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罪犯张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7-30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HBJYJG1530252775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张某,男,现年51岁,汉族,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人,小学文化,农民,已婚,身体健康。2001年因破坏电力设备、盗窃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张某主观恶习较深,反复性强,入监服刑以来,改造态度长期消极,改造期间常无理取闹,2016年因患有腰椎结核接受手术,术后自称腰疼无法直立,抗拒参加劳动改造,诈病两年之久,期间历经三次外诊未发现明显病症。2016年4月21日,经监狱批准认定张某为监狱级顽固犯,同时将张某列为攻心工程重点攻坚对象。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张某生于贫困农村家庭,父母皆为文盲,因家庭贫困早年辍学,家庭教育及亲情支持较差,性格孤僻多疑,好逸恶劳。
(2)社会经历:张某小学未毕业,青少年时期便开始打工生涯,早年在河北、北京等多地打工,结识了部分社会闲散人员,积累了一定社会经验。期间一度认为,打工赚钱少又慢,不如干点“买卖”来钱快。2001年3月至5月期间在北京、承德地区盗窃高压线7起,破坏电力设备31起,合计价值人民币17.6万元,造成间接损失260余万元。
2.入监改造表现
张某主观恶习较深,反复性强,入监服刑以来,改造态度消极,2015年因扰乱监管秩序被严管集训3个月,2016年被诊断患有腰椎结核,当年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张某却以腰疼无法直立为借口,常无理取闹,在监区高声谩骂,大放厥词,多次违反监规纪律,公然与干警“叫板”,意图长期诈病,逃避改造,以骗取保外就医资格。经干警多次谈话教育,摸排到张某装病骗保原因如下:
(1) 法制观念淡薄
张某患有腰椎结核,后经手术治疗渐有好转,但张某仍坚称腰疼难耐,经医院鉴定,其所述病情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张某对照保外就医条件,主观认为自己有长期慢性病就可以保外就医,在日常改造中夸大病情,欺瞒干警,以此提出保外就医申请。
(2) 自身原因
张某性格执拗,同年入监的罪犯刑满释放者大有人在,自己却因屡犯监规刑期漫长,非但未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而心存侥幸,主观认为长期装病有保外就医的可能。
3.心理行为表现
监狱对其展开挂牌攻坚,开展针对性心理矫治。经90项症状清单(SCL-90)心理测试显示:张某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睡眠等方面因子分数较高;艾森克人格测试显示:张某性格特征不明显,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人,对人抱有敌意。
改造中张某行为孤僻,易与他犯发生争执,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好,日常焦虑易怒,充分表明其“有所图”,而“不得志”。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张某自认为对监狱整体环境和管理有很深的了解,把自身健康问题归因于监狱医疗条件差,将自己减不了刑归因于干警对自己有成见,缺乏对干警的信任和接纳,思想顽固,且出现较长时间认知失调。
(2)性格因素:张某偏激善变多疑,胆大心细,思维活跃,善于钻政策和监规纪律的空子。思想偏执,有明显的极端化情绪,偏离合法的改造轨迹。心理耐受性强,善于伪装,长期诈病,形成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
(3)家庭因素:张某婚后育有一子,但因本人犯罪,致使家庭关系紧张,家属长期不来监探视,极为渴望得到亲人,尤其是儿子的谅解。
5.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张某日常改造表现,监狱领导亲自挂帅担任张某攻坚转化小组组长,配备两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制定详细的攻坚转化方案。确定“恩威并施,疏堵结合,以正面引导教育和心理矫治为主,以严格包控管理为辅,以构筑良好警犯关系和亲情支持”为总体思路矫治张某,帮助其早日回归正常改造之路。
