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罪犯张某的教育改造案例

  • 案例时间:2019-11-2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XJJYJG1549169607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张某,34岁,已婚,初中文化程度,因犯故意盗窃罪2012年10月被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判处有期徒刑13年6个月,现余刑5年3个月。张某是“二进宫”,性格孤僻、自闭、不善与人交流,胆小、懦弱,身体上患有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又不能彻底根治导致身心交瘁,长期睡眠不好,年初出现隐蔽性的自伤自残行为,被发现制止。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

1984年8月张某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家中独子,父母多病,初中学业未完成就开始挣钱养家,年少时在社会中成长,经历坎坷,极度自卑、自闭,疑心重。

(2)社会经历:张某初中毕业后在阜康市学修车,后当过服务员,2003年至2005年处于无业状态,与社会人员接触较多,后因盗窃罪于2005年至2008年在乌鲁木齐市第三监狱服刑。出狱后2008年至2011年租了3辆翻斗车在八钢拉煤时,先后采用调包手段,将炼钢精倒成次煤,赚取差价共计100余万元,于2011年10月24日被捕,投入昌吉监狱服刑改造。

2.入监改造表现

张某于2013年2月4日入监,入监以来,长期无人会见和汇款,从不主动与家人联系,在监内无一名朋友,人际支持极差。从未有过接见和亲情电话,张某非常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3. 经心理健康测试(SCL-90)测验:张某孤僻不合群,情绪容易波动,忧虑抑郁,缺乏安全感;内心焦虑,有自伤自残倾向,心理健康处于极低水平。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错误的认知观。看问题视角局限;

社会化程度偏低,认为身体患病无法根治,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2)性格因素:张某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胆小、懦弱的性格,因生活琐事被同犯批评后,闷闷不乐让他用隐蔽的自残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3)心理因素:疑心重,自卑、自闭、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张某系自伤、自残类危险犯,属于重点管控对象,从年初的自伤自残特征看,其行为具有时间短、刺激小、排查难等特点。张某自伤自残以及犯罪时表现出的心理年龄不符合其年龄特征;从童年经历开始,张某的人际交往就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张某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体验之中;在服刑期间,总是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

(4)身体状况因素:张某身体患有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又不能彻底根治导致张某身心交瘁,长期睡眠不好,属于犯群中的“弱势群体”。

(5)其他因素。事先预计张某性格、情绪、想法相对畸形和缺失,受早年不良教育环境的影响极深,需对其进行社会化再训练,难度大、过程长,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电话了解,张某父母对其的现状漠不关心、态度冷淡,预期会出现不合作或阻抗的问题。

5.矫治方案

罪犯张某的现实改造表现,民警决定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整体上对其进行系统的社会化再训练,其中在身体上帮助其缓解疾病困扰,在心理上培养其完成情绪社会化。让其改变应对问题的方式,早日投入到正常的改造中去。

(1)分析原因,找出需要矫治的问题,引导张某学会多维度思考问题。

具体做法:一是引导张某建立一份全面的生活要素价值系统表。“你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有哪些?”把多方面的重要因素列在一张纸上。常见的内容有:物质、健康、情感(亲情、爱情、友情)、自尊、尊严、成就感、个人价值等。二是等级排列。安排张某对自己列出的重要价值进行比较选择,并确定对他来说,哪些价值更高些,按照顺序,逐一列举。然后和张某讨论这些内容对他的意义,从而帮助张某关注到那些被忽略的,其实对他很重要的东西。三是思想矫治。通过其他人的感受、看法引导张某从单一维度视角中走出来,能够多维度思考。“他人的价值排序和你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来自哪里?”

(2)改善其人际状况,帮助张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友谊。

具体做法:为了培养张某主动与他人沟通的技巧,民警定期与张某谈话。一是布置交流作业,鼓励张某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二是安排人际关系较好的学员经常与张某谈话,传授经验技巧;三是调动张某参与度,每周组织张某与有利于改造的罪犯开展拓展小游戏、读书交流会等活动。

(3)改变张某思维模式,教其合理控制情绪,从而达到改变其心理状况。

民警掌握张某从不主动违纪,投入改造以来无违纪记录,自我约束力较好。虽然劳动效率极为低下,但劳动态度端正,踏实肯干,监区安排室外劳动,组内安排打扫卫生,从不投机取巧,偷懒耍滑等优点,及时予以肯定鼓励。

民警以身说理,通过媒介教会张某多维度看问题,引导张某树立正确“三观”。安排互助组成员马某、刘某每天与张某谈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张某识别情绪、舒缓情绪、调节情绪,加深张某对情绪控制、情绪调整的认识。

(4)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张某缓解疾病困扰。与医院驻监区个别教育工作室医生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对张某进行一对一会诊。会诊期间让张某全程参与,消除张某戒备心理,以季度效果制定目标,每月将讨论的治疗方案告知张某,让张某时刻了解自己的病情,对自我拥有“掌控感”。

(5)建立亲情联系,让张某切实感受到民警和家人对其的认可和关心。张某非常渴望亲情,亲情帮教是对其进行社会化再训练等一系列循证矫正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帮其系上亲情的“纽带”,让张某切身感受到来自民警和家人的温暖,对其后期的矫正将会很有帮助。

具体做法:一是建立畅通的亲情帮教平台,督促张某每月给家里打亲情电话;二是鼓励张某给家里多写信,在信件中民警填写激励评语并附上张某阶段性改变的照片以示鼓励;三是按时向张某的家人反映张某现实改造表现,让张某知晓自己的改变家人都看在眼里。

6.预期矫治目标

(1)改变不合理认知,提高沟通能力,学会换位思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杜绝自伤自残行为发生,努力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生活上多关心使张某感觉到被他人关心和照顾。

(2)改善其人际状况,帮助张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缓解与家人关系,建立亲情支持系统,促进其改造的信心。

(3)社会化再训练整合,改变其思维模式,教其合理控制情绪,理性思维,应对问题更多办法解决,不钻牛角尖。

【教育改造成效】

针对有自伤自残行为的罪犯张某,本案例通过教育矫正的原理,根据罪犯张某认知、家庭等基本特点,结合张某自尊心较强、渴望亲情关爱的潜力和自我约束力较强的优势,集中对张某进行社会化再训练。目前已初见成效。张某现如今在民警的帮助下已经在尝试破而后立,忘却旧我,重塑新生,用民警教其的道理、方法多角度看问题,控制情绪,结交朋友等以下几点为较为明显的转变:

一是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张某现在每周定期与互监组成员马某、刘某谈心,每月定期向民警汇报思想,每月主动给家打电话。

二是心理过程发生转变。张某每月主动上交的思想汇报字迹工整、态度端正。字数多内容真,涵盖面广,包括读书心得、给自己制定的目标规划、与其父母通话的内容等。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