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 情法相融
- 案例时间:2019-04-1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JLJYJG1539261737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一、 罪犯基本信息
王某,男,1974年10月9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家住湖北省黄冈市。因犯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开设赌场罪、寻衅滋事罪、贩卖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被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刑期自2010年7月10日至2021年7月9日止。该犯于2012年1月10日被投改到广东省清远监狱服刑,2015年10月10日转监到梅河监狱。
二、 犯罪事实
自2005年以来,周某(同案)纠集了该犯等老乡在深圳市光明新区开设赌场,非法聚敛了大量钱财,随后又纠集了一批湖北籍青年作为小弟,该组织不断壮大且以非法的保护形式多次实施犯罪活动。王某作为该组织的骨干成员,在周某的指使下,与他人开设赌场;又于2010年5月11日13时许,伙同他人向被害人杨某索要钱财未果后将杨某赌档内物品砸损后离开;2010年3月,该犯将6克毒品贩卖给他人,获利2000元;2010年5月,该犯为他人提供吸毒场所。
三、改造表现
1、自2015年10月10日调入我监以来,经常煽动其他广东转监罪犯提出无理要求,诸如改善伙食、减轻生产任务等,讲条件、要待遇,严重扰乱了监区正常的改造秩序。
2、在日常改造中总以各种理由抗拒劳动,偷奸耍滑,并且经常向其他罪犯散布消极言论“任务是越干越重,早晚会累死”,打击挖苦积极生产劳动的同犯,影响极坏。
3、2016年1月曾因抗拒劳动改造受到严管教育一个月的处罚。严管结束后有所转变,能够正常参加劳动改造,但性格开始变得偏激、易怒、多疑,犯群关系紧张。2016年9月呈报减刑,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刑幅度下调6个月,王某拿到刑事裁定书后,大喊大叫:“法院就是针对我们这些转监的!法院就是瞧不起我们南方人!”,自此王某除散布消极言论外,开始想尽办法逃避劳动。
四、原因分析
1、王某文化水平较低,自我认知能力差,总认为自己不是主动申请转监,所以来到北方服刑就应该格外受到照顾。
2、王某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骨干成员,捕前有一堆“小弟”,习惯了前呼后拥的生活方式,为人特别“好面子”,总是想在其他服刑人员面前彰显出自己的能力。
3、王某脾气暴躁,易怒、易冲动、心眼小,因为性格原因,很难和北方籍服刑人员相处融洽。
4、王某在清远监狱服刑期间呈报过减刑,当时裁定减刑幅度是下调三个月,与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的刑事裁定书相差较大,心里难以接受,加上2017年新减刑办法的实施,王某减刑受到限制,所以该犯觉得分数对于自己无所谓,开始在行为上放任自流。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二、转化方案
根据上述针对罪犯王某的犯情分析,为解决罪犯王某抗拒劳动、消极改造等行为,监区成立攻坚转化小组。通过攻坚小组的认真研究和详细了解,在准确的分析出该犯顽固的根源后,决定使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找到其症结所在,对症下药,通过制定心理治疗方案、个别教育方案,使王某能够消除消极思想,从根源上帮助王某走上一条正确的改造道路。
三、方案实施
(一)望闻问切
1、望其行
为了解王某平时的行为言论,攻坚小组经过仔细研究和精心安排,陆续调换王某的互包组成员,并将事先安排好的服刑人员调至王某所在的监舍房间。按照攻坚小组的研究方案,要求王某的互包组成员以及周围的同犯每天观察并汇报王某的行为言论,但要求所有人员不能主动与之攀谈讨论。这样一来,每天关于王某不同的行为表现和话语言谈逐渐汇入攻坚小组的记录当中。王某在平时总想找与他一起转监来的同犯说一些“像我们这些非自愿申请转监来的,监狱就应该提高我们的待遇,要不谁愿意在这么冷的破地方改造”、“这法院一看见我们南方的卷宗肯定使劲下调,根本不想让我们减刑”。王某渐渐发现转监的同犯不愿意与其多讨论他这些消极言论,变把目标转向周围同犯,劝说他们不用拼命劳动,每天“意思意思”就行了。王某总是在生产劳动中想尽一切办法来逃避,并以此为“资本”,向同犯们炫耀。
“望”就是观其行,利用视觉来察言观色,了解王某的情绪状态。王某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其所思所想,攻坚小组对王某一言一行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发现,才能防微杜渐,及时发现王某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分析,攻坚小组认为王某抗拒劳动的根源是其存在心理问题。这一阶段“望”到了王某本身对转监到北方服刑就有所抗拒,又因减刑幅度下调爆发出所有负面情绪,自暴自弃,经常想以自身的情况引起他人的共鸣,诱使同犯与其一起逃避劳动。认定了王某的“病因”,对下一步的教育转化方向就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2、闻其声
攻坚转化小组认为,目前既然肃清了王某的周围改造环境,使得王某散布消极言论的做法渐渐失效,是时候主动出击,诱使王某主动吐露心声了。攻坚转化小组选派民警每天专门到王某的劳动岗位附近与其他服刑人员进行随机谈话,询问当前的劳动情况,并就近期《新闻联播》播出的时事做出一些讨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别人尊重的愿望。攻坚转化小组的做法在第三天就收获了成效,王某在民警与同犯谈话中主动插话,想要加入到探讨时事要闻的队列中来。安排在王某周围的服刑人员汇报,王某现在每晚回到监舍后渐渐不再“声讨”监狱,而是仔细聆听同犯们讨论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当王某听见同犯讲述白日与民警的讨论结果时,以一副不屑的表情嘀咕出:“就他那点见识,亏得警察愿意跟他唠!”
