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派少年”服刑人员彭某的共情矫治案例
- 案例时间:2020-02-20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GDJYJG1544059545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彭某,男,1996年出生,广东陆河人,初中文化程度,2015年因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同年4月调入深圳监狱服刑,2017年12月刑满释放。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罪成因分析
2013年底,未满18周岁的彭某与一伙“闯荡”社会的朋友成立了"新义帮",下设堂口,制定帮规,缴纳帮费,成员之间通过网络平台联系。彭某在被捕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伙同“帮派成员”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十余起,致多名被害人轻伤、轻微伤。
(二)现实改造表现
彭某年纪较小,主观上对监狱执行刑罚的严肃性和失去自由的痛苦认识不足,加之看守所的羁押经历,入监以来一直处于极度恐惧状态。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重复报数、反复叠被子、失眠等,症状逐渐加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彭某对即将面临的三年六个月刑期不知所措,急切盼望亲人会见。
彭某在改造中出工不出力,扬言罚金太多,自己没钱交,不打算减刑更不要加分,混刑度日的思想极其严重。鉴于彭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且私底下认老乡、拉帮结伙,监区将其定为重点关注罪犯。
(三)心理行为特点
彭某入监时《SCL-90》测试结果显示:强迫症状1.9,人际关系敏感2.11,焦虑1.5,偏执1.83;《COPA-PI》测试结果显示:同情心较差,比较缺乏责任感,正义感和责任心不足,比较自私,不太同情弱者和关心帮助他人,比较不近人情,轻微的变态心理倾向。
(四)教育矫治难点
1.成长经历:彭某性格叛逆,父母对其无力管教,初中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逐渐养成游手好闲的习性。彭某在社会上交往的人员比较复杂,并受到“帮派”文化影响,常常一言不合拍案而起,甚至拳脚相加,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个人认知:由于性格偏执和外归因模式,彭某始终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感受,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往往把自身的问题归到他人身上,混刑度日,得过且过,从而产生消极抗改心理。
(五)教育矫治方案
经过研究分析,专管警察决定从培养“共情能力”寻找突破口,安排彭某担任病残护理员,开展针对性教育矫治。
1.目标。详细掌握彭某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通过共情矫治,缓解其负面情绪,减轻强迫和焦虑症状,强化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共情矫治,改变认知,健全人格,树立改造信心,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稳定其思想及行为。
2.方法。通过彭某的言行,深入其内心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把握彭某的情感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3.实施
结合彭某改造表现和心理的细微变化,专管警察安排他护理83岁病犯钱某(直肠癌晚期),以融洽人际关系和增强责任心。刚开始,彭某不理解岗位安排,认为是警察故意刁难。当值班医生批评彭某护理不尽责时,他的反应特别激烈。由于缺乏共情,值班医生没有真正了解彭某的需求,处理方式也缺乏针对性。
专管警察发现彭某的思想问题后,立即调整改造方案并进行谈话,对于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彭某来说,这次带有正面肯定性的谈话起到了扭转局面的效果。
通过谈话彭某才知道自己的付出警察一直都在关注,自己的努力警察是认可的,这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受是愉快满足的,这使他更开放地和专管警察交流。由此,彭某对专管警察的信任加深了,双方日常的谈话交流也更加深入。培养共情能力,就是培养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从专管警察到彭某的同理心,从彭某到病犯的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对方的疾苦为自己的疾苦,这就是共情作用。
护理工作包括大小便清理、洗浴擦身、定期翻身等。彭某的护理对象钱某一天大便多达二十余次,伴有黑血和难闻的气味。直到出监前一天,彭某一直认真完成护理任务。正是由于彭某的精心的护理,卧床大半年的钱某,不仅病情稳定,而且背部和臀部没有生褥疮。钱某多次在医生和警察查房时,对彭某的悉心护理表示感谢,认为如果不是彭某,自己可能早就病逝了。钱某的感激之情使彭某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被人需要的感觉。面对医院领导和医生的表扬和肯定,彭某的改造表现愈加稳定出色。
彭某护理钱某期间,普通病房又收治了一名85岁病犯谢某(慢性支气管肺炎、肺气肿、高血压二级)。由于医院护理人员不足加之床位紧张,彭某主动担负起谢某的护理工作。同时兼顾两名老年病犯的护理,夜间经常要帮他们倒水、倒尿壶、拍背等,直至谢某转诊至中心医院,彭某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人也消瘦了很多。警察希望安排其它护理员轮换,彭某总是笑着说,我没问题的,请警官放心。
2017年12月,彭某即将刑满释放前,他放心不下钱某的病情,与接替自己的护理员一遍一遍仔细交接护理细节;还关心谢某在中心医院住院的情况,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释放前谈话时,专管警察问他做护理员的感受。他说,医院的改造氛围融洽,管理人性化。无论警察还是医生,都以仁爱之心对待服刑人员和病人,真正关心服刑人员的出路。监区倡导的文化也教育我们要以良善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只有温暖才最感化人心。
【教育改造成效】
彭某的改造表现得到了普通病房护理岗位罪犯的一致好评,医生和警察对他也给予高度赞扬和肯定。彭某与家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会定期写信给家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他说护理岗位虽然辛苦,但很充实,也可以当做对自己心性的一种磨炼,既然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心理测试结果显示:《SCL-90》测试中强迫症状1.40,人际关系敏感1.22,焦虑1.30,偏执1.17;《COPA-PI》测试显示:暴力倾向较弱。比较安守本分,报复欲较小。不太喜欢刺激和冒险,比较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
彭某出狱后,来信写道释放后自己努力适应环境,生活渐渐回归正轨,要争取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有用的人,感谢医院监区领导、医生、警官的指导和关心。
本次共情矫治的效果超过预期。通过彭某的案例可以发现,让罪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适应反向角色,从被溺爱到被需要,以老病弱带入感作为矫治切入点,激发他的怜悯心而温暖关爱他人,尤其将传统的道德伦理结合进来,可以更有效地培养罪犯的共情能力,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