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墙内的汇款 ——创伤后应激障碍罪犯张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 案例时间:2019-09-16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GDJYJG1540782274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一)罪犯个人情况
罪犯张某,男,小学文化,贵州省毕节市人,1990年5月5日出生,捕前居住于茂名市电白区,2015年9月因犯抢劫、抢夺罪被判有期徒刑16年,2015年11月入监,现余刑13年,该犯曾于2009年12月因犯抢劫罪在福建福州榕城监狱服刑,家庭主要成员有父亲、母亲、妻子(离家)、儿子(患白血病)、弟弟(感情不和)。
幼年时,张某家庭比较贫困,且父亲经常酒后殴打母亲,为此张某曾两次带弟弟离家出走,后来被母亲寻回,其与母亲感情非常深厚。成年后,张某与女友未婚生下一个儿子,但其儿子一出生就被查出患有造血功能障碍,整个家庭为给其儿子治病花完了所有积蓄。女友嫌其家庭贫困,离家再未回来。为了筹足儿子治病的医疗费,张某与母亲一起起早贪黑从事搬运水泥工作,但对高昂的医疗费而言是杯水车薪,最后张某铤而走险走上抢劫犯罪的歧途。在拘捕过程中,张某腿意外摔断,在看守所期间,张某要做左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术,手术需要家人献血800毫升,张某父亲和弟弟均献血200毫升,而张某母亲则一次性献了400毫升。
(二)心理危机出现
张某入监之初,因“左小腿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一直在监狱医院住院治疗。据张某自诉,腿伤是在被抓捕时从摩托车摔下致伤。经深刻的反思自省,他对自己曾经做出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深感悔意,表示腿伤不会怨恨任何人。住院期间,他遵规守纪,服从管理,配合治疗,改造表现较好。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随后发生的重大家庭变故将张某脆弱的心理打击得支离破碎。2017年1月末,医院组织罪犯拨打亲情电话,张某首先打给母亲,但母亲电话依旧处于关机状态。由于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母亲的音讯了,张某心神不定,总感觉有不详的预感。紧接着,他赶紧拨打舅舅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瞬间使他猝不及防,“你妈在去年十月份去世了”。张某懵了几秒钟,舅舅后面说什么他再也听不进去了,只知道最爱、最牵挂的母亲从此离开了他,瞬间巨大的悲痛让他撕心裂肺,当场就抑制不住,当着众人的面抱头嚎啕大哭。现场管理警察通过监听和谈话了解到具体情况,立即向医院当班领导汇报情况,当班领导立即对张某开展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并安排值班警察做好监控巡查工作。
但是谈话疏导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由于母亲去世的时间刚好是为其献血后的第二周,所以张某固执地认为母亲的去世是由于给他献了过多的血引起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母亲,一直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内疚自责,常常落泪,精神、睡眠、进食都非常差。2017年3月6日上午,警察甚至在其床位搜出4封遗书,分别是写给其父亲、弟弟、大姑、医院警察,内容大致为母亲的去世令其悲痛欲绝,不能自拔,其活着对家人是一种负担,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想一死了之,到天堂上陪母亲去尽孝。
监狱对其进行心理测试,90项症状清单 (scl-90)结果显示,张某表现有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强迫状态和躯体化分明显过高,后经监狱精神科医生会诊,该犯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监狱收到监狱医院关于张某出现心理危机的狱情汇报后,立即启动高危罪犯联动处置机制,召开专题处置会议,对张某的改造表现、心理特征、家庭情况、心理危机产生原因进行综合研判,并根据张某的病情和身心状况制定针对性治疗和教育改造方案。
(一)张某心理危机原因分析
1.与母亲感情深厚,母亲离世对其打击巨大。据谈话了解,张某母亲对其非常疼爱,之前两次离家,母亲找到他时都没有责骂埋怨。张某被捕前一直与母亲生活、工作,两人一起从事水泥搬运,生活的艰难让他对母亲的付出更是刻骨铭心。母亲的突然离世对张某的内心打击巨大。
2.偏执地认为母亲的去世与自己相关。张某偏执的认为,母亲的去世,要么是因为给他献血后出现后遗症,要么是因为受害者方对他家人的报复,这种认知让他产生强烈的悲恸情绪和自责内疚心理。
3.母亲的去世令家庭经济雪上加霜。张某父亲由于嗜好赌博,家庭经济基本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张某担忧家庭没有经济收入后,父亲及儿子的生活更加艰难。张某与父亲感情不好,对于父亲帮他照顾患病儿子,感到非常无助,觉得活着没意义。
