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一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罪犯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 案例时间:2019-07-02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FJJYJG1545882025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张某,男,52岁,小学文化,已婚,福建闽侯人,捕前为农民,因抢劫、强奸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半年以来张某因减刑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的与同改发生人际冲突;劳动改造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睡眠饮食质量下降;与他人关系差、自我感觉焦虑、抑郁,2017年曾被设为监狱级顽危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⑴成长过程:出生成长在一个闽侯的比较偏远的农村,家里主要经济收入为务农,在家里的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哥哥与一个妹妹。从小基于家庭贫穷,同时自己也属于调皮捣蛋的孩子,读了小学一二年级就因为与同学打架没有读书了,在整个童年成长时期就完全属于“放羊”状态,与一群村里的小混混在一起。

⑵社会经历:十几岁就开始干过各种杂活,但是都不怎么稳定,经济收入也比较差;婚后从事载客赚点钱。

2.入监改造表现

经常情绪低落,睡眠质量较差,精神乏力,饭量也有所减少。近期因情绪问题还有减刑问题所困扰,劳动效能与质量有所下降;与同改关系不好,平常就容易与人因为各种琐事争吵。改造中,性格也比较自我,不太与人说话,不怎么合群。同犯反映其晚上睡觉不好,总是翻来覆去,与同犯也不讲话,自己总是有心事。性格比较内向,但是性情也很冲动,一点点事情就会与人争吵。因减刑的事情有消极怠工, 多次与同改发生争吵被扣分,2017年评为顽危犯。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⑴家庭原因

家庭经济条件差,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经历了较多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父亲去世,妻子离家,女儿失去联系。

⑵社会原因

半年以来因减刑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经常性的与同改发生人际冲突;劳动改造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睡眠饮食质量下降;与他人关系差、自我感觉焦虑、抑郁。

⑶自身原因

个性上比较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信任感不强,防御性比较强;同时性格也存在容易急躁,情绪波动性比较强;性格较内向,不善于与别人沟通交往,缺乏沟通交流。存在较强的自卑,敏感的个性

3.心理行为表现

张某半年以来因减刑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对经常性的与同改发生人际冲突;劳动改造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睡眠饮食质量下降;与他人关系差、自我感觉焦虑、抑郁。因为个人感受痛苦程度比较明显,时间超过三个月,有一定程度影响其社会功能水平,从病程、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的要求来判别,症状时间长达三个月以上,反应强度为较强,一定程度影响其日常生活功能,未出现泛化,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教育矫治的难点

⑴信任关系建立方面:存在个性比较戒备心强、自卑的方个性,需要下功夫与心思去处理与维系建立良好咨询沟通关系;

⑵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平常就比较不合群,与同改的关系不好,同时家人长期无接见,缺乏良好稳定的社会家庭支持体系;

⑶认知重建方面: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077.htm"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基于当事人文化程度较低,需要尽可能的在咨询中采用本土化的一些言语与文字表达。

5.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⑴该案例中的来访者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沟通,有比较明显抑郁焦虑情绪,睡眠饮食不佳,人际关系差等问题,基于CBT的理论认为求助者的认知出现了明显偏差。该来访者主诉问题均围绕着中间信念及不正确的认知发生,在与来访者交流过程中,咨询师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与来访者的合作,通过理性分析改变造成当事人情绪困扰的错误认知,并建立起合理的认知行为模式,帮助张某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改变错误认知。

⑵矫正目标

近期目标:缓解张某的抑郁、焦虑情绪;与张某一起探讨、识别错误认知;改善张某睡眠饮食问题,改善张某的人际关系。

远期目标:学会运用CBT的工作原理来思考问题,处理应对问题,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

⑶方案的实施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评估与诊断,建立咨询关系;主要工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确定主要问题,进行心理评估分析。

在这个阶段中,主要是以“来访者为中心” 的模式积极的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之后的几次咨询在加深咨询关系的同时,进一步的了解当事人的个人成长史,了解其家庭教养方式,探询改变意愿,进行咨询分析。通过倾听、共情、释意、提问,以真诚、温和、耐心、包容的心态缓和来访者抑郁、焦虑情绪,使其逐步愿意自我开放。整个沟通过程基于采用支持疗法的模式,对张某当下的不良情绪的产生表示理解,同时表明自己的来意,咨询师是真诚的希望可以帮助到对方。

第二阶段:一方面讨论情绪到底是什么,协助求助者认清情绪;另外一方面协助求助者识别自动化思维与中间信念; 对求助者的当前最希望可以帮助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讨论,进而确定咨询的共同目标,然后咨询师向求助者对认知行为技术进行了大致的讲解,让求助者对接下来的家庭作业的目的与原理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布置家庭作业采用三栏表的方式让求助者去记录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按照事件、情绪行为、当时的想法进行记录。

在这个阶段,从“借酒消愁”到结合求助者的三栏表的事件、想法、感觉进行讨论,协助求助者搞清情绪是怎么来的,在不同的情绪下会做出怎么样的行为反应,这行为反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让求助者认识在非理性情绪下做出的不妥当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从而产生从新审视自我情绪调整与认知改变的意愿。

第三阶段:巩固效果,结束咨询。

张某经过多次的CBT模式咨询,对错误认知以及错误认知下做出的应对方式有了进一步认识,咨询师指导张某的自我观察和自我控制的训练步骤,使之学会自我强化,让他坚持记录自己行为,学会由消极转向积极,树立自信心,可以达到的积极改造目标,并要求监区民警配合,安排张某参加一些分监区团体活动,从而使其积极行为得以确立与强化。之后每月进行一次咨询,主要咨询的内容围绕来访者讲述了自己过去的狱外生活经历,对自己犯罪的认识和看法,随着咨询深入,对咨询关系信任,通过真实情感的引导疏泄情绪,来访者情绪有所好转,并能坚持完成家庭作业,其负性情绪也就得到了有效控制。10月份的最后一次咨询,对人生交友、处世和家庭观念、价值观进行了讨论,通过继续强化认知行为指导训练,肯定赞许使张某深入体验。促进自我进行反省存在的不合理认知,不合理信念,冲动的情绪和行为模式,促其放弃非理性信念,减少内心冲突感和抑郁情绪。

【教育改造成效】

张某自述接受心理咨询半年以来,得到咨询师和民警帮助,不良情绪得到很大的改善。认识到人际关系问题很大程度是认知上存在问题。张某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较为配合,在最后结束咨询时感受到来访者与之前第一次面谈的情绪与状态好了很多。来访者的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觉得自己现在活的很轻松,再也没有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和烦恼,总体上,来访者的状况有很大进步,基本适应现在的生活。

通过此案例,矫治民警体会到:对于处理监狱罪犯心理问题,首先不要急于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讨论处理,先去足够的抱持,用心去倾听。当建立起足够安全、信任的关系的时候,其实咨询的功能性也自然而然的开始发挥作用。而在CBT的技术使用中,不管是理论的讲解,心理教育的传授,作业的布置,都要注意并不是单方面的决定,都应该是双方的讨论的结果。同时要注意的是,或许咨询师在咨询过程很快会看到当事人的行为、认知、想法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不急于明的指出,静候当事人“潜意识意识化”,此时,正是破题的绝好时机。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