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一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罪犯抑郁情绪的案例报告

  • 案例时间:2019-07-02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FJJYJG1545882607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潘某某,男,福建省永春县人,1995年5月13日出生,小学文化水平,未婚,因强奸罪被判处4年6个月,刑期自2013年10月至2018年4月,于2014年2月入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该来访者性格孤僻,情绪低落,不爱与他人沟通,在分监区几乎没有朋友,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缺乏人际关系的应对技巧,系“三无人员”,无家人关心,无朋友问候,社会支持系统缺失较为明显。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来访者系家中独子,足月顺产,无兄弟姊妹,母亲在其5岁时就已过世,自小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幼年时家庭教育较为简单粗暴,动辄遭受打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陪伴在该来访者身边。

(2)社会经历:来访者未婚,刚满18岁,因与未满十四周岁的初中生发生性关系,系为强奸罪,并于19岁入监服刑。该来访者有长期手淫史。

2.入监改造表现

潘某某入监后表现一般,性格孤僻,不爱与他犯沟通交流。有因与他犯发生冲突、推搡他人的行为被分监区扣分处理。该来访者临床表现多为情绪低落,面露愁容,很少有开心的时候,晚上睡不着,白天打瞌睡,黑眼圈很重,并且基本每天晚上都有手淫行为。分监区心理辅导员发现该来访者行为表现较为异常,情绪低落较为明显,转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进行心理矫治工作。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和现实改造情况分析,潘某某存在以下症结:

(1)个性原因

潘某某性格较为自卑、敏感,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症状明显,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差,缺乏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社会原因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内心表达和倾诉的有效途径,因犯强奸罪入狱,自感所犯罪行非常耻辱,给别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自觉给家人抹了黑,让家人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常感到对家人深深地愧疚。从小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理解及领悟能力较弱,社会支持系统缺失较为明显。

(3)直接诱因

因担心因自己所犯罪行,他人都会看不起自己,亲人朋友也会歧视自己,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自身存在不合理信念,对身边人、社会都存在较大的误解。有长期的手淫史,虽然明白自己的纵欲行为是导致自己犯罪的最主要原因,但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形成明显的内心冲突。

3.心理行为表现

运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对潘某某进行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抑郁、精神病性等因子分高于常模,提示存在轻、中度异常;SAS测试显示:标准分56,轻度焦虑;SDS测试显示:标准分68.75,中度抑郁。结合潘某某自述、心理咨询师观察、民警与其他服刑人员反应情况,可以据此诊断为伴有抑郁情绪和焦虑症状的严重心理问题。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潘某某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对“我是不好的”等不合理认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分析潘某某的症状,可看出大部分问题出于他固有观念,未接受完整教育,小学未毕业,就过早步入社会,因对性的憧憬和渴望,导致此次的犯罪。在反复控制、释放性欲的经历中,逐渐形成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如“我是肮脏的,没人喜欢我”等不合理信念,影响着潘某某生活的许多方面,长期失眠、情绪低落,让潘某某随即产生“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等不合理认知,对身边人、社会都存在较大的误解,虽然明白自己的纵欲行为是导致自己犯罪的最主要原因,但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形成明显的内心冲突,陷入抑郁、焦虑的情绪困扰不能自拔。

(2)社会支持系统缺失较为明显:潘某某性格较为内向,平时沉默寡言,缺乏与人主动交往的动力,同时也欠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童年时期母亲过早离世,父亲对自己的教育简单粗暴,且常年不在身边,自小缺少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关爱与呵护,也缺少来自其他家人亲友的支持。因此,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或挫折经历时,内心的矛盾冲突和负面情绪无法得到适宜的宣泄及引导,从而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和焦虑状态。

(3)自责的心理状态:受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文化程度较低,年少因对自己没有很好的控制,造成此次犯罪的经历,对家人和受害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种种过往使得潘某某解决问题和应对挫折能力较低,在社会生活和改造生活中逐步形成了严重的自卑、自责心理。

