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于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9-01-17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SDJYJG1539095513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于某,男,1989年生,青岛人,初中肄业。2016年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于某嗜赌成性,因赌博输光家产后与同案合谋抢劫,判刑后对人生失去期待。2016年入狱后表现尚可,但服刑期间妻子与其离婚改嫁生子、抛弃幼女和父母等事件对于某打击较大,造成于某出现抑郁、持续失眠、孤僻寡言等问题。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于某自幼老实、听话,但比较贪玩,喜欢棋牌赌博游戏,父母务农较忙无暇管教于,导致其在叛逆期未能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反而养成赌博陋习。
(2)社会经历:于某初二辍学,在乡镇个体打工,打工时认识现在的同案,每月的工资除少数补贴家用外几乎都被赌博挥霍,婚后妻子管教严格,因手头无赌资遂将家中车辆抵押贷款赌博直至输光。
2.入监改造表现
于某入监后精神状态很差,因失眠导致劳动精力不足,处于嘈杂环境时非常难受。于某有社交障碍,因与他人开玩笑失控违反监规纪律被处罚2次,导致于某逐渐封闭自我。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法律观念的淡薄。于某初中辍学,法律观念淡薄,认为“抢钱不算重罪”,结果被判重刑导致难以接受,出现适应功能障碍。
(2)社会家庭原因。于某被捕后妻子与他人同居生子,离婚后妻子拒绝履行抚养协议,于某得知后长期失眠。于某的父母为人老实,出事后家人搬离本村,于某感觉自己让家人蒙羞。
(3)刑期原因。刑期十三年,减刑政策趋紧,改造压力大。
3.心理行为表现
艾森克个性测验结果表明:于某精神质得分较高,内心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陋习因素:于某的赌博陋习已近十年,纠正难度较大。
(2)性格因素:缺乏父爱,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身情感,不良情绪积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3)心理因素:于某文化水平低,有认知偏差,犯了错自己意识不到,受到批评觉得别人故意针对自己,有被害妄想倾向。
5.矫治方案
经矫正小组研究制定矫正计划,分四个阶段,计划如下:
(一)第一阶段
1.矫正目标:提升于某精力,治疗失眠顽疾,让其有精力完成劳动改造任务。
2.矫正措施:
(1)联系医院诊治于某失眠病症,经精神专家诊断该犯患轻度抑郁,开具处方定期服药。
(2)安排业务能力强的民警作为包教民警,通过谈心教育督促该犯养成正确的作息习惯。
(3)结合于某社交失败经历,教育其学会换位思考,多从自身方面找问题。
(4)安排于某制定读书任务,读修身养性书籍,督促于某定期写读后感和投稿。
3.矫正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监控、民警定期谈话、其他服刑人员督促的方式,帮助于某养成了良好作息习惯,并配合服药,使得于某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二)第二阶段
1.矫正目标:消除怨恨情绪,设立改造小目标,逐渐获得自信心。
2.矫正措施:
(1)了解于某婚姻失败是其抑郁情绪的主要来源,分监区联系监狱心理工作室,安排于某定期到心理宣泄室进行情绪宣泄。
(2)针对于某自卑心较重的问题,安排于某进行生产技能学习,让于某获得他人认同和改造自信。
(3)安排监区矛盾调解员多与于某沟通,通过监狱刑释罪犯的创业成功案例开导于某不断学习技术,增强今后社会适应能力。
3.矫正效果评估:
(1)于某在心理发泄室进行心理宣泄,直到精疲力竭,身体接近虚脱。发泄次日,于某主动找民警表示感谢,反映内心得以放松。
(2)于某有做缝纫技术的潜质,经过技能学习,于某的生产技术提升明显,产量有了较大提高,对劳动的排斥情绪基本消除。
(3)通过民警讲述监狱刑满罪犯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转变了于某“打劳改释放后就是废柴”的错误观念,学习热情提高。
(三)第三阶段
1.矫正目标:分步骤戒除于某赌博习惯,制定服刑改造规划。
2.矫正方法:
(1)分监区开展罪犯赌博打击行动,对赌博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使该犯失去赌博的机会和念头。
(2)向于某讲解最新减刑假释办法,确定其最优减刑计划,督促于某基本改造任务。
(3)要求于某向监狱报刊投稿,提高于某参与改造的热情,增强其自信心。
(4)因于某女儿学习差、不听话,包教民警安排于某定期给女儿写信,让两人在信中交流学习成果。
(5)告知于某现在已经克服了很多困难,为人处事能力相比入监之初有了明显进步,但不要自满,监狱生活只是人生的过渡阶段,眼光应该着眼于刑满后的未来。
3.矫正效果评估:
(1)于某制订了改造规划,积极参与监狱军棋、歌唱、演讲比赛,虽成绩不乐观,但于某对自己的表现和进步非常满意。
(2)于某业余时间基本以看书为主,喜欢巨著,积极参加监狱购书活动,通过阅读积累写稿投稿。
(3)于某前期服用安定和阿普唑仑等治疗药物,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矫正,于某身心已经恢复正常,现已停止服药。
(四)第四阶段
1.矫正目标:真情感化,让善良、孝心以及对孩子的喜爱转化为于某的改造内动力,为余刑10年筑牢坚固的心理防线。
2.矫正方法:
(1)于某非常孝顺,关心老人,但家人由于顾虑一直不让于某奶奶和女儿来狱接见。通过观察于某状态已逐渐正常,开导于某正面面对家人和孩子,敞开心扉,通过与女儿的接见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2)因于某家境一般,鼓励于某通过积极劳动获得更多劳动报酬来帮助家人分担压力。
(3)每次接见将于某的进步转达其家人,与于某家人共同鼓励于某形成阳光的心态。于某的家人每月均来接见,使其安心改造。
3.矫正效果评估:
(1)于某每月向家人打电话反映自己状态,自述其心态也变得阳光。
(2)每月超额完成劳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主动申请学习衬衣加工技术。
(3)撤销危险分子后,于某反映身心轻松许多,感谢民警的信任和帮助。
【教育改造成效】
于某基本改掉赌博陋习,失眠状况得到改善,社会认知趋于正常,初步达到矫正目标。
经验总结如下:
(1)拉近距离是有效矫正的第一步;
(2)亲情是改变罪犯认知的有利工具;
(3)合理运用发泄手段,舒缓罪犯情绪。
当前服刑人员面对减刑假释政策收紧的现状,心情难免焦虑和抑郁,有效合理发泄不良情绪会极大程度上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本次矫正使用情绪发泄手段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