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一例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改善服刑人员人际关系的个案报告

  • 案例时间:2019-01-17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FJJYJG1535603829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娄某某,男,贵州人,1996年11月3日出生,初中文化水平,未婚,因聚众斗殴罪被判处2年6个月,刑期自2015年2月4日到2017年8月3日,于2015年12年28日入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成长过程和社会经历

(1)成长过程。来访者系家中独子,足月顺产,无兄弟姊妹,父母健在,幼年时期父母教育较为粗暴,父母婚姻正常。未婚。18岁就因聚众斗殴罪入监服刑。

(2)社会经历。自述在童年时期因个子较为矮小,经常被同龄强壮的同学欺负,导致其对他人都有仇视情绪,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就离开家,后与社会不良分子待在一起,受到的都是“哥们儿意气”等影响,遇事很容易冲动。

2.入监改造表现

娄某某入监后表现较差,性格暴躁,较难相处、沟通,脾气比较暴躁,很容易冲动,不爱与他人沟通交流。平时表现比较木讷,但很容易就被激惹,觉得拳头能解决的事情就不需要商量。常常与他人发生冲突,并动手殴打他人。分监区心理辅导员认为该来访者行为表现较为异常,转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进行心理矫治工作。来访者年纪较轻,在日常改造生活中常与他人发生争执,并且动手打架,情绪激动时,认为事情都可以通过暴力手段诉至解决,但事情过后又自感后悔,经教育后未见明显成效。常有焦虑,人际关系差。与周围人相处情况较差,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较差,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一般,社会支持系统较弱。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和现实改造情况分析,娄某某存在以下症结:

(1)个性原因。性格暴躁、易怒。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易激动,任何事物都觉得可诉至武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差,缺乏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社会原因。家庭条件较差,从小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离开家后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密切,受恶习熏陶较深。因父母对其失望至极后,几乎很少来监接见,社会支持系统缺失较为明显。

(3)直接诱因。因自身错误观念,对身边人、社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3.心理行为表现

运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对娄某某进行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分高于常模,提示存在中度异常;SAS测试显示:标准分51,轻度焦虑;SDS测试显示:标准分56.25,轻度抑郁。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并未察觉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经常“走神”、“开小差”,注意力、记忆力均未见明显异常。结合娄某某自述、心理咨询师观察、民警与其他罪犯反应情况,可以据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娄某某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对“别人都是有意针对我”的不合理认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分析娄某某的症状,可看出大部分问题出于他固有观念,来访者因从小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初中辍学,父母对其非常失望,来访者离家后与社会不良人员接触颇多,认为“哥们儿义气”才是所谓的“王道”,导致来访者长期存在对社会的不满以及一些错误偏激的思想观念,觉得他人都要让着自己,自己是有兄弟,有哥们儿罩着,所有事情只要“拳头”能解决的,都不需要商量,直接动手。年龄较小,但较为固执,导致来访者产生了明显的思想偏差,情绪控制能力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善。出现了诸如“我是不受欢迎的,没人喜欢我”“我要先出手,不然吃亏的就是自己了”等不合理信念,影响着娄某某生活的许多方面,在遇到与他人发生口角、冲突后,让娄某某随即产生“别人都是有意针对我”等不合理认知,对身边人、社会都存在较大的误解,故临床表现多为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伴有明显阻抗,且欺骗性表达较多。

(2)社会支持系统缺失较为明显。娄某某性格自小离开家,在社会游荡,与家人互动较少,且父母认为其“无用”,对他失望至极,不愿与来访者有过多的接触,服刑期间,几乎没有亲人探望、接济。

