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危险罪犯樊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7-23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SHJYJG1528100209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樊某,男,1971年1月生,汉族,初中文化,离婚,有1个8岁的儿子,目前由其年迈的父母照顾,捕前系农民,有两次前科,本次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于2002年7月17日入监服刑改造。

在服刑改造期间,樊某反改造倾向严重,改造态度消极,经常散布反改造言论,以装病和小病大养的方式来逃避劳动,行为规范、内务卫生都较差,面对民警的教育,表面上表示接受教育、服从管理,事后依然不知悔改,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入狱后,因父母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儿子的抚养问题成为樊某心中的一块石头,樊某的情绪波动很大。此外,樊某性格暴躁、易冲动,常因小事与同犯发生冲突。经分析讨论,将其列为监狱级重控对象,予以重点管控教育。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樊某出生于上海郊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家中的独苗。因此,尽管家庭并不宽裕,但只要是樊某想要的,父母亲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儿子的愿望。正是在这种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下,樊某养成了任性、自我中心和偏执的性格,只要有一事不如自己所愿,就会利用各种手段威胁父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樊某逐渐将父母的教育视为耳边风,听不进父母的教育,也分不清是非丑恶。在初中这个开始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樊某逐渐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感染,认为当今社会读书无多大用处,文盲照样可以成为“万元户”,自己何必死读书,天天受学校的管束,还是在社会上混好,比学校里自由。从此樊某学会了抽烟、玩游戏、讲究穿着、恃强凌弱,成绩急剧下降,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都无济于事,最后勉强初中毕业。

(2)社会经历:樊某混迹社会后,整日无所事是,靠着父母接济生活,和一帮所谓的“哥们”一起吸烟、喝酒、赌博、进出舞厅。贪图享受的物欲急剧膨胀,父母的收入已是杯水车薪,满足不了其挥霍,最终萌发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念头,为后续的人生定下了灰色的基调,也为以后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埋下了祸根。在一次去姑父家做客时,盗窃了姑父家的2000元钱,最终被判入狱。

2、入监改造表现

樊某自服刑改造以来,虽然表现上服从民警管理、接受教育,也作了一些口头和书面保证,但在实际改造中,反改造言论较多,耍两面派现象严重。在劳动生产上,态度不端正,寻找理由逃避劳动,经常在他犯前吹嘘自己在外面见过世面,在改造上不能过于认真,混混就可以等等。综合樊某各方面表现,实际改造表现总体较差。结合樊某的成长史、犯罪史和现实改造表现,分析出以下几点原因。

(1)服刑改造经历产生的不良影响。樊某在此次入狱之前有过两次前科,分别是1989年至1990年因盗窃罪在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服刑一年,1992年至1997年因盗窃罪在广东韶关市乐昌监狱服刑5年。两次服刑改造经历不仅让樊某学会了反改造技巧,更是让其有一种“老官司”的心理,强化了其反改造的动机,因此出现上述混改造、耍两面派的改造表现。

(2)家庭教养方式导致的不良性格。父母的过分溺爱让樊某养成了任性、自我中心、偏执的性格。因此樊某凡事只图自己快活,从不顾及他人感受,认为自己都是对的,错误都是别人的。例如,当樊某第一次因盗窃姑父家的钱被判入狱时,按理说应该得到醒悟,并从中吸取教训,但由于从小形成的“小皇帝”式的生活习惯,不但没有内疚感、罪恶感,反而认为法律对他不公,姑父家的钱等于自家的钱,为什么要坐牢?

