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情绪不稳服刑人员王某的心理矫治案例

  • 案例时间:2018-09-10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BJJYJG1527823729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王某