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9-10-26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AHJYJG1553741631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一) 基本信息
张某某,1985年12月出生。汉族,安徽省宿松县人,小学毕业。2004年4月因琐事与被害人发生口角,用刀将受害人刺死,后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在广东省某监狱服刑改造。2006年4月,调到安徽省宿州监狱服刑改造,2011年11月份,张某某又调到安庆监狱服刑改造,因在安庆监狱多次违纪,于2015年8月投入铜陵监狱服刑改造。
(二)改造经历及违纪违规情况
张某某曾在四个监狱和多个监区服刑改造,进入监狱初期改造表现良好,由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还曾获得一次减刑一年的刑事奖励。2012年正月初一,张某某的母亲在安庆监狱会见,这是她们母子分别后整整17年来的第一次见面。但这次会见之后,张某某慢慢地发生了改变,变得暴躁易怒,和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紧张,屡次违反监规纪律,多次受到监狱处理。通过梳理张某某前后改造的不同,发现张某某在后期改造过程中思维极端、人格偏执、危险程度高。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张某某自从调入铜陵监狱后,依据其以往改造表现,被列为B类重点罪犯管理控制。为帮助其走上改造正途,监狱、监区于2016年1月将其列为顽危犯,并成立了以监狱分管领导挂帅,业务部门、监区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教育转化小组,实施挂牌攻坚。
(一)分析病灶根源,掌握心理及行为特征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张某某从小由母亲和奶奶带大,溺爱放纵。前期其父长期沉溺赌博,性格暴躁,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后期父母离异。教养方式不当和缺失的成长环境,使张某某逐渐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致使在入监后我行我素,只要自己的诉求没有达到,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达到目的,行为不计后果。
(2)社会经历。张某某小学期间由于母亲和奶奶的溺爱,在学校经常打架惹事,多次受到学校处理,小学勉强毕业。其后再也不愿意上学,到广州打工,可在每个岗位工作时间都干不长。无钱时睡过天桥、公园,后与当地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迹社会
2.入监改造表现
在安庆监狱服刑改造期间,2013年3月,因他人的一句玩笑话,张某某觉得自尊受到伤害,用劳动工具对李某头部、颈部进行袭击,造成李某缝针。受到隔离和禁闭处理;2013年9月,在车间劳动时,不服民警管理,并袭击民警,还以自杀相威胁,再次受到隔离和禁闭处理。2014年5月,在食堂就餐时,因琐事动手殴打他人又受到严管集训和禁闭处理。
3.现实改造表现
在张某某调入铜陵监狱第十一监区改造后,监区主管民警找其谈话时,张某某态度嚣张,声称:“我要见监狱长,我是不会干活的,你们把我关禁闭吧。”在后续的改造中,劳动态度不端正,消极怠工,牢骚满腹,常在犯群中针对民警说三道四,甚至有辱骂民警的言论,在犯群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4.心理行为表现
监狱矫治监区对张某某进行入监心理测试表明:通过心理量表测试(SCL-90),张某某特征敏感多疑,戒备心强、缺乏信任感,自卑心理重,焦虑,暴力倾向明显。COPA--PI个性化人格测验结果显示:张某某易焦虑,对挫折耐受力低,易冲动,伴有强烈的愤怒和不满情绪,缺乏内省而向外攻击,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
(二)确立攻坚思路,规划转化目标
1.确立教育转化思路
根据张某某的个性特征和现实改造表现,确立教育转化基本思路:一是民警通过与张某某建立信任关系,寻求其转化的切入点。二是针对张某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规划切实可行的改造路线图。三是运用激励措施,不断强化正向改造行为。四是利用其家庭支持系统,唤醒其本能良知。五是发挥团体咨询作用,使改善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
2.设定教育转化目标
近期目标:缓解焦虑情绪,和同犯和民警关系有所改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改掉盲目冲动的状况。
中期目标:能遵规守纪,正常参加学习和劳动,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做到懂法守法。
长远目标:建立自信,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促其自我成长,改善人格。
(三)教育转化的具体措施和攻坚过程