5.矫治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民警咨询师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潘某某进行矫治。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源自于一般过程,如错误思维、在信息不足或者错误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正确的推理,以及不能区分现实和想象。该来访者主诉问题均围绕着不合理信念及歪曲的认知发生,在与来访者交流过程中,希望通过与来访者的合作,教会求助者如何识别自动思维的非适宜部分,修改不正确的及功能失调的思维,使求助者学会把他们的想法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区分开,让其了解到认知对自身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甚至对环境事件的影响。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开展心理评估。在初诊接待及会谈中,民警咨询师运用积极关注、共情等具体技术,努力营造包容、理解、接纳、尊重的咨询环境。运用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等治疗技术,帮助潘某某宣泄不良情绪。在潘某某情绪稳定后,运用心理测试,深入的对潘某某的问题进行系统评估。共同探讨,确立咨询目标,介绍所使用的咨询与治疗技术。围绕潘某某所呈现的问题,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第二阶段:维护有益的咨访关系,识别自动思维。与潘某某就近阶段所遇问题进行探讨,帮助潘某某分析他的抑郁情绪和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让其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对“我是不值得被爱”的不合理认知。合理运用思维记录表及家庭作业,引导潘某某理解事件的触发情境,自动化思维,情绪,行为之间的联系。从日常监狱改造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帮助潘某某识别在生活中存在的自动化思维,并用更为合理、适宜的思维进行替代。

思维记录表(截取片段)

时间

情景

自动思维

情绪

适合的反应

结果

5月4日

前几天电影频道播放的电影讲有个小女孩被强奸的事情。

“同号房的人说对强奸犯的处罚太轻了,禽兽不如”

??????????????? 相信程度100

难受

程度95

羞愧

程度90

他们所说的是电影里的任务,不代表说的就是自己

自动思维50

难受 65

羞愧 60

5月18日

我想向管教干部咨询减刑问题,但他没有回复

“他觉得我很差,不想理我”

 

相信程度90

无助

程度90

 

难过

程度85

管教可能因为车间太吵,我找他的时候说话声音有点小生,可能没有听到吧

自动思维50

 

无助

程度50

难过

程度40

 

觉得夜间教育结束之后,面对面的找管教咨询一下相关事宜

家庭作业包括: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 回顾前次咨询中所讨论的记录表;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每天和别的号房的一位同改(每天不同)谈一次今天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 每个月参加至少一次监狱或监区组织的集体活动;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 继续完成三栏表。

第三阶段:重建正确的认知结构,扶正核心信念。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技术,辅以共情、积极关注等技术,纠正潘某某的不合理信念。引导潘某某审视自己的信念,深层挖掘信念背后所产生的不同行为及反应,并将一个更为适宜的信念替代原本不合理的信念,发展更加健康有益的行为。

信念替代表

原本不合理的信念

更为适宜的信念

如果别人看我一眼,肯定是觉得我很肮脏

如果别人看我一眼,不一定是觉得我很肮脏,或者是评论我

如果我努力改造,也不会对我的现状有什么好处

如果我努力改造,对我现在的状况会有好转

第四阶段:结束咨询关系,评估及巩固咨询效果。在原有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评估咨询效果,同时回顾咨询过程,对潘某某的每次领悟及感触进行适宜的肯定,给予一贯的尊重、积极关注、共情,让其从回顾中正视自己的以往,增强自信,协助潘某某建立对未来的规划及希望。潘某某刑释离监后,能顺利回归家庭,为自己的行为对家人做出相应的弥补,承担起这个原本分崩离析的家。同时理清咨询中所学所想,让潘某某学会如若再次发生情绪低落、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情况时,如何运用咨询时所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如果情况严重,可以再次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帮助。

6.预期矫治目标

(1)近期目标:改善抑郁情绪,改善人际关系。

(2)远期目标:改变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完善人格。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四个阶段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后,心理测评(SAS、SDS、HAMA、HAMD)结果显示潘某某的抑郁消极情绪得到了明显的好转,焦虑症状也有明显改善,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得到了较好的扶正,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升,与他人交流增多,自信心得到提升,愁容减少,笑容渐多,与号房内其他同改相处较为融洽,改造态度、积极性明显提升,能遵守监规纪律,无违规记录。

案例启示:抑郁情绪,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较为常见的情绪反应和情感成分。而服刑人员的抑郁情绪是较为普遍存在的情绪状态,长期处于抑郁情绪的管控中,个体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系列问题,常常使得服刑人员增加了违反监规纪律的风险。而对于由于抑郁情绪等因素诱发的服刑人员心理问题,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进行咨询与干预,是确实有效的。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