4.心理不成熟,挫折承受能力较弱。张某具有典型留守儿童成长起来具有的性格特点,从小缺乏管教,缺乏父母关怀,多次离家出走,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自卑自困,心理问题波动性很强,承受挫折能力较弱,一旦受到挫折困境、情感或事件的刺激,情绪很容易爆发甚至走向极端。
(二)制定教育矫治计划
由于张某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波动非常大,对未来极度悲观消极,有轻生和自杀意图,根据该犯心理特点、家庭情况、改造表现等,结合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实际,制定下列教育矫治计划和目标:
1.短期计划和目标。加强谈话教育,缓解该犯的悲痛情绪,防止悲伤情绪进一步扩大和蔓延。落实狱政管理制度,防止该犯出现自伤、自杀等过激行为。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危机干预,帮助该犯接受丧失母亲的事实,重建支持系统,恢复对生活的信心,最终消除该犯自杀危险。
2.中期计划和目标。对其儿子给予帮助,解决该犯的后顾之忧,缓解该犯心理压力,使其安心改造。鼓励该犯努力劳动,争取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帮助家庭改善生活。根据该犯病情,合理安排复查及治疗。联系该犯家人开展亲情帮教,建构家庭支持系统。加强该犯的个别谈话教育,加强沟通,注意倾听该犯心声,帮助其树立改造信心,增强受挫能力,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宣泄,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
3.长期计划和目标。帮助该犯树立改造目标,激发改造动力,争取超额完成劳动任务,多获奖励,争取早日减刑回归社会。加强教育改造,促使该犯认清并改掉自身陋习和错误思想,用辛勤劳动汗水洗刷心灵的污垢,走向新生。
(三)教育改造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
1.加强狱政管理,确保人身安全
张某因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情绪极度痛苦和悲观,并出现了自伤自残行为及自杀意念,曾用烟蒂烫伤手部多处,左前臂灼伤可见多个疤痕,甚至想用纱布、纸巾塞住口鼻部位妄图使自己窒息。为确保张某的安全,监狱医院安排4名身体素质较好的服刑人员24小时轮班守护,防止张某出现自伤自残、自杀偏激行为。
因张某睡眠、精神状态差,监狱医院将其调至另一个安静的房间,营造宽松的改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安排张某再次拨打亲情电话给其父亲,了解母亲去世的确切情况和儿子的近况,缓解该犯焦虑情绪。监狱医院与张某父亲保持沟通联系,通报改造表现,说服其前来监狱进行亲情帮教,通过家属开导张某母亲的去世与其没有直接关系,劝说他不要过分自责难过,要积极面对母亲去世现实。
2.深入谈话疏导,缓解心理压力
母亲的突然离世使张某整日以泪洗面,却引来了其他服刑人员异样的眼光,甚至背后一度议论其懦弱、无用。由于无处诉说内心的痛苦,张某的情绪越发消极。医院领导亲自负责每周与张某谈话,逐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监狱医院还安排专职心理咨询师加强跟踪,及时了解心理变化和掌握行为动态。
3.开展心理干预,化解心理危机
创伤后应激障碍属于严重心理危机,普通的教育谈话效果不理想,监狱遂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张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017年3月8日,第1次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师运用同理心技术打开张犯的心扉,让其进行情绪渲泄,经过几分钟的痛哭后,其情绪有所平缓。随后,心理咨询师对张某进行哀伤辅导,将其内心的巨大压力和痛苦释放出来。张犯自述母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儿子的病需要巨额医疗费,担心孩子不知道哪天就会离开这个世界。咨询师通过引导其如何看待生命和亲人,让其学会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用实际行动去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让亲人不再为他担心。他自己表示也希望走出困境,决心用行动改变自己,消除自杀念头。
3月15日,第2次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师首先了解上次咨询后一周来的情况。张某称比来咨询前感觉好了很多,对医院给他安排新房间很感激,在新的环境里没有那么难受了,不再有自杀想法,希望身体尽快康复,能够到监区去参加劳动获取劳动报酬寄回家补贴家用,补偿对家人的内疚。心理咨询师对他能把悲痛转变为行动和力量即时给予肯定和支持,与他一起共同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包括努力获得劳动报酬、争取得到父亲和姑姑的支持把儿子抚养成才。咨询结束前,咨询师安排张某到渲泄室打沙包和呐喊渲泄,时间半小时。