“闻”就是听其声,利用听觉收集有关王某的信息,真实有效地掌握王某的情况,“言为心声”,王某无意间流露出的话语其实最能反映出他羡慕同犯受到重视、渴望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暴露出王某碍于面子,不愿主动与他人沟通,依然想要逃避劳动的现状。
这一阶段,攻坚小组“闻”其心声,开始逐步寻找解决王某心理症结的妙方。
3、问其想
攻坚小组决定对王某开展谈话教育行动,但鉴于王某目前的心理状态,在民警和王某谈话时,不能让王某感觉太正式,而是要一种随意性的闲谈,诱使王某主动跟民警吐露心声,表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结合几次短暂的交谈经验,攻坚转化小组民警开始对王某感兴趣的时事要闻加以点评,并在这过程中一点点传递正能量,逐渐找机会化解王某对监狱的敌意和误解,引导王某建立与民警之间的信任感。
“问”就是探其想,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走进王某的内心,帮助王某解决心理上的困扰,用真心真意去感化王某,促进其不断进步。“问”是了解事情原由的有效方法,而“随风”式的问不仅能让王某敞开心扉,更能默默地一步步帮助王某打开心结。
这一阶段的收获是巨大的,通过与王某的多次谈话,攻坚小组掌握了王某的兴趣爱好,并逐渐引导了王某性情的转变,奠定了民警和王某之间信任的基石。
4、切其脉
攻坚小组召开会议,把目前掌握的所有关于王某的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和汇总,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攻坚转化小组的重视。
民警与王某的一次谈话中询问其妻子现状时,王某情绪变化特别明显,言辞闪烁,说到:“就她,指不定跟谁跑了呢!别提了!”。民警以为王某夫妻关系破裂,当时并未放在心上。通过档案了解,王某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与妻子生活在一起,并无子嗣。王某自转监以来并无会见,拨打亲情电话除了跟其堂哥要钱外,仅仅在刚刚入监时给其妻子拨打过两次亲情电话。监听民警汇报,王某平时在与堂哥的通话中每当提及王某的妻子,王某总是很激动,一直追问妻子近况。查阅王某的亲情电话监听记录发现,与其妻子的两次通话很简短,但从未提及离婚等敏感问题,距离上次与其妻子通话已经超过了一年的时间。这一反常现象让攻坚转化小组意识到这可能是转化王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切”就是断其脉,精心研判,找准王某内心那准确的“切入点”,努力找到打开王某“心锁”的“钥匙”。在王某的种种表象之下,还隐藏着他真实的思想状况,只有“望”清其行为表现,“闻”听其话语心声,“问”明其情况原由,“切”准其思想脉搏,才能有效地转化王某。
(二)亲情感召
攻坚小组为详细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通过致电的方式联系到了清远监狱王某的专管民警,得知王某与家人关系较好,王某的妻子每个月都会来接见,但其母亲身体不太好,所以从未来看望过王某。这个电话并未帮助攻坚转化小组找到王某状态反常的原因,反而陷入了疑惑,明明在清远监狱服刑期间二人夫妻关系较好,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王某现在不愿提及妻子呢?
