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服刑人员张某教育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9-01-17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GDJYJG1535696155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张某,男,1998年12月出生,广东人,中专文化程度,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张某于2016年8月19日进入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改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基本表现及档案背景
1.成长背景
张某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父亲是一名小商贩。父亲常年在外忙于生意,张某的童年长期缺乏其陪伴和教育,与父亲的关系较为生疏。张某的父亲对其也缺乏了解,常与其发生言语冲突,导致张某内心对父亲有较大排斥感。张某自尊心极强,特别好面子,在中专就读期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逃课去网吧,认为网游能带给来成就感,特别获得胜利的时候立刻充满自信,长期混迹网吧也结交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
(二)现实改造表现
2016年8月入所至2017年3月期间,张某在入所监区服刑改造,因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期间表现良好,曾担任小组轮值员,无违纪扣分情形。2017年3月调至十监区继续服刑改造后,张某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言行散漫,违纪不断。在5月份,先后11次因违反监规纪律被扣分处理,累计扣分达17分,在监区造成不良影响。
(三)心理行为特点
个性分测验结果显示,张某比较外向,有时会同情弱者,关心和帮助他人。佐证了在其担任小组轮值员期间,张某经常对新来服刑人员进行开导,给予适当的帮助的事实;张某戒备心很弱,符合张某想法很天真、幼稚,阅历很肤浅的特点;有很强的自信心,符合张某自我感觉良好,有很高的优越感的特点;有轻微的变态心理倾向。张某喜好表现出“撒泼”、“耍无赖”等激烈行为,说明其心理特征出现“波动”应激变化,并且可能导致其他量值出现波动。
(四)教育矫治难点
1.适应性出现障碍。张某之所以在服刑场所发生变化后出现明显的表现差异,主要源于其调入新的监区后,其在劳动改造方面迟迟不能进入状态,与身边其他服刑人员相差明显,有失面子,心理的落差不断加大,融入服刑人员群体难的表现突出。
2.对前途的悲观。在一个月内出现11次违纪行为,累计被扣17分后,张某认为没有机会减刑,要“坐穿牢底”,深感前途无望。态度上破罐子破摔,行为上不断变本加厉。
3.知行不统一突出。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张某一方面表现出具有正常的认知水平和评价标准,经常表示出“对不起家人”“不想家人知道自己现在这个样子”,而另一方面却接受不了别人正确的评价,自以为是,自我为中心,容易犯错甚至故意犯错,并善于找借口,固执且强词夺理。
4.动机不纯。张某调动监区后,引起心理落差,产生调回原监区的想法。但是得知该诉求无法满足后,遂产生无理纠缠、故意违纪等行为引起警官注意,希望最终达到调回原监区的目的。
5. 求关注心理。在多次违规违纪被扣分后,张某认为自己是监区警官的“座上客”,在监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心理逐渐膨胀,开始出现故意辱骂、挑衅其他服刑人员的行为,一步步将自己树立成“全民公敌”。
(五)教育矫治方案
1.积极采取心理矫治介入。根据张某心理扭曲造成一系列非常态言行,监区邀请心理矫治专家对其定期进行深入矫治。专家运用释放情绪,缓解冲突,改变认知,重塑新我等方法。缓解环境变化对张某情绪产生的影响,改变认知上的偏差,强化其对情绪和行为自控能力,逐步消除已经存在的行为模式、认知结构、情感趋向,帮助其重新塑造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地在监狱里改造。
2.及时宣传计分考核新政。按照旧的计分考核制度,张某的累计扣分较高,他觉得减刑无望,前途渺茫,导致其内心焦虑,担心“减不了刑”“坐穿牢底”。因此,考虑到新的《考核奖惩计分实施细则》即将印发和实施,服刑人员未使用成绩可以转换为新的计分模式,即每月积分如累计到600分,且教育和劳动改造每部分累计考核分不低于其累计基础分60%,给予一次表扬。因此,加强对其有关计分考核新政策的教育宣传工作,鼓励张某积极投身到监区教育改造中,重新获得减刑机会。
4.探寻共情引导的突破口。专管警察在多次与张某谈话疏导时发现,直接的说教是很难引起张某的注意和兴趣,反而每当警官讲起故事的时候,张某反倒聚精会神,变得安静和耐心。因此,根据张某的行为特征,主管警官通过举一反三的引导,旁征博引历史名人故事和服刑人员案例,甚至用自己曾经共同的失败或挫折经历来达到共情效果,促进其错误认知的转变。张某在与警官的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了尊重和爱,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冥顽不化的异类,逐渐放下了戒备心和敌意,内心接纳了身边诲人不倦的警官。
