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一例家庭变故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7-20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FJJYJG1528701432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毛某,男,80年出生,因绑架、信用卡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6个月,小学文化程度,已婚,2016年入监服刑,余刑7年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入监服刑后,夜间睡眠不好,易醒,不顾妻子反对坚持和妻子离婚,离婚后失眠加重,情绪焦虑、对待前途持比较悲观的态度,缺乏改造动力。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原因分析

⑴成长过程:毛某兄弟姐妹4人,父母忙于生计,其跟随奶奶生活,奶奶只是提供日常的饮食照料,很少涉及其精神生活,长期缺乏关爱。

⑵社会经历:小学辍学在家,帮助爷爷奶奶干些家务活。年龄大些就随他人外出打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后认识妻子结婚。2016年因绑架、信用卡诈骗罪入监服刑。

2.入监改造表现

毛某入监后生产完成情况一般,对监狱组织罪犯生产有较强的排斥感。与妻子离婚后失眠次数增多,焦虑感明显增强,人际交往意愿和生产积极性下降。经多次咨询交流后,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父母关系疏远,爷爷奶奶只是提供日常的饮食照料,很少涉及其精神生活,因而逐渐形成主见性强的性格特征。

面临7年多的刑期,对改造生活的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不佳,与家人关系紧张,妻子离婚,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个性内向,自卑,自我中心,情绪稳定性差,戒备心强,在人际交往和生活工作中信奉“特立独行、凡是自由主见”的理念。随着服刑时间的不断加长,其经历妻子离婚等负性体验后,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及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在错误的认知影响下,焦虑感不断上升,无法自行有效调节。

3.心理行为表现

运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对毛某进行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有中度的焦虑,无明显的抑郁症状。

4.教育矫治的难点

⑴咨询关系方面:由于毛某从小的家庭教育和后期社会工作经历的缘故,形成了主见性强、戒备心理重的特点,加之本来就对监狱监管颇有看法,如何与毛某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矫治难点之一。

⑵自我认知方面:毛某个性较偏执,对待身边人和事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不爱沟通,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和情绪宣泄的方法,容易走极端。在与妻子离婚的事情上,始终保持着“我是为她好,她同不同意都不重要,是她还没意识到我的正确性”的执拧观点。如何引导其客观审视自身言行中存在的不合理认知,促使其对不合理认知进行分析、调整、批判,以合理认知进行代替也是难点。

5.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⑴矫正目标

近期目标:正确评价自己服刑、离婚的处境,降低焦虑,调整自我认知,与民警、同改建立较好的信任与沟通关系,进而发展健全的自我,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远期目标:协助来访者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恢复心理平衡,正常改造。

⑵矫正方案

1.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积极关注、倾听等技术,对其离婚、刑期长等焦虑点进行讨论,使其感受到尊重、认同,推进咨访关系的建立。其次通过对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帮助其缓解离婚的焦虑。并引导其掌握放松的方法,并在日常改造中自我练习,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2、帮助来访者自我审查,鼓励他说出对自己目前面临的服刑生活处境的看法,引导其发现看待事物时忽略的思维过程,即当前其存在的不良认知的基础。进而使其学习自我发掘和识别不良思维过程。

3、鼓励来访者对自己焦虑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克服对于监狱改造和家庭成员的不良认知,建立符合当前改造实际的新认知,配合正向行为强化,改善其人际关系,提升其自我正向支持能力。

⑶方案的实施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评估、制定方案(第1-2次咨询)

共两次咨询。开展摄入性会谈,收集来访者的基本资料。运用积极关注、共情等技术,营造理解、尊重的咨询氛围,对来访者表述的内容给予积极回应,帮助来访者发现正向能量,与来访者建立较好的咨访关系。明确来访者问题,围绕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开展心理测试,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与来访者共同商定咨询的目标、方法等内容。

第二阶段:分析与矫治阶段(第3—7次咨询)

第3次咨询。目的:帮助来访者认识他的情绪及认知模式,同时识别自动思维。 1、对来访者过去一周的服刑生活进行复盘,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检查。进行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 2、帮助来访者分析他的情绪和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来访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诱发原因是对监狱服刑改造和强迫自己与妻子离婚的不合理认知,综合来访者的成长史以及心理问题表现症状,可以看出大部分问题出于他固有的观念,儿时缺乏关爱,过早辍学,工作中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一些错误、不合理观念。如:要让别人听我的,没人愿意真心帮助我。在监狱人身自由受限制的特殊环境里,自身过往的调节方法都失效,因而使其体验到了极大的焦虑和抑郁感。

