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罪犯刘某改造案例

  • 案例时间:2018-09-10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SCJYJG1534147531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刘某,男,1977年8月18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于2007年5月29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2012年2月24日由成都监狱转监到嘉陵监狱二监区服刑,2015年2月26日被确诊为尿毒症。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刘某父母去世早,与哥嫂在一起生活,兄弟感情一般,使刘某从小到大没有感受到家庭温暖。在家庭、学校、社会上都得不到重视,让刘某自尊心严重受挫,心态扭曲,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逐渐形成不健全人格。因为学习成绩极差,小学没毕业就辍学,有名无实的“家”将其推到了社会边缘、社会底层,不学无术,不务正业,无经济来源,无一技之长,最终使刘某因盗窃获刑入狱。

(二)现实改造表现

1.人格缺陷影响坏。刘某性格内向偏执,加上孤僻、自卑的人格缺陷,经常因小事与同改发生争执甚至冲突,不仅自己消极怠工,混刑度日,而且还在犯群中散布负面改造言论,中伤、攻击同改,造成极坏影响。

2.情绪低落表现差。特别是患尿毒症后,需要通过血液透析和其他的治疗方式来延续生命。长期的透析和药物治疗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刘某的体重由病前120多斤,骤降到80多斤,疼痛、肿胀等病症反应也日趋严重,无法正常休息和活动,以致于心情烦躁、情绪波动大,在医院治疗期间经常与其他患者和护理人员发生口角,甚至是顶撞去医院看望和为其治疗的民警,拒不配合治疗,向民警提出过分要求。

3.亲情缺失无依靠。为使刘某接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和生活环境,监狱第一时间将刘某的病情告知其哥哥,并表示依据相关政策可以为其办理保外就医,需要哥哥为其担保。但面对出狱后昂贵的后续治疗费用和繁琐的护理照顾,刘某的亲人无情选择了拒绝和离弃,让满怀憧憬的刘某倍感失望。

(三)心理表现

1.焦虑心理。刘某被确诊为尿毒症后,终日心烦意乱,常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脸色发白或潮红、手心多汗,胸闷、口干、尿频等。

2.抑郁心理。被哥哥拒绝为其办理保外就医担保后,刘某彻底陷入绝望,时常一个人独自流泪,精神萎靡,消极厌世。

3.恐惧心理。刘某陷入了身患重症和亲情缺失的两难困境,时常担心监狱和民警对自己有何变数,监狱是否会为其继续支付巨额的治疗费用,是否就此放弃自己等,诸多担心滋生了对可能失去生命的恐惧。

4.愤怒心理。由于求生的目的和愿望一再破灭,刘某通过向病友和护理人员找茬以及顶撞民警和医生等方式寻衅发泄,诱发了心悸、失眠等并发症。

5.自卑心理。刘某在服刑期间因为“无信件、无汇款、无接见”,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卑感与日俱增,以致于经常曲解别人善意,不愿与别人交往,拒绝别人帮助,怀疑别人动机,严重影响自身改造。

(四)教育矫治的难点

1.对自己病情的绝望。刘某始终认为尿毒症根本就无法治愈,自己现在的状态就是混天等死。如何让刘某对自己病情有一个更理性、更科学的认识和判断,并选择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配合治疗,是能否将矫治工作进行下去的基础和前提。

2.对家人亲情的失望。由于刘某从小生长在一个缺乏温暖与关爱的环境,看到、想到更多的是人性的阴暗面,感受更多的是人情的冷而不是暖。特别是亲哥哥对病入膏肓的他拒之门外的决绝,成为刘某无法接受和承受的痛。如何让刘某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关爱,是使其重拾生活自信的关键和核心。

3.对政府机关的无望。面对病情、亲情的双重打击,让本就自卑、孤僻、焦虑的刘某思想更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监管部门怎样有效介入,走进刘某内心,获得刘某信任,重建刘某自信,是帮助刘某踏实改造,积极新生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育矫治方案

1.采用认知疗法,消除疑虑

监区安排民警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向医生请教,对尿毒症的病理、病症、治疗方法、治疗案例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并结合刘某的实际情况制作成PPT和专门的小册子,并邀请专业医生一道多次为刘某耐心、细致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尿毒症的相关常识和正面的、积极的案例,帮助刘某科学的、理性的认识自己所患疾病的特点,及其控制和治疗方法,使其认识到虽然“尿毒症”是不治之症,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缓解的,只要积极地面对,坚定不移地和病魔斗争,生命是可以得到延续的。

2.采用心理疗法,健全人格

(1)成立心理疏导小组。监区针对刘某的具体情况,成立心理疏导小组,定期到医院了解刘某的治疗情况和心理情况,研究制定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步骤、方法、时机,并建立专档,适时跟进。

(2)正确构建自我认识。监区民警通过走访刘某家人和与刘某同改座谈的方式,收集刘某在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滴,然后在与刘某进行个别教育时,帮助刘某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对其优点逐一点评,让刘某看到自己不曾留意的长处,从而引导其发现自我价值,正确面对挫折,走出人生低谷。

(3)有效调控疏解情绪。针对刘某时好时坏的情绪表现,民警从情绪的认知、转移、宣泄、升华等四个维度与刘某进行了反复交流沟通,并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个“五问”反思情绪法,从而有效地帮助刘某逐步增强对情绪的调控疏解能力。

(4)科学开展心理干预。民警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简短、及时、快捷的心理帮助和支持,帮助消除刘某不良心理,解决心里苦恼,化解危机,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使其正确面对当前的境遇,鼓起迎接挑战,战胜病魔的信心。

3.采用支持疗法,找回自信

(1)同改支持。监区组织刘某所在互监组成员和与其一起从成都监狱调入嘉陵监狱的同改,通过给刘某写寄语卡片、折千纸鹤,并与民警一起到医院探望的形式,让刘某感受到来自同改、来自民警、来自监区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2)政府关怀。监区领导和刘某的主管民警定期在医院探望刘某,为其送去新鲜的水果和营养品,有的民警甚至经常从自己的工资中默默地给其零花款账户上存钱。既解决了刘某具体的生活需要,又让其感受到来自监狱、监区的温暖,认识到在人生中最苦难、最无助的时刻监狱警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和帮助。

(3)过程感化。适时将民警就外出就医的审批、人力配置、费用开销等方面的点点滴滴,用细节和数据一一呈现给刘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深刻地体会到监狱和民警为了让其得到有效的治疗所花费的物力、人力和心血,从内心深处感召和震撼刘某。

(六)预期矫治目标

1.正确认知病情。帮助其科学、理性地认识自己的病情,并建立起与病魔长期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2.正确认识自身。帮助其发现自身亮点,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改造人格缺陷,重塑健康人格。

3.正确面对生活。帮助其用心去感受生活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用感恩之心积极乐观面对今后的生活。

【教育改造成效】

通过长达半年的教育和矫治,刘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慢慢地学会了与病友和同改友善相处,学会了感恩关心和帮助他的人,并主动去帮助身边的人。转变了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积极同病魔斗争,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刘某满刑时,监狱派民警将其送回老家,并且联系当地镇政府为刘某解决了低保和医保等问题。

刘某刑释已经一年多,通过监区的回访得知其在老家开三轮摩托车,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基本上可以保证正常的生活和治疗费用。更欣喜的是,回访民警在刘某的脸上看到了灿烂的笑容,那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的笑容!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