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人际关系不良的团体心理辅导案例报告
- 案例时间:2018-07-20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FJJYJG1528701130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李某,男,1986年生,四川人,小学文化程度。因抢劫、盗窃罪被判18年,2010年入监。李某入监后因多次不服从管教,曾被严管两次,自述近半年以来,与其他罪犯和民警的关系差,改造消极,认为别人都不理解自己,不想和他人交往,经常一个人呆着,但是有时候又感觉孤单,不知道怎样和别人相处,为此常常烦躁,失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李某自幼家里经济条件较差,长期在外婆家长大,缺乏父母的管教,性格比较叛逆。
(2)社会经历:李某小学毕业后在漳州打工,因年龄小长期和一些社会上的年轻人在一起,耳濡目染,花灯酒绿,养成大手花钱的毛病,于是开始盗窃和抢劫他人来满足生活花费。
2.入监改造表现
李某入狱后,因不遵守监规纪律,两次被严管。与民警和同改关系差,认为别人都不理解自己,不愿和自己交往,感到很烦恼和孤单,改造消极。
(1)家庭原因
李某自幼在外婆家长大,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所获得的家庭支持较少,与父母感情淡薄,入狱后父母也没来接见。
(2)自身原因
李某性格内向,偏执、敏感,戒备心强,对民警和其他同改不信任,不愿意和他人深入沟通、交流;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屑于与他人交往,但是又常常感受到孤独,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备受折磨。
(3)人格原因
李某自幼缺少亲人关爱,被遗弃感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缺乏安全感等造成其人格偏执、内向,戒备心强,对他人不信任,情绪不稳定多疑等。性格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导致其经常违规。
3.心理测试结果
监狱对其进行心理测试,经SCL-90测验:总分185,其中阳性因子躯体化2.3分,人际关系敏感2.9分,偏执2.7分。COPI-PI显示其冲动、戒备心强、情绪不稳定、偏执等因子高。焦虑自评量表(SAS)显示其存在中等焦虑。李某情绪低落,失眠、烦躁、无精打采,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并出现退缩行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造成社会功能受损。经评估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李某因年幼在外婆家长大,长期情感被忽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形成。在入监后,认为民警和他犯都是在利用自己,没有利益他们不会和自己交朋友,对他人极端不信任。另因有一次对某犯多加关心但是最后遭到对方的嘲笑这一事件让其认为自己的付出都得不到回报,认为“每个人交往都是有目的性的”,“互相利用的”,“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些错误的认知让他在人际交往中退缩,但是又渴望与他人交往,造成其矛盾和内心冲突。
(2)性格因素:李某自幼被安排在外婆家生活,父母长期没有来看他,造成其内心被遗弃感强烈,性格偏执,敏感多疑,自卑感强。对他人不信任,认为别人和他交往都是有目的的。
(3)心理因素:李某存在一些严重的错误认知,如绝对化、主观猜测、情绪化推理等。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其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
5.预期矫治目标
(1)近期目标:与李某沟通,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咨访关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找出诱因,改变其焦虑情绪、错误认知和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2)长期目标:帮助李某解决心理问题,建立合理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面对挫折和困境的能力,完善人格。
6.矫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李某因自幼情感被忽视,在社会学习中又习得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入监后,因其自身性格偏执、敏感多疑、自卑感强等这些性格问题,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上存在较大的问题,而人际交往对服刑人员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和社会隔离,造成服刑人员和亲朋好友的隔绝,身边的同学就成为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要满足他们交往的基本需要。在和其他服刑人员交往中,去体会到尊重、接纳、分享等,去满足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为提高和李某一样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问题的罪犯,我们在9个存在人际关系不良的罪犯中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支持力量。
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成员对于刚参加这一团体表现出了不安和焦虑,他们不懂是为什么进入到这个团体中。指导者向他们说明了团体的内容和目标,帮助他们认识到参加到这个团体对自己人际交往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指导者充分运用了倾听、尊重和无条件接纳的方式,允许他们讲述心中的困惑和担忧。
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
为了让组员对自己有更层次的了解,我们让每个组员写出“20个我是谁”和自画像。由于组员的文化程度和被监禁后产生极强的身份角色意识,很多组员写20个我是谁的时候,都会写到“我是一个罪犯”等没有形容词修饰的句子,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丧失明显。
第三次团体心理辅导:
第三次辅导我们让成员写出经常说的话和反映,来认识什么是好的沟通和不好的沟通,并尝试发现自己的问题。李某写到在和其他同改交往时经常说:
“你们不要惹我,不然我让你们好看”,“我是懒得跟你们比,不然你们哪里比得上我”,“我只要做好我的事就可以了,其他的我都不管”,“我又没有什么错,都是其他人太自私了”,“我无所谓啊,一个人生活很好啊!”这些话语反映出李某在沟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指导者通过分析什么是良好的沟通,什么是不好、无效的沟通,通过不良沟通的特点让组员认识到自己在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次团体心理辅导:
本次活动进行了消除怒气的练习。很多服刑人员抱怨改造中发生的很多令他们愤怒的事情,如减刑被退、妻子提出离婚等等,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第一应激反应是否认,然后是愤怒,他们很急躁,他们不会去认真倾听对方的讲话,而是非常容易暴怒,稍微一个小小的刺激就会让他们暴跳如雷。所以,学会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有效沟通、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本次活动,比如你的同改对你说:“你总是不为别人着想,总是迁就你,让我烦死了”,你是如何消除他的怒气呢?
通过角色扮演改造中经常遇到的例子,强化成员使用消除怒气的语句来对他人的指责、不满进行反馈。
通过本次团体活动,李某反思了自己在与其他同改和民警沟通时的问题,他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他经常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他表面上否认自己对人际交往的渴求,认为自己可以一个人生活。通过活动他以一种更加客观当时去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而这些感受都不断强化他学会以一种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来进行和他人的交往。
第六次团体心理辅导:自我表达技巧——安抚
很多存在人际关系不良的服刑人员都不懂得如何去赏识别人,发现的总是对方的不足、缺点,认为别人一无是处,而谩骂、指责对方而导致对方的不满意,于是违规行为就发生了。安抚技巧的学习让他们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能以一种无条件尊重的原则去对待他人,以收获到更好的回馈。
第七次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团体
让组员在冥想曲中放松自己,体验这种放松的状态,并把这种状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大家讨论在参加团体前后有何不同,参加团体后在哪些方面改变了。然后请他自己说说感受。接着换另一位成员。最后,每个人发一张纸,请成员写上“对XXX的祝福”,写上对自己和他人的祝福,然后将纸条向右传给每位成员,大家认真阅读,并互相道别。
李某表达了自己对其他成员的祝福,也发现了自己的改变,别人对他的评价和反馈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让他对今后的人际交往充满了信心。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七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李某对自己的性格缺陷有了认识,认识到自己是渴望和他人交往的,并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现在能主动去融入集体生活,对今后的改造生活充满了希望。
回到分监区后,管教民警反映李某没有以前那么沉默寡言,能主动和他人开始交往,也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就诊后未发生违规扣分情况,劳动改造积极。
本案中的服刑人员由于自幼情感上缺少,性格自卑、偏执、敏感多疑,对他人不信任,人际关系差,进而入监后多次因人际关系问题而违规抗改。对于这类服刑人员,矫治民警体会到:(1)要全面掌握罪犯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个人成长史和心理特征,通过分析其问题的内因,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2)要要透过问题看本质,运用适合于罪犯的矫治方案,通过针对性的矫治手段,对罪犯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认知矫正等,诱导其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激起其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自身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