攻坚小组拨通了王某妻子胡某的电话。王某的母亲与妻子都生活在深圳市,王某的母亲腿部患有疾病,行动不便,一直是妻子胡某在照顾。胡某告诉我们,那天接到王某的电话时王某已经来到了梅河监狱服刑,完全不知道王某会转监,自己因为要照顾王某的母亲,根本没有办法前往遥远的吉林省探望王某。胡某在电话中了解到了王某的现状,表示对于王某的情况她也想不明白,夫妻二人从未发生过矛盾,最后强调一定配合民警对其开导,规劝其积极改造。
攻坚转化小组通过两次电话分析出王某可能是因为自身剩余刑期过长,很久见不到妻子,思想包袱沉重,担心妻子离开自己,才表现出对监狱的种种不满,对这次转监充满了抗拒心理。
鉴于王某的妻子无法抽身前来的状况,攻坚转化小组决定向王某的妻子索求她和母亲的照片,决定用亲情来感化王某的内心。
当王某手握母亲和妻子的照片,百感交集,第一次主动跟民警敞开了心扉。王某自述,犯罪入狱后妻子不离不弃,始终照顾患病的母亲,每个月妻子的接见是自己改造的最大动力。自己转监后经常听同犯说很多人入狱后妻子都来离婚了,从内心抗拒这次转监,害怕几年内见不到妻子的自己收到一张离婚协议书,害怕周围的同犯嘲笑自己。王某不敢给妻子打电话,害怕通过冰冷的话筒听出妻子的冷淡,所以每次都只敢跟堂哥偷偷询问她的近况。
王某对民警送来的照片十分感激,并在民警的鼓励下给妻子胡某拨打出了时隔一年多的亲情电话,整个通话过程中王某十分激动,最后揉着通红的眼眶止不住的向民警说谢谢。民警是这样回答他的,“别谢我,看看你手中‘妻子和母亲的微笑’,你应该谢的是她们对你从不放弃的期盼,好好改造,早点回家报答她们才是你最应该做的,我们全体民警也都会帮助你的。”这次亲情电话让王某感受到了妻子对其的关怀和期望,不再散布不良言论去诋毁监狱,与同犯的相处中也多了一丝笑容。
至此,攻坚小组通过亲情感召与王某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打消了王某心里对转监的抵触情绪,使王某愿意相信民警,为下一阶段的教育转化做出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情法相融
虽然王某能够相信民警,但是抗拒劳动的心理依然没有消除,与同犯的关系还是较为紧张。为了让王某能够自觉参加劳动,认知到积极劳动是其减刑的重要判断依据之一,攻坚小组联系了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对王某进行法律援助,帮助王某解答关于减刑方面的问题。
在发现王某思想上有细微变化的同时,攻坚小组加强了对王某的教育攻势,除在生活细微处对其关心外,引导王某参与监狱组织的各项活动,树立王某的信心,鼓励其为同犯做出榜样,以此缓解王某与同犯的紧张关系。在今年开展的学习《改造三字经》活动中,王某以优异的成绩当选学三字经‘积极分子’,专管民警在区队会议上的鼓励表扬让王某挺直了脊梁。
受到表扬的王某有些浮躁,又开始恢复了之前“大哥”的做派。王某因为生活琐事与同犯发生争吵后,不顾互包组成员的阻拦,一直叫嚣说:“你算老几,没看警察都给我‘面子’吗?”事后,民警找王某谈话说到:“你今天的行为真是对得起你当选的‘积极分子’啊。”梗着脖子的王某听到这句话就开始沉默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通过对王某几次事件的公正处理,让王某明白,民警对其的关心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自己能够遵规守纪的基础上。王某对民警逐渐产生敬意,开始了自我反省与认知。王某主动书写的《保证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我下次能减几个月刑,我都不会放弃,我会努力成为同犯的榜样。”
【教育改造成效】
四、 转化效果
通过对罪犯王某的科学施教,目前对王某的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能够主动跟民警汇报思想,对减刑回家充满期盼。
2、劳动中能够做到不怕脏、不怕累,按时完成民警下达的所有生产任务。
3、主动书写《保证书》,多次公开致歉自己之前的不良言论,呼吁同犯以他为戒,感谢民警对其的不放弃。
五、 心得体会
通过对王某的攻坚转化,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很深的感触。有的罪犯犯罪后还要跟我们警察“对着干”,但我们不能违反法律惩罚他,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改造他。事实上,再穷凶极恶的人也有内心柔弱的一点,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不是你说了多少,而是看你是否本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帮助他,而这也恰恰是罪犯能否尊重你的基础。没有得到罪犯真正认可的教育,是无法转化教育罪犯的,说了再多也只是一句空话罢了。
通过这次教育转化总结出:一是分析好原因,一人一策,找准“病根”;二是利用好亲情、社会帮教等手段,传递给罪犯正能量;三是与罪犯建立好互信关系,使其产生信赖感;四是利用好心理辅导,修正罪犯的错误观念;五是做好普法工作,利用情理相融的方式让罪犯认清自身的错误。
在今后的教育转化工作中我们应该从管理罪犯群体向关心罪犯个体转化,处事公平公正,引导罪犯的消极的一面转化为积极的一面,帮助罪犯走好正确的改造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