(3)青少年期形成的错误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时期的樊某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形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只顾个人享受,从不顾及父母妻儿;不能正确对待劳动和金钱,将“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句谚语当作座右铭,并整日思量寻找快速致富的捷径。

3、心理行为表现

樊某入监时的艾森克人格测试显示为外向、不稳定、精神质,情绪稳定性差,遇事后情绪反应激烈,易冲动,极端的自我中心,同情心缺乏,对待他人冷漠、有敌意。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反改造动机强烈,反改造经验丰富。此次入狱之前,樊某曾有过两次共计长达六年服刑的经历,六年的服刑经历让樊某时常以“老官司”的身份自居,不肯踏踏实实改造,想方设法投机取巧,并且有着丰富的反改造经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派。樊某的反改造意识和反改造经验对民警的管理教育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2)认知水平低下,性格存在缺陷。樊某因自身原因,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低下,对于盗窃这种道德性质明显的事情也不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固执的认为自己盗窃姑父家的钱是没有错的。同时,樊某的性格冲动,遇到事情时反应极为强烈,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性格上的缺陷和低水平的认知是在其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并影响着樊某的改造和人生,想要在这方面矫治樊某存在很大的难度。

(3)存在现实困难,影响改造情绪。樊某的父母年迈,身体状况较差,儿子一天天长大,开始上小学。儿子的学费、上学放学接送等问题逐渐成为困扰樊某的最大难题,现实困难得不到解决,樊某始终不能安心改造,也可能成为引发其发生重大违纪的诱因。

5、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樊某的现实改造表现,民警决定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让樊某自我收敛,踏实改造。

(1)运用管教经验,削弱其反改造动机。樊某逃避劳动、混改造、阳奉阴违、耍两面派的行为背后,是其反改造的动机在作祟,认为自己是“老官司”,熟悉改造环境,知道如何混改造,认为民警拿自己没办法。民警运用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耳目、特岗犯反映的情况和视频监控资料,牢牢掌其违纪违规的证据,并进行严格处理,削弱其反改造的动机。

(2)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其心中困扰。在得知樊某的家庭情况后,承包民警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至分监区,分监区为其申请拨打其姐姐的电话,最终进行了会见,在多方的努力下,樊某的姐姐答应暂时照看樊某的儿子。实际困难的解决不但消除了樊某的心病,更让其对监狱和民警有了感激之情。

(3)言传身教、宽严相济消除对立情绪。民警在日常执法中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凡事讲究证据。对待樊某在改造上犯的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对于反复不改的问题进行严格处理,同时对其生活上予以关心,例如不定期与其谈话、拉家常,在看病或碰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从而使其感受到政府的威严和温暖,以消除对立思想,配合教育。

(4)及时进行反馈,强化巩固矫治效果。针对矫治过程中樊某出现的反复现象,一方面做到对教育矫治后表现好的地方进行及时反馈,强化其良性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反复性的问题运用教育---巩固---反复---再教育---再巩固的教育方法,在稳定的基础上加深教育,特别是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效果的巩固上,使其在稳定中改造,在改造中提高。

6、预期矫治目标

(1)近期管教目标:消除对立情绪,弱化其反改造动机,减少违规违纪次数,保持情绪的稳定,不发生重大违纪。

(2)长期管教目标:增强服刑意识,踏实改造,服从民警管理,遵守监规纪律,接收教育改造。

(3)长期矫治目标:改正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金钱、学会劳动技能,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为期一年循序渐进的管理教育,樊某对政府的抵触情绪减弱,逐渐开始信任政府、信任民警,从而稳定改造情绪;在后续的改造期间未发生重大违纪,几乎不再散布反改造言论;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到自己前期想法的错误,并努力改变从小养成的散漫、放荡的生活习惯,努力做到认真劳动,不再好逸恶劳。

通过对樊某的教育,民警认识到,对于樊某这类反改造动机强反改造经验丰富的“老官司”,首先要通过管教手段让其对民警信服,削弱其反改造动机;其次在日常管理教育中要做到宽严并济,对改造上和生活上的事情予以关心,对于反复无法纠正的错误严惩不待;再次,对于影响改造的实际困难,在能力范围内予以帮助解决,这不仅能够让服刑人员踏实改造,也能够激发他的感激之情;最后,管教民警要及时跟进,强化巩固管理教育效果。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