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不安心改造的短余刑类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治案例

  • 案例时间:2018-09-10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GDJYJG1528103554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一)基本信息

短余刑服刑人员由于刑期不长,接受教育改造时间短,加上很难有机会减刑,一直是监狱监管改造的难点。新形势下,刑事政策的重大调整,大大增加监狱在押短刑服刑人员比例,使短余刑服刑人员改造难题更加突出。加强对短余刑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治对营造狱内良好的改造氛围、维护正常的改造秩序意义重大。

乐昌监狱选择了某监区共50名短余刑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矫治综合评估,其年龄、刑期、文化程度情况如下:

出生年份

人数

剩余刑期

人数

文化程度

人数

1960年代

5人

0-3个月

7

小学及以下

1

1970年代

8人

3-6个月

18

初中

29

1980年代

20人

6-12个月

14

高中

16

1990年代

17人

1年以上

11

高中以上

4

(二)心理测试情况

根据该监区这50名被测对象与该监区的50名其他服刑人员的新入监罪犯COPA—PI心理测验综合分析报告,得出“五度”评估对比如下表:

综合评估

50名被测对象

50名普通被测对象

恶性程度高(占比)

12%

16%

危险程度高(占比)

0

2%

改造难度高(占比)

4%

4%

自杀观念(占比)

0

2%

暴力倾向(占比)

2%

4%

从新入监服刑人员COPA—PI心理测验综合分析报告分析,短余刑服刑人员的五度评估异常服刑人员相对较少,反映出他们的戒备心理、波动情绪、变态心理、暴力倾向相对普通服刑人员较轻,体现出他们的改造压力相对较小、心态较为轻松。

(三)思想及行为表现

与普通服刑人员相比,这50名短余刑服刑人员违纪率高于普通服刑人员、劳动产值偏低、异常表现较多。

1.不服管理。认为自己刑期已不长了,不需要博成绩、求表现。只要没有达到加刑条件,表现好与坏都一样,没有必要再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对监狱警察的管理要求有抵触情绪,抗改和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2.抗拒劳动。认为自己既然几乎没有减刑的机会,也就没有必要再辛辛苦苦地参加劳动,觉得干得再多也没有用处。即使勉强参加劳动,也是磨洋工,耗时间,既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也不愿积极完成劳动定额任务。

3.不愿学习。认为思想教育对他们的意义不大,尤其不愿意学习监规纪律,学习态度差,意志消沉缺乏自制力和自觉性。思想上相对放松,不克制、不端正,关注点不在改造上,容易产生不端正思想。

4.改造表现出现大幅反弹。突出表现在服刑末期的短余刑服刑人员,他们往日隐藏的惰性思想、暴力倾向、自大意识因即将出监而得以膨胀,做出平时极力掩饰、压制的不良行为,日常管理阳奉阴违,行为散漫、容易因小事而推拉争执。

(四)原因分析

1.考核的约束力降低。考核分是衡量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表现好与坏的重要标准,也是最终减刑、假释的硬性条件。对于短余刑服刑人员,考核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失去可以激励和牵制他们的一种手段, 从而导致他们在平时改造中出现抗改的行为,忽视改造的过程及意义。

2.错误的思想认知。短余刑服刑人员普遍存在对法律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不涉及刑事责任,均不会影响他们的刑满释放,在监狱服刑的表现是好是坏,监狱警察奈他不何,对履行监规纪律的法定义务有错误认识。

3.刑释前的思想矛盾。一方面,即将出狱获得自由的欣喜和兴奋情绪极度膨胀,主观上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自律。另一方面,忧虑即将出监可能面临的就业困难、家庭接纳、社会公众歧视等困惑,让短余刑服刑人员不能静下心来潜心改造。

4.被他犯利用的可能性。一些刑期不长的短余刑服刑人员,对监狱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其他服刑人员利用,从而对抗管理。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监区通过谈话、查阅档案等方式对五十名短余刑服刑人员的情况收集,原因分析后,决定开展针对性教育、巩固性教育和文体活动,综合施策,制定并实施教育转化方案。

