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青年女犯张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9-04-1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GSJYJG1539136165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张某,女,1993年7月14日出生,甘肃省兰州市人,初中文化程度,因犯运输毒品罪经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9日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部分财产。于2015年1月15日投入甘肃省女子监狱服刑改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罪犯张某未出生时,父亲因病去世,出生后母亲改嫁,一直由奶奶和姑姑抚养长大,从小缺少父爱和母爱,让张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内向孤僻;长期生长在奶奶和姑姑身边,使其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因此造成张某性格自卑、处事消极、遇到困难习惯逃避;另一方面,张某在成长的重要阶段长期缺少父母管教,因此没有形成较为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自身因素:张某犯罪时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认识粗浅,做事不计后果,学历智力偏低,意识形态模糊,价值观扭曲,缺少主见,容易被人煽动,从事很多事情有很明显的跟风性、盲目性。情绪管理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社会因素:张某犯罪时正处于叛逆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现实社会环境与学校不同,学校好比世外桃源,而现实社会则鱼龙混杂,各类诱惑让涉世未深的张某花了眼,一味的追逐所谓的“时髦”、“刺激”,又因为没有自立能力,因此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入监改造表现

张某初入监时,身份意识差,不能严格遵守监规纪律,自我约束能力差,对自己缺乏信心;生产上,消极怠工,不能认真、保质保量的完成劳动改造任务;对主管民警缺少信任,内心的想法不愿意向外人表述,不能与其他罪犯相处,孤立、自卑,情绪抑郁,常有哭泣现象。

3.心理行为表现

根据COPA-PI测试评估报告,张某心理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无明显的内向或外向特征,介于孤僻与合群之间,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环境适应能力差,思维略显迟钝,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差,缺乏逻辑思维,办事效率低;

(2)同情心较强,敏感,感情细腻、丰富但很脆弱,缺乏主见,情绪易波动,且不太容易恢复平静;

(3)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坦诚幼稚,城府不深,但做事存在侥幸心理。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罪犯张某年龄尚小,因其正处于叛逆期,情绪易波动,且波动后不易恢复平静,因此在个别谈话教育过程中,容易断章取义,或因出现其它因素导致其情绪发生巨大变化;

(2)由于张某从小由奶奶和姑姑抚养长大,在奶奶和姑姑眼里,张某一直属于“乖乖女”的类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她们没有想到的,因此对其很失望,不愿意来接见,也不愿意接听亲情电话。因此张某觉得,很多年前父母抛弃了她,十几年后,唯一的亲人也放弃了她,因此情绪及其低落,存在自杀的可能;

(3)由于张某缺乏主见,城府不深,容易受个别犯人的挑唆、影响,从而“交叉感染”,逐步偏离正轨。

5.矫治方案

(1)掌握个性,主动介入,取得信任。起初,张某虽然自我保护意识不高,但对民警存在较强的戒备心,民警与其谈话时,要么不说话,要么说的很少,谈话效果不佳,后来通过侧面了解,了解到张某未出生父亲就离世,出生后母亲改嫁,将其留给奶奶抚养,缺少父爱和母爱使得张某从小没有安全感,缺少自信心,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但仍富有同情心。民警抓住其性格特点,首先对其性格中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同时站在张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向其分析她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对张某从小的遭遇表示同情;另外张某因为长期无人接见,生活日用品也有一定的困难,民警考虑到这一点,及时向监区申请将张某列为本监区困难户,通过多方面努力,解决了张某生活用品短缺的问题,张某逐渐对民警能敞开心扉,并陈述自己从小的经历,之后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张某说:“我也很后悔,奶奶和姑姑辛辛苦苦将我拉扯大,我这样太对不起她们了,特别希望她们能原谅我,来看看我,不要放弃我。”民警对张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肯定,并鼓励张某好好改造,会尽量联系说服其奶奶和姑姑。

(2)及时沟通,掌握思想动向。通过多次谈话后,张某虽然对民警有一定的信任,但仍然闷闷不乐,考虑到张某不爱与人交流,情感细腻,于是鼓励张某将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在“心语集”上,民警每周批阅一次。端午节前夕,张某在“心语集”中写道:“亲爱的奶奶,我好想念你,你最近好吗?姑姑还在怪我吗?马上过端午节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来看我,别的服刑人员都有家人来看望,你们为什么不来,我真的知道错了,求你们不要抛弃我!”民警主动找张某谈话,安慰张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很难得,谁都有犯错的时候,现在的改造生活就是在为过去所犯的错误付出应有的代价,你要正确的去看待。另外,你的奶奶和姑姑并没有放弃你,只是奶奶最近身体不适,不宜出门,待身体好转后,就来接见你。”谈话结束后,张某情绪稳定了许多,脸上也偶尔能浮现少有的笑容。

(3)联系家属,进行亲情帮教。稳定好张某的情绪后,民警主动与张某家人联系,起初,其姑姑和奶奶态度很强硬,都表示对张某很失望,说那么辛苦的拉扯大,竟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表示不愿意再管张某,并挂断了电话。之后民警又多次与其家人联系,进行沟通,对其家人分析张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希望其家人可以原谅张某,并前去接见,这对于张某来说不仅仅是原谅,更多的是给予张某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动力,同时民警告知张某在监狱的表现,最终张某家属同意前来接见,鼓励张某好好改造。

(4)循循善诱,逐步消除性格弱点。接见以后的张某情绪好了很多,表现也比之前积极许多,但在日常改造中仍然存在对自我约束不严,经常违反监规纪律,在许多小问题上不注意,不上心,生产任务也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根据这种情况,考虑到张某属于青年犯,思想、行为容易受影响的特点,安排罪犯中改造表现较好,积极主动的罪犯帮助张某,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张某应该注意的地方,以身作则去影响张某。由于张某刑期较长,年轻,思维活跃,较容易接受掌握新鲜事物,因此民警鼓励张某去学习掌握生产中较难的工序,通过不断的引导和鼓励,张某不仅能掌握民警要求其掌握的重要工序,对于民警未做要求的工序,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因为感觉到自己所承担的工序对于整条生产线的重要性,张某觉得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人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逐渐融入了集体,适应了新环境。

6.预期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张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能做到积极主动的与他人交往,形成较为明显的身份意识,逐步克服其心理上的弱点,消除自杀的可能性,积极改造;

远期目标:将张某改造为可以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的合格公民。

【教育改造成效】

通过民警与其自身的努力,张某目前能够遵守监狱各项规定,行为养成良好,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能做到积极主动的与他人交往,形成较为明显的身份意识,树立了较强的改造自信心,所承担的劳动改造任务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在服刑人员中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张某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影响其他罪犯,希望能在犯群中起到好的作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减刑,早日回家,弥补之前自己因为年幼无知所犯的错误。“我的路还很长,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在这里学到的技能,足以让我出监以后养家糊口,为奶奶养老送终。”

根据这个案例体会如下:

1.作为民警,必须了解服刑罪犯的性格、心理特征,必须深入的分析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从根源出发,从其入监后的小举动、小情绪中把握其思想变化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教育转化方案,从而更好的完成对个别罪犯的教育转化;

2.对于年龄较小的女性犯罪者,应该从“女性”和“年龄尚小”两方面的心理着手,既要注重女性情感细腻柔软的一面,又要注意其叛逆任性的一面。

3.亲情帮教是教育改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尤其对于青少年犯来说,更应该培养其亲情观念,使其明白家人没有放弃她,社会没有放弃她,自己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放弃自己,从而树立改造自信心,获取认真改造,重新做人的动力。

4.对于年龄较小的罪犯来说,相互影响很重要,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因此必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