5.预期矫治目标

(1)近期目标:改善人际关系,改变错误认知,做好情绪管理。

(2)远期目标:改变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完善人格。

6.矫治方案

针对来访者脾气暴躁,不爱与人沟通,报复心强,戒备心重,情绪控制能力差,对他人及社会存在较强抵触情绪,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问题,主要是由于认知出现了明显偏差。民警咨询师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娄某某进行矫治。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源自于一般过程,如错误思维、在信息不足或者错误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正确的推理,以及不能区分现实和想象。该来访者主诉问题均围绕着不合理信念及歪曲的认知发生,在与来访者交流过程中,希望通过与来访者的合作,教会求助者如何识别自动思维的非适宜部分,修改不正确的及功能失调的思维,使求助者学会把他们的想法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区分开,让其了解到认知对自身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甚至对环境事件的影响。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开展有效的心理评估。在初诊接待及会谈中,民警咨询师运用积极关注、共情等具体技术,努力营造包容、理解、接纳、尊重的咨询环境。运用宣泄室设备、生物反馈技术及放松训练,帮助娄某某宣泄不良情绪。在娄某某情绪稳定后,运用心理测试,深入的对娄某某的问题进行系统评估。共同探讨,确立咨询目标,介绍所使用的咨询与治疗技术。围绕娄某某所呈现的问题,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第二阶段:维护有益的咨访关系,识别精准的自动思维。与娄某某就近阶段所遇问题进行探讨,帮助娄某某分析他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善和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让其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对“我要先出手,不然吃亏的就是自己了”的不合理认知。合理运用思维记录表及家庭作业,引导娄某某理解事件的触发情境,自动化思维,情绪,行为之间的联系。从日常监狱改造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帮助娄某某识别在生活中存在的自动化思维,并用更为合理、适宜的思维进行替代。

思维记录表(截取片段)

时间

情景

自动思维

情绪

适合的反应

结果

4月10日

我在这坐牢也快两年了,什么样的人没见过,我们车间打开水的那个人平时就很冲,当着众人的面奚落我,让我很没有面子。

“我觉得他是故意要针对我,故意找我的茬。”

??????????????? 相信程度100

气愤

程度95

 

我自己偷跑去装水,规定是不可以的,他阻止我

自动思维40

 

气愤 40

5月8日

我把我洗好的衣服一时忘记放在晾衣场的栏杆上,傍晚收工回来,找我的衣服,就找不到了,我到处找,最后发现被人丢到了晾衣场的墙角,非常的脏的角落

“肯定是那个后勤犯故意把我衣服丢掉的,他就是故意针对我的。”

 

相信程度90

气愤

程度90

 

烦躁

程度85

那天刮大风下暴雨,我的衣服晒在最外面那层,可能是被风吹下来的

自动思维50

 

气愤

程度35

烦躁

程度30

家庭作业包括: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 回顾前次咨询中所讨论的记录表;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每天和别的号房的一位同改(每天不同)谈一次今天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 继续完成三栏表。

第三阶段:重建正确的认知结构,扶正适宜的核心信念。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技术,辅以共情、积极关注等技术,纠正娄某某的不合理信念。引导娄某某审视自己的信念,深层挖掘信念背后所产生的不同行为及反应,并将一个更为适宜的信念替代原本不合理的信念,发展更加健康有益的行为。

信念替代表

原本不合理的信念

更为适宜的信念

如果别人看我一眼,肯定是要针对我

如果别人看我一眼,不一定是要针对我

只要有困难,就必须要用武力解决它

有困难,试着去了解,尝试用平和的方式去解决

第四阶段:结束咨询关系,评估及巩固咨询效果。在原有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评估咨询效果,同时回顾咨询过程,对娄某某的每次领悟及感触进行适宜的肯定,给予一贯的尊重、积极关注、共情,让其从回顾中正视自己的以往,增强自信,协助娄某某建立对未来的规划及希望。娄某某刑释离监后,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努力赡养父母,承担起这个家。同时理清咨询中所学所想,让娄某某学会如若再次发生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处理不善时,如何运用咨询时所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如果情况严重,可以再次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帮助。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四个阶段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后,心理测评(SAS、SDS)结果显示娄某某的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明显好转,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得到了较好的扶正,人际交往能力明显改善,与他人交流增多,与号房内其他同改相处较为融洽,改造态度、积极性明显提升,能遵守监规纪律,无违规记录。

案例启示:个体情绪管控不良,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系列问题,常常使得服刑人员增加了违反监规纪律的风险。而对于由于情绪管控不良等因素诱发的服刑人员心理问题,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进行咨询与干预,是确实有效的。虽然服刑人员所面对的事件各种各样,每个服刑人员都存在自身的特异性,但究其根源,是在已发生的事情面前,每个人对其的不同解释,继而带来不同的情绪与行为反应。精进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对于解决这部分服刑人员群体问题,有较好的收获和提高。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