情景

自动思维

情绪

会见日后,同号房的人在聊自己的老婆

“妻子不会来了,离婚了”

难过、生气

第4次咨询。目的:识别自动思维;自动思维评价。咨询师与来访者对自动化思维进行探讨,通过探讨具体情境,让来访者认识自动化思维、情绪、行为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访者的负性情绪事件主要集中在对家人方面和监狱服刑改造日常人际交往的焦虑,引导其对负性情绪体验进行评价,自我识别想象的想法和现实的真实情况,进行正向回应练习,提升其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正向处理能力。

想到和老婆离婚

她应该很恨我

难过、委屈

程度90%

她也许并不恨我,她了解到我的用心

自动思维50%

难过55%

出去后再对她进行补偿,她会了解的

第5次咨询。目的:正向回应自动化思维,学习新的行为技巧。1.探讨家庭作业,帮助来访者自我总结自身情绪和行为产生的变化。经过对自己思维的记录和正向回应自动化思维,其感觉自身焦虑感得到显著的减小,能从多种角度去看待发生的服刑生活事件。2、采用角色扮演技术,使其对特定情境进行练习,并克服自动思维的影响,发展新的行为,获得正向情绪体验。通过其扮演民警模拟改造情景,帮助其了解对方的立场,改观对严格管理的自动化思维,并正向回应自动化思维“民警是正常管理、并没有针对我、对我有偏见”。找寻正向的体验:生病民警及时带看就医,对其生产进步也进行点名表扬,审批拨打情亲电话等,帮助其获得与民警之间的正向人际交往体验。

第6次咨询。目的:进行认知重建。1、利用两栏法,引导来访者直接对不合理信念进行正向回应,并用合理信念指导自身行为,获取新认知。2、引导来访者制定行动计划。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对服刑改造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和涉及的人际关系进行梳理,与其探讨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等,激发其改善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促使他更加主动的有计划的进行人际交往。

不合理信念

正向回应

我表现的没有主见,会被看不起。

不是任何事都必须要有主见,听取别人合理建议同样会的得到被人的尊重。

第7次咨询目的:识别并修正核心信念。对来访者进行有关核心信念的教育,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修正信念,建立更符合当前环境下自己真实情况的信念。原核心信念:犯罪、离婚了“我是个失败的人”新的核心信念:我买了房子、我考取了驾照、我学会了机台操作、我学会了队列“我成功的完成过很多事”

旧的核心信念

新的核心信念

我是个失败的人

我成功的完成过很多事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第8-9次咨询)

第8次咨询。目的:巩固咨询效果,整合自我正向资源。咨询师引导其对服刑生活中获得的正向体验进行整合,并建立正向资源库,为来访者建立情绪保险箱,在出现认知偏差时提供有效的正向支持。

正向资源

1.我不再那么烦躁了,心情好了很多。2.我睡觉比以前踏实多了。3.生产上的进步,得到民警的表扬。4.我参加了监狱文艺小组,结交了很多兴趣爱好一样的同改。5.最近有收到一份家里的信,家里小孩和爸妈都健康平安。6.李组长给我指导了衣服袖口缝纫技巧,我生产更有效率了,他很友好,我感谢他。7.每周到操场上跑跑步、投篮出出汗,身体感觉更好了。8、我上向报纸投稿,得到了加分,感觉改造更有动力了。

第9次咨询。目的:进行咨询效果评估,结束咨询。对来访者目前的状况进行评估,其能够有效应对服刑改造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人际关系良好,自身焦虑情绪也能通过自我调节得到有效应对,失眠情况得到明显改观。心理测试结果对比显示,焦虑、戒备因子下降明显。对来访者取得的改变进行肯定,鼓励其继续利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有效应对后期服刑改造生活挑战,努力改造早日新生。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四个月的咨询,毛某认识到自身的某些不良自动化思维一直影响自己的言行,现在能够对自动化思维进行有效识别,并合理的对其进行管理。对于服刑改造和与家人尤其是妻子的关系也有了较为积极客观的看法,睡眠改善了许多,头痛症状出现次数和频率显著下降,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再次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毛某经过咨询后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启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个体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结构完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影响。人生童年、少年等早期经历中如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尤其是父母的抚育职能的缺失,会造成某些不良核心信念的形成,并通过自动化思维对个体社会活动中的情绪和行为进行影响。帮助来访者对自身言行进行客观审查,帮助其理清核心信念、自动化思维与当下言行之间的关系,就能帮助其开启良性转变的通道。罪犯作为拥有特殊经历的社会群体,在其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经历中,或多或少都伴有某些错误的认知,致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能在教育改造工作过程中,引导其认识到这一点,对其改造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有积极作用。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