3月23日,第3次心理干预。咨询师首先了解其一周来的表现,对他能进行自救、在痛苦中挣扎出来的表现进行鼓励和支持。张犯对自己的心理前后对比,感觉以前的自己不存在了,现在是一个全新的“我”,之前一心想去陪母亲,现在才认识到那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自己还有责任没有尽到,只有坚强起来,为父亲分担一些压力,把孩子抚养大,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孝顺,才会使自己的罪责感减轻。
随后心理咨询师又对张某陆续进行了3次心理咨询。在前后6次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还给张某布置咨询作业,如学习弟子规、写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笔记等,改善其封闭心境,效果明显。经过心理干预,张某不仅能熟背弟子规,还记载了满满一个笔记本的心路历程。2017年3月30日,心理咨询师特意安排张某到入监分监区给服刑人员现场作弟子规感悟和情感分享,其真情流露获得服刑人员的阵阵掌声。至此,张某终于打开心扉,放下心里包袱,从心理危机中逐渐走了出来,重新获得成长的力量,并建立新的人生支撑点。此后,张某情绪相对稳定,行为逐渐恢复正常,与其他服刑人员交流增多,改造积极性有明显好转,回归到正常改造生活中。
4.安排劳动改造,鼓励自强奋斗
经过监狱医院的治疗,脚伤逐渐恢复的张某主动提出到普通监区参加劳动改造。考虑到张某还有近13年的刑期和特殊家庭情况,经过心理咨询师评估该犯已经恢复到心理平衡状态,监狱将其调整到普通监区进行改造。为防止张某情绪反复,监区要求各班次执勤警察认真做好跟踪观察,确保监管安全。监区根据张某的身体情况,安排合适劳动工序,并挑选劳动技能较高、表现较好的服刑人员作为张某的互监组成员,通过传帮带逐步提升张某的劳动技能,帮助其树立改造信心。
5.争取社会帮教,解决后顾之忧
鉴于该犯家庭条件非常困难,监狱主动联系该犯居住地政府和相关社会公益组织,积极为该犯儿子安排手术治疗,筹备医疗费用。手术成功后,监狱还向当地政府反映张某的家庭情况,争取到为其儿子办理落实低保,每月可以领取政府低保金,保障其基本生活。分监区将儿子成功手术和低保落实等情况告知张某,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表示自己一定不会辜负监狱和政府,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出去和家人团圆!
6.开展亲情帮教,以情促转化
经过前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政府帮教,张某改造表现较初期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对家庭情况仍然十分担忧,尤其对儿子身体状况感到忧心。为进一步稳定张某情绪,促进其积极改造,监区决定主动与张某的父亲联系,告知其父亲张某的改造现状,并争取到其父亲来监狱亲情帮教。张某见到了梦寐已久的儿子后,十分激动,高悬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并将自己近三个月的劳动报酬1400元交给父亲,嘱咐父亲要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亲情的温暖让张某对未来重新充满了信心,改造比以往更加积极,经过努力被评为监区改造标兵。
【教育改造成效】
经监狱联动处置、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帮教、亲情帮教以及专管警察个别教育,该犯的心理危机得到了有效的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消失,近一年来情绪稳定,人际交流增多,对未来充满信心,改造表现明显好转。近半年来,每月劳动任务超产30%以上,每月劳动报酬也提高到500元至600元,至2018年3月,张某把自己努力获得的劳动报酬3400元,分三次汇给家里补贴家用。自觉遵守监规纪律,服从管理,从2017年5月至今未出现违纪扣分行为。积极参加教育改造,熟背弟子规,在亲人拨打亲情电话和家信中多次表达对监狱警察的感恩之情,表示自己会努力积极改造,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人分担困难。
2018年8月22日再次对张某进行 90项症状清单 (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总分140分,各因子分均处于正常值,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启示:对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罪犯,监狱通过高危罪犯联动处置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帮教、亲情帮教以及专管警察个别教育,综合实,准确把握罪犯引发心理危机的症结,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案,有效治疗罪犯的心理危机,帮助罪犯恢复心理平衡,激发罪犯的自我潜能,引导他们追求自我价值,增强力量感,更好地适应监狱的改造生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