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程某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9-03-05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JSJYJG1550626671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程某某,男,1990年6月生,江苏省人,初中文化。因犯故意杀人罪,于2014年3月21日被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限制减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年9月投送镇江监狱改造。入监后,程某某自感罪重刑长,对前途缺乏信心,自暴自弃,多次发生打架斗殴等违规行为。被监狱列为高度危险等级罪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个人成长经历
程某某出生在苏北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因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对其极度溺爱,致其形成了自私自利、偏执任性的性格特点。初中期间因多次打架斗殴被学校劝退,从而过早踏入社会。成年后外出打工期间结识了女友孙某,2013年6月21日因孙某提出分手两人发生争执,程某某手持铁锤猛击孙某头部,同时使用掐颈等方式致其死亡。
(二)入监改造表现
入监后,程某某自感刑期漫长,对前途悲观失望,加之对家庭的极度愧疚,导致程某某对改造失去信心,对一切抱无所谓态度,在日常改造中对民警的教育置若罔闻,服从管理意识极差。同时程某某冲动易怒,自控能力差,常因小事情绪失控,动辄扬言“谁惹我,就弄死谁”,多次因打架斗殴受到考核处理。
(三)教育矫治的难点
1.负性情绪浓厚,厌世心理严重。程某某由于家庭溺爱,形成了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性格特征,同时由于耐挫能力差,心理极度脆弱敏感。对犯罪极度后悔,特别是程某某女儿受其犯罪刺激出现抑郁症状,导致程某某愧疚心理加重。同时程某某系限制减刑罪犯,对漫长的刑期焦虑感严重,存在悲观厌世心理。
2.人际关系紧张,攻击倾向明显。程某某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易与他人发生矛盾。过早涉足社会,又使其形成了刚愎自用、以暴制暴、不计后果的行为模式。
3、行为自弃突出,规范意识淡薄。程某某性格内向,悲观、消极的心理因素影响到其正常服刑,对民警的教育管理置若罔闻,自暴自弃,遵规守纪意识极差。
(四) 预期矫治目标
1.改善自我认知缺陷,认清犯罪危害,纠正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学会理解、宽容、体谅他人。
2.搭建家庭沟通平台,学会自我反省,培养责任意识,适应改造生活,端正改造态度,重树生活信心。
3.培养遵规守纪意识,通过提高服刑意识和规范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学会处理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矫治措施
1.内视反省,培育感恩心态。程某某系90后,一直在溺爱中长大,心理尚不成熟,入监后环境的变化和犯罪的悔恨让其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民警在获取程某某的信任和理解后,尝试通过内观自省的方式让他突破自我思维障碍,让程某某思考反省“父母为你做了什么?”“你为父母做了什么?”和“你给父母添了什么麻烦?”在内观过程中,谈到过去的生活场景和父母养育之恩时常常泪流满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入监后的违纪行为悔恨不已。通过内视观想,程某某已经尝试通过反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观念,开始产生责任感和行动力,并逐步走出狭隘的认知方式。
2.打破坚冰,融入亲情温度。在对程某某的亲情电话监听中民警发现程某某多次关心女儿情况,但其女儿从不接听电话。通过反复谈话得知,程某某女儿因其犯罪受到刺激后有抑郁倾向,对程某某颇多怨恨,不愿与其通话和会见,女儿的行为让程某某痛苦不堪,完全丧失了改造的信心和动力。民警随后多次与程某某的姐姐联系,希望家人能和民警内外配合,共同做好程某某父女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父女俩建立信心,走出心理的阴霾。经过家人和民警的努力,程某某的女儿逐渐接受父亲的犯罪,抵触情绪有所缓解。当程某某看到女儿会见时脸上天真灿烂的笑容,和一句暖心的“爸爸”时,程某某深切的感受到了亲情的关怀和温暖,逐步打开了压抑已久的心灵。
3.规训激励,重塑行为模式。监区对程某某每个阶段改造情况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矫正计划。一是循循善诱,转变不良认知。针对程某某挫折耐受能力差,心理脆弱敏感,对民警的管教存在逆反心态等问题,民警在施教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注重奖惩分明,深化启发引导,适时换位思考,加大教育力度与深度,帮助程某某打破心理和思维定势,消除狭隘认知。二是积极鼓励,促进自立自信。对程某某在改造中出现的积极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出现问题时及时教育引导,让程某某感受到民警的关注和关心,帮助其增强规范意识和服刑意识,减少改造的反复,激发改造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三是互动互助,展现自我价值。给予程某某打开心扉的空间,安排程某某担任生活组长、生产线长等力所能及的改造岗位,使其能够展现自我能力,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团队的精神。给予程某某接纳他人的时间,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予以表扬,与其他服刑人员出现小矛盾时,民警及时介入干预。通过民警教育,同伴劝诫,自我反省的互动互助的方式,程某某与其他服刑人员有了更多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程某某看到了自我价值的存在和与人合作的快乐,慢慢改变了孤僻、易怒的心理情绪状态。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民警耐心的教育矫治,目前程某某已逐步消除了内心的压抑和阴霾,服刑意识和规范意识得到明显深化,与其他服刑人员关系也有效改善,基本杜绝了违规违纪行为,目前已经先后获得4次监狱表扬,每月计考得分均在100分以上。
通过此案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沟通是心灵之间的桥梁。在教育转化服刑人员的过程中,以“真心”换“诚心”,引起心理共鸣可以最快突破罪犯心理屏障。一段相似的心路历程,一份真情的感悟劝诫,就能让罪犯陷入沉思,备受启发,一句中肯的批评、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激励罪犯真诚忏悔,重拾信心。
二、亲情是改造路上的灯塔。要充分发挥亲情帮教的作用,很多服刑人员对亲人都存在较大的愧疚感,尤其是自己的子女,有时家人的一句嘱咐就能消除服刑人员心中的顾虑,一个笑脸就能打开罪犯封闭的心门,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抑的情绪,重拾生活和改造的希望。
三、科学矫治是转化成效的保障。每个服刑人员个体都存在特殊性,首先要找出其转化难点,并剖析其问题根源;其次要对症下药,因人施教,根据个体特点制定正确的矫正方案,不仅要让他逐步改善自己的偏执人格,更要通过在与他人合作时获得的成就感中修正其狭隘的认知。最后借助监狱民警的耐心施教,使自纠、互助、受教的力量有效凝聚,形成教育矫治合力,最终才能取得较好的攻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