5.策划“通过艺术看自己”艺术工作坊。监区警察基于张某的实际发展需求,用艺术来感化和激发其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通过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使张某从创作实践中情操得到陶冶,情绪得到释放,情感得到交流,最终造就健康人格与美好品德。针对张某爱表现,善表达、情绪丰富的特点,警察组织开展了一场“通过艺术看自己”小型艺术工作坊,工作坊的题目为《说出你的故事》(具体流程如下:首先,警察做开场氛围和情绪引导,先抛出开放性的问题,如“在你成长经历中有哪些难忘的回忆?”“从这些经历中你获得了或者失去了什么?”,让服刑人员构思绘画的主体内容。其次,指导服刑人员通过彩色笔、剪刀、白纸制作一个类似电影胶片框,用剪刀镂空中间画面,然后将“电影胶片框”粘在墙上。服刑人员根据自己故事长短将A4纸做成一到两米的长条画纸,画纸每十厘米为一个故事,服刑人员可以将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深刻的每个事件画在纸上,类似连环画的形式。然后,鼓励服刑人员不需要在意自己画的好与坏,勇敢地把自己的思考内容表现出来,接着将画好的长条纸插入到“电影胶片框”中。最后,用小卡片纸画一个有手、有脚、有表情的人物自画像,粘在竹条顶端,待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一边拉动作为背景的长条幅画面,一边将自己人物形象在画面中移动,类似卡通片里的人物行走在画面中一样。)
通过绘画作为表达媒介,挖掘张某潜意识中隐藏和压抑的情感,并将抽象的思维内容视觉化表达,激发内心深层次动机投射在绘画作品中,在警官的引导下反思和认识自身问题。警察鼓励张某第一个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喜怒悲欢。当张某情绪激动地讲完自己的经历后,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接着,警察再引导其他服刑人员交流观点,讨论绘画细节,比如:表情,色彩差异反应了他怎样的情绪?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个人主观因素还是家庭、社会造成?从他的经历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通过一系列开放性问题调动大家思考的积极性,分享彼此观点。
6.文化教育促思想进步。文化的传承性可以将先贤的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习性,促进服刑人员的改造。监区选择《弟子规》教材,通过舞蹈、礼仪、队形变化、服饰和音乐的融会贯通,使服刑人员从情感和行为中代入到国学的内容中,理解弟子规的深刻含义。从经典中学习到了遵守法规、尊重长辈、与人为善的核心精髓,践行了懂礼教、守孝德等传统美德的要求。鼓励张某主动积极参与此次弟子规国学朗诵活动,通过参加教育活动既能获取加分成绩,又能在表演之中互相磨合,改善犯群沟通能力,促进集体荣誉感,促进张某积极投入改造。
7.策划心理情景剧提升自我剖析能力。针对张某行为和情绪上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仍然反复不稳定的情况,监区组织开展心理情景剧表演比赛,从个体的心理和环境等因素出发,运用肢体语言和情绪变化表现认知和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引导服刑人员思考每个行为和情绪背后形成的原因,并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典型个案。监区鼓励张某积极参赛,并认真做好编剧、对白、排演、设计等工作,在互动表演中重新体会自己的人物心理变化和行为影响,同时接受他犯点评,获得思想上的触动和启发。
8.亲情帮教化解心中怨恨。监区将张某列为亲情帮教首要目标,邀请其父母参与到对张某的教育过程,以柔和的教育方式去温暖和感化张某的内心,缓解和消除张某父亲对其心理带来的伤害所积累的怨恨。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攻坚教育,张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改变了行为约束力较差、满嘴脏话、从不会主动承认错误等缺点,变得守规矩、懂得尊重他人、做错事能主动认错。张某认清了自身缺点,改正了自身存在的认知缺陷,消除了埋藏在内心多年对父亲的怨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懂得感恩,懂得思考,懂得尊重,是一名拥有健全人格的新青年。张某说:“感谢监区警官没有放弃我,一直陪伴我成长,及时纠正了我的错误言行,在此次转变的过程中,我从监区的教育措施中,感受到了心理矫治的科学精准,体验了艺术的无穷魅力,感悟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了父母养育的不易,真心感谢警官们有教无类的引导教育,让我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