1.鼓励读写,改变认知。承包民警从建立关系入手,寻求转化的切入点。根据张某某喜欢看书的特点,鼓励其业余时间多阅读人生励志书籍,并鼓励他拿起笔,写读后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不断地帮其修改,阐释其中道理。通过两年的努力,张某某阅读了近30本书,写了近3万字的读后感。通过学习,张某某认知逐步有了一定的改变,日常改造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正如张某某在给承包民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读后感时所说,第一次读:心不够静,看不下去,对自己不想改变。第二次读:自己想去改变,但陷的太深,不能自拔,也放不下面子。第三次读:整体改造环境好,如不改变,会被淘汰,有一种想改变的冲动,也付诸行动,有效果,不明显。第四次读:在政府的管理和教育下,对自己有一个全新认识,要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2.个案说法,促其悔罪。为增强其悔罪意识,针对张某某文化程度低,承包民警结合张某某自己的案例和身边同犯的个案,对其进行法制教育,让张某某真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在学习过程中,张某某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一时冲动,让自己的亲人和他人都受到了伤害,自己也付出了青春和失去自由的代价,后悔自己醒悟的太晚。承包民警的不懈努力,消除了张某某对法律纪律的抵触情绪,也使其明白了懂法、知法、守法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作用,逐步改变了张某某遇事冲动的恶习。例如2017年3月2日,因毛巾摆放问题,同犯钱某动手殴打张某某,张某某第一次打不还手,冷静对待。受到监区大会表扬。
3.劳动改造,正向激励。为使张某某彻底改变好逸恶劳的恶习,承包民警利用张某某“好面子”的特点,对其在劳动中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多次在监区大会上进行表扬,不断提高其劳动积极性。并考虑其劳动能力,开始时仅安排60%的劳动量,后逐步增加劳动任务。当张某某看到自己的劳动产值在监区的排名,逐步超过其他同犯时,内心充满了喜悦,体验到了劳动的成就感。民警的及时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张某某的劳动热情,彻底改变了了张某某对劳动的态度。2017年底被评为监狱的“劳动标兵”。目前,根据他的现实改造表现,监区已安排其担任后套小组的组长。
4.亲情帮教,打开心结。针对2012年正月在安庆监狱,张某某与母亲会见后,破罐破摔,抗拒改造的反常表现,攻坚组专题会议讨论分析认为:要从根本上促进张某某步入改造正途,解铃还须系铃人,打开心结,发挥亲情帮教作用,至关重要。鉴于承包民警在和张某某的交流中得知,张某某和其妹妹关系较好。一方面,监区及时为其开通亲情电话,承包民警和其妹妹取得联系,首先通报其改造情况。并让其兄妹之间进行了有效沟通,其妹后来按时给其寄生活费,妹妹的关心给了张某某巨大的精神安慰。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另一方面,承包民警还通过其妹了解到,2012年正月母亲的那次会见,告诉张某某是背着继父来看他的,致使张某某片面地认为,母亲从此抛弃了他,因此在反改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后来通过妹妹,张某某知道了母亲的一些近况,得知母亲和奶奶时刻都在挂念着自己。张某某冰冻的心开始消融,切实地感受到了亲情的美好。亲情的回归,及大地促进了张某某改造。
5.团体咨询,融入群体。针对张某某在人际适应不良问题,承包咨询师采取有针对性的团体实践和交往训练。适时安排张某某参与服刑人员人际成长训练的团体咨询。在开始的活动中,张某某的“自我中心”,让其他成员感受到了不舒服。在分享过程中,张某某体会到在人际交往中,必须体会他人的难处,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否则人际关系是没有办法和谐的。团体咨询让张某某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了切身的体会和领悟。2017年4月,监区安排其参加了监狱的“和悦感恩母亲节”活动,在训练彩排过程中,张某某利用在团体咨询中学到了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了与他人协作、相处的方法,有效地改善了与民警和同犯关系,提高了自我价值感,言行举止有了很大的改变,进一步增强了改造的信心。并通过(SCL-90)等心理量表复测,大多数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教育改造成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攻坚小组通过近两年不懈努力,张某某改造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2017年8月,张某某获得了减刑7个月的刑事奖励。目前,张某某改造平稳,积极改造已趋于常态,因此,通过攻监狱攻坚考核和评估,2018年1月张某某正式摘牌,顽危犯张某某获得成功转化。
个案体会和感悟:顽危犯攻坚,须在充分掌握其个性特征和现实改造表现的基础上,厘清攻坚转化思路,抓住症结所在,找准切入点。攻坚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并打好亲情牌,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应有的转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