(1)明确三包责任,调整包组干警,将张某交由很高威信的包组干警直接管理,通过密切沟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亲力亲为,努力建立信任、理解、可持续的良好警犯关系,用干警的人格魅力感化和转化罪犯。在健康方面,多给予病情关注,通过病情帮助和人文关怀,促使其从排斥治疗到主动自觉按时服药;定期组织复查,根据病情需要适时安排外诊。
(2)个别教育谈话中加大普法普规力度,反复阐述钻法律空子的想法是不可能的,斩断张某“钻空子”的念想,鼓励罪犯真正学法、尊法、守法。牢牢抓住施教的主动权,绝不姑息,但又松弛有度,刚柔并进明确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趋利避害,有的放矢。
(3)安排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参与心理矫治。制定合理咨询目标,针对罪犯文化程度低、思想偏激的实际特点,分别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箱庭疗法等,实施心理干预和认知矫正。运用心理学手段,拉近警犯关系,寻求攻坚突破口。
(4)亲情帮教,恢复家庭支持。在个别教育谈话中,张某对包组干警说道:“家里挺长时间没有来看我了,也不知道我儿子现在什么样了。我就想早点出去抱抱我孙子。在这里,我身体有病,改造成绩来的少,我心里的苦,你们谁能理解。”张某说出这样的话,可以分析出张某在长期的装病过程中思想已经十分疲惫,逐步出现向干警敞开心扉谈话的可能。攻坚转化小组紧紧抓住这一切入点,积极联系其家人,通过书信、电话、照片及影音资料,将家人近况反馈给张某。同时以家访的形式走访慰问张某的妻子,利用监区开放日和亲情帮教日邀请张某的儿子参加帮教活动。
(5)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鼓励其融入犯群、融入改造。监区将其吸纳至传统文化兴趣爱好小组,使其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张某每日诵读《弟子规》名言警句,让张某从中感悟真、善、美,使其心灵受到触动、找回感动、唤醒良知,使罪犯逐步恢复道德良知。鼓励其为特色监区文化品牌献言献策,促进与他犯沟通交流,提升改造信心。适当培养其兴趣爱好,做好情境转移,潜移默化开展教育转化工作。
6. 预期矫治目标
(1)帮助张某抛下思想包袱,摒弃“走捷径”念头,轻装上阵,重新回归正常改造生活。
(2)修正其不良价值观念,促进形成合理认知,促使其感怀警情,感恩亲情,建立阳光心态。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两年不懈的教育引导和心理矫治,在家人的积极配合下,2018年2月8日,张某在结束亲情帮教后,主动到办公室找包组干警汇报思想。在干警的注视下慢慢的直起了腰,至此,张某长达两年的装病史正式宣告结束。张某痛悔自己的言行,但身体在两年的装病经历中已经不习惯像正常人一样直立,为促进其能全身心投入改造,攻坚转化小组讨论研究决定让其护理一名病犯,在劳动中抑制恶习,磨练品质,彻底与旧我决裂。事实证明,张某在护理病犯的岗位上,逐渐培养了对劳动的责任感,形成了良好的作风,树立了一个新的自我。三个月以来,张某已经完全可以直腰,心态也更加积极阳光,逐步投入了正常改造生活。
通过对罪犯张某开展矫治的案例,干警深刻体会到:
首先,顽危罪犯的矫治工作绝非包组干警的一己之力即可胜任,需要我们对症下药,制定切实行之有效矫治方案,需要我们整合优势攻坚资源,多措并举,合理利用亲情社会帮教力量,根据罪犯改造表现对方案作出适时调整。需要我们对犯情深入研判,耐心施教,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残次品”。
其次,矫治过程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拉锯战。矫治人,改变人绝非一日之功,张某从疑病到装病,人前人后不断转换面貌,从弯腰到直立,历时两年,期间张某内心纠结焦虑,改造表现一再出现反复。但是干警始终坚持正面引导和真诚关怀,张某也出现了情感、语言、行为的回归。
再次,罪犯的负性情绪和消极行为可能仍会出现反复,罪犯可能会产生“讨价还价”思想,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刚柔相济,尽量避免在硬碰硬的环境中发酵升温,进而产生激烈对抗,应采取“冷处理、软着陆”的办法,以理服人,合情、合理、合法地将其逐步软化,斗理斗法斗智不斗气地合理处置。
最后,干警意识到,教育改造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水滴石穿的韧性。我们监狱人民警察要提高改造服刑人员的“良品率”,绝不能轻言放弃任何一个“残次品”,挥好矫治罪犯的“手术刀”,打开所有能照亮罪犯心扉的“无影灯”,才能真正做到攻心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