但亲情观念犹存。
2.难点
一是攻击性人格障碍的控管较为困难。刘某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认知方面有缺陷,行为又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
二是犯群人际支持度差。由于刘某性格内向,心胸狭隘,不善交流,不论与民警或者与其他服刑人员都不能很好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是改造信心不足。刘某基本上没有什么改造动力,更谈不上有什么改造目的与目标。
(三)矫正要点
刘某有两大缺陷急需改进,一是毫无情绪控制能力,二是教育的缺失让刘某只会用打架来解决问题。而优势在于刘某有一定的同情心,对人际关系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要矫正刘某一是要进行情绪管理,二是要言传身教,传授刘某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要有足够的人际支持和理解。
1.矫正目标
(1)在思想方面,帮助其进行思想压力的释放,树立信心,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策略。
(2)在情绪方面,提升其情绪控制能力,强化对冲动性行为的自控力。
(3)在人际关系方面,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犯群人际圈,形成有力的人际支持。
2.矫正方案
(1)破冰阶段:①鼓励刘某合理利用业余时间,多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有益兴趣爱好如练习书法、看书等,以转移注意力或释放压力;②引导刘某参加音乐兴趣小组;③利用罪犯心理互助组活动,让刘某学会倾诉,鼓励刘某找信任的人倾诉心中想法,更好的引导其正视现状,提升信心,尽早从过去的犯罪阴影中走出来,丢下包袱,轻装上阵,积极改造。
(2)融冰阶段:监区民警发动互助组加强互帮互助,通过解决刘某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等方式为其营造一个关心、关爱的和谐改造环境,使其真正感受到在温暖中改造,在希望中改造。监区为刘某制定攻击性人格障碍矫正计划,一方面邀请监狱服刑指导中心对其进行科学的咨询与疏导,另一方面使其在暴躁情绪发作、自控能力缺乏时,第一时间得到医学上的药物辅助治疗。
(3)强化阶段:监区经常开展谈心交流活动,让其学会处理问题与矛盾,提高自控能力,学会用正确的途径处理人际关系,让刘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既从思想上又从行动中切切实实感觉到民警的关心与关爱,使其在希望中改造。刘某作为回民,尤其应尊重其风俗习惯。
(三)矫正过程
1.尝试不同的应急性的情绪管理策略
在矫正初期,心理咨询师对刘某采取了多种方法,要求刘某自制针对冲动行为的应对卡,掌握制怒时的深呼吸技巧等。虽然刘某配合度和主动性都较高,但因人格因素的影响,训练刘某效果甚微。即便在行为矫治期间也经常无故向他犯吐口水。于是,心理咨询师询问刘某是否喜欢骂人和会骂人,刘某笑着回答会。心理咨询师要求刘某每次有攻击行为时必须先骂人。一次他人在给刘某分配中餐时,刘某突然要袭击此人,正因为刘某边袭击边骂人,此人及时发现闪身躲过。
2.以培育优点为突破口,巧妙设置行为观察点
由于改正错误的矫正途径事倍功半,民警根据刘某小时候曾经练过字、喜欢看书的经历,采取培育优点的策略。通过和刘某多次交谈,刘某选择了每天早中晚各练习45分钟硬笔书法,每天看半小时的励志性书籍,坚持每天写改造日记等矫正策略。
事实上,要求刘某在指定时间开展读写活动,不仅仅是兴趣培养,更是对刘某是否有行为异常的一种观察。当刘某情绪有波动时,轻则敷衍了事或者偷工减料,重则干脆不写。民警通过观察刘某的每日行为,就能掌握其心理状态,较好的解决了刘某行为不可预测性的难题。
3.建立和加强人际支持度
一是民警联系其父亲进监开展亲情帮教活动;在此基础上,民警和其父建立了联络沟通方式,定期向其父反馈刘某的进步。此活动对其帮助很大,家人的关心和民警的不放弃让他看到了回归社会的希望。二是对刘某所在的小组组员进行培训,改善组员对刘某的刻板印象。培训组员如何正确看待人格问题,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发现刘某的行为和情绪异常等等。三是围绕刘某组建兴趣小组形成人际支持圈。针对刘某练字,喜欢听歌等特点,民警发动人员组建书法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刘某从最开始抵触参加这些集体活动,到后来积极参加。
4.安排特定民警定期谈话
监区安排专人,每周定期与其三次,把握多鼓励少批评、多指正少指错、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的三个原则。截止到2018年6月5日,刘某对民警的抵触情绪逐渐淡化,在与民警谈话时精神逐渐放松,脸部表情也从紧张、不自在慢慢变得有了笑容,甚至由过去的不善言辞变为主动汇报思想、想法。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一年半的教育攻坚,最大的成效是刘某的冲动性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行为控制方面,自控力大幅度上升,2018年2月至今,刘某无冲动言语和行为发生,能够安心改造;在兴趣爱好方面,刘某能每天坚持练字,成绩斐然;在沟通方面,能够与特定民警进行主动沟通,汇报思想。然而,攻击性人格障碍的管理非常困难,矫正过程既漫长也艰难。同时还往往仍遗留有人际关系的障碍。在教育转化刘某的过程中就已经遇到很多困难,遭受了很多挫折。目前,对刘某的个别教育谈话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策略,强化技巧运用;小组组员的互帮互助作用未明显发挥出来;整个人群的良性沟通交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