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类罪犯张某的教育转化案例
- 案例时间:2019-11-2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BJJYJG1552198044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张某,55岁,1963年4月28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罪犯张某的一念之差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不仅耽误儿子学习工作,更是让丈夫为案子奔走,支付巨额赔款,身心疲惫。这使她本人陷入自责中,服刑后她更是觉得人生再无希望。整日郁郁寡欢,暗自落泪、夜不能寐,饮食逐渐减少,甚至一向健康的她出现了头晕耳鸣的情况。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改造生活的同时,会将负面情绪传染给班组,甚至给监区的改造秩序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原因分析
1.案情问题
对于案子的家庭影响不能释怀,对家人感到深深的愧疚,难以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2.孤独无依
刚进入改造生活,对环境不适应,在监区里无倾诉的对象,未有明确改造目标。
3.个人性格
性子安静文弱,敏感多思,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
从张某的实际情况出发,民警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她战胜内心的愧疚感,走出心理阴霾,树立目标,将对亲人的歉疚感化为改造的正能量,并将其发挥出来,成为遵规守纪、积极改造的服刑人员。
三、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中民警从《孙子兵法》中取经,运用“三战术”的工作方法,循序渐进: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改造一个人必先了解一个人。民警对张某的改造就先从知己知彼做起:
一方面,民警通过了解,发现她其实还有许多闪光点,比如善良;综合素质高,有才情文采;对家人的愧疚感也可看出她富有责任感。
另一方面,今年八监区的分类教育活动中,采用全球目前最先进的心理测试方法之一“九型人格测试”,它的客观科学性在于:细化被测者的心理活动特征选择,凸显性格偏好,且与被测者成长过程、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和自我认知关联。通过测试民警可以直观看到被测者真实的情绪反应,情感逻辑,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状态。
在本案中,经过教育科的指导,测试设计了108个选项,被测者张某选择了其中的43项。通过对她的分析,她的性格特征分为5个层次:并列存在的观察者和调停者,完美主义的给予者,持怀疑态度的忠诚者,自我型的悲情浪漫者,缺乏自我保护的热情者。
(二)“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民警对其进行了第一次危险性静态评估,她的自杀、暴力、脱逃指标均为低度。但是民警能发现她对案子带来的影响郁郁寡欢。一个月后,民警再对其进行了复评,结果依然是低度。低度风险不代表没有问题。
根据九型人格测试结果,张某首先是并列的观察者和调停者,情感上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争不斗,自我保护。面对她为自己筑起的堡垒,民警决定“攻其不备”:个别教育时,民警借机询问她对案子的看法,她开始只谈案情。民警听了以后劝她道:你与其他服刑人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何必让不如意的境地百上加斤呢?
这短短几句话像是触动了她脆弱的心,一句诗像是打开了她的心门,她开始缓缓吐露自己的真实的愧疚之情。
因为张某本人是一个有文采才情的人。民警有针对性地向她推荐了许多与诗词古文书籍,她在认真阅读后都会进行摘录,在日记本里和民警分享。渐渐的她也会主动跟民警谈起心得。
她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分纠结,严重影响了情绪,于是,主动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她有了走出阴霾的意愿,思想上开始由负能量逐渐向正能量转变。
(三)因时制宜,对症下药
针对她的特质,结合九型人格测试结果,民警以时间为序,根据“五个时期”的时间节点,以“五期五法”的靶向治疗工作思路,治疗她压抑苦闷的内心:
1.心理破冰期,张某慢慢开始主动询问民警一些关于案子问题。作为并列的观察者和调停者,从不沟通表达到主动询问,是一个友好的信号。
对应破冰接纳法:收到这一信号后,积极提供法律援助进行法律宣讲这让她有了方向,不再无厘头自我加压。
2.闪光点发现期,引导步入正常改造秩序后,她踏实肯干、积极认真的闪光点突显。张某是完美主义者,她害怕自己犯错,有原则和自制力。民警推荐她成为了夜班事务自从身上有了特岗人员的担子,她言语变多了,笑容增加了,责任心更强了。
对应刺激回应法,用正向的刺激让其知道,优点得到了回应和肯定,使她自觉地放大优点,敞开心扉。
3.情绪再波动期,一天夜里,一名罪犯在关灯休息后看书,被给予了扣分处理。作为夜班事务的张某,没有及时劝阻汇报,也被扣分处理。一时间,张某觉得难以接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张某的心理再次出现了波动,情绪也有了起伏,开始沉默寡言。
对应疏解鼓励法,从调停者的层面讲,张某倾向于放弃自己观点接受别人意见,是团队中优秀的合作者。因此,民警告诉她监区是一个团队,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她作为特岗人员,更应该在严格要求自己的情况下,起好带头作用,发挥正能量,否则与那些抱怨发泄的人有什么不同。听了民警的疏解和鼓励,她有所触动,民警组织了班上的特岗人员积极帮助她:一是带领她认真学习特岗人员的职责,二是告诉她监区每名罪犯各有什么疾病需要随时注意,她都用册子一一书写牢记。
4.班组建设初始期,张某对踏古寻芳这一文化主题兴致盎然,她主动请缨,民警让她积极参与活动。
对应有效激励法,对于她的主动请缨,对其进行正向的激励,对她的工作提出肯定,让她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学习,张某慢慢发现:痛苦不能解决问题,只能给家人带来伤害。痛苦使自己成为了逃脱责任的懦夫,自己必须要坚强的面对。
5.班组建设初见效期,民警为她安排了作业,让其在班组创优活动中挑起了“踏古寻芳”文化活动读写的大梁。目录、封面、文化卡片,精美别致无不出自她手。
对应兴趣转移法,在诗词大会中,她在飞花令的环节中大放异彩,她说自己的案子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自己不可逆的错误是人生无可回避的挫折;刚刚来到监区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失去希望和目标;干警对她的关心和开导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让她感受到了亲友般的温暖。民警告诉她,人生就是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班里的成员告诉她“莫愁前路无知己”,大家都是一家人,会尽力帮助她、开解她,她自己也感叹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词大会后,张某的兴趣被转移到积极改造中,她立志用其优势调其情绪,转移注意力,慢慢从痛苦中走出来,找到自身价值落脚点。用健康的身心,与家人共渡难关。
【教育改造成效】
通过引导和教育,张某化解了自己对家人的愧疚,找到了服刑中的自我和如何面对目前困境的人生态度。她的笑容多了,她的存在感强了,她在改造中表现得积极了。
积极投身参加创优班组建设活动,激发了张某自身具备的正能量和文化才能,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长足发挥,对班里的其他人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反思与启示
从张某的案例中,通过反思民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一分为二,辩证了解
作为管班干警一定要对班内人员思想行为分析到位,善于利用心理测试等方法,及时发现思想苗头,对正向的进行引导、发扬;对负面的进行压制疏解。对罪犯的行为思想要一分为二去看,既抓薄弱,又挖闪光,不能厚此薄彼,错失改造的时机。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发现每一名罪犯的特质和特长,把握她们的兴趣点,发展特长,让她们觉得自己不是一无所长、一无是处,而是可以发光发热,活出精彩的自我。
3.因时制宜,对症下药
真正重塑一个人,应当守住自身的正能量,并且发挥出来。针对罪犯思想症结,先破隔阂、点迷津、再找闪光、树自信,以点带面,点选准,面推开。选准一个人,也会带动全班成员积极向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谨慎细致的摸排了解、通过兴趣点激发和闪光点的挖掘,再配以因时制宜、对症下药的教育措施,罪犯们最终都会迷途知返,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重塑自我,走向新生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