(一)找准末端原因,开展针对性教育

以监区领导、专教警察、心理咨询师和各业务线相关警察组成攻坚团队,罗列出短余刑服刑人员不安心改造的主要末端要因,并制作成表格。对五十名短余刑罪犯逐一评估,确定每名罪犯的末端要因,经评估,五十名短余刑罪犯主要末端要因分别为:懒惰、投机取巧、出监前心理焦虑,共占88%,对以上主要要因针对性提出对策,明确施策时间及进行效果评估。

1.针对末端要因为懒惰的短余刑服刑人员,实施适度奖惩,使不同待遇体现在会见、亲情电话、观看电视时间、书籍借阅、文体活动、购物、休假、劳动报酬等方面。注重教育引导,通过采用加菜等奖励让他们感受到努力的收获,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劳动、参加学习、配合管理。

2.针对末端要因是投机取巧的短余型服刑人员,利用多种手段从思想意识上深挖根源,加强《监狱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引导他们深刻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他们认识到,虽然剩余刑期相对较短,但“罪犯”的身份并没有因此改变,仍要接受惩罚、接受改造。从严考核, 强化身份意识和认罪服法教育,对严重违规行为严肃处理,打击其放松改造的心理。

3.针对末端要因是出监前心理焦虑的。通过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短余刑服刑人员将心里的烦恼、郁闷、愤怒、悲哀等倾诉出来,让他们感到忧虑是可以与人分享、共担的,减轻沉重感,使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和渲泄,从而减轻压力,培养健康心态。

(二)转变教育内容,开展巩固性教育

针对短余刑服刑人员的特点,一味地开展监规纪律等思想教育对他们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监区调整教育内容,针对短余刑服刑人员出监后的社会适应性需求,开展关于就业形势辅导、出监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性辅导。

1.开展就业形势辅导。针对服刑人员关心的出监后就业的问题,每周集中临释短余刑服刑人员开展就业信息辅导,提供社会招聘信息,为他们出监后找工提供信息与方向。

2.开展出监心理辅导。针对短余刑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前,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均不同程度存在紧张、失落、迷茫、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困扰,开展出监团体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帮助他们平稳顺利地融入社会,积蓄心理能量。

3.开展社会适应辅导。针对临近出监的短余刑服刑人员,日常教育中,教育他们关注的安置帮教政策,举办实用技能培训,开展回归讲座,发放服刑人员回归指导手册,为他们刑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创造条件。同时,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开展茶艺技能培训等技能培训项目,让短余刑服刑人员缓解压力,提升技能。

(三)合理开展文体活动,转移服刑人员注意力,创造有益其身心健康的改造环境

生活的枯燥、活动空间的局限客观上会造成短余刑服刑人员对周边微小事物过分关注,从而放大内心压力,导致诸多消极心理。因此,监区经常组织短余刑罪服刑人员参加各类文体活动。

1.鼓励参加兴趣小组

由于许多短余刑服刑人员没有完全把注意力放在日常改造中,因此,鼓励动员短余刑服刑人员根据兴趣爱好参加兴趣小组,运动类、益智类兴趣小组均受到短余刑服刑人员的欢迎。短余刑服刑人员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和谐人际关系,适应改造生活。

2.鼓励参加监区文化活动

监区鼓励短余刑服刑人员参加监区文化活动,鼓励他们参加监区文化品牌建设、定期开展卡拉OK比赛、演讲比赛,为短余刑服刑人员提供才华展示的平台,有效地丰富了短余刑服刑人员的文化生活。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监区警察的努力,逐步让短余刑服刑人员意识到监狱不仅强调监规纪律,而且能从服刑人员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矫正恶习、健全人格、解决问题,并为他们邢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多角度稳定短余刑服刑人员的心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改造。

经教育转化后,这50名短余刑服刑人员从思想认识上有所转变,从开始的我行我素到现在能自我约束,学习的积极性和关注度明显加强,能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加狱内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行为上从投机取巧到服从管理,对抗管理的行为有所下降,违纪率下降了58.3%,大部分短余刑服刑人员能遵守规范,获得表扬率增长了12%。

在教育改造短余刑服刑人员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几点启示:

一是要把好脉,综合诊断,准确找出症状所在,利用表格式分析法进行全面分析短余刑罪犯不安改造的要因。

二是对症下药,充分运用心理矫治的科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准确把握服刑人员想要什么,在乎什么,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三是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达到“治本”目的。就是要利用每名警察的特长和专业知识投入的教育矫正对象的问题,只有从根上化解矛盾,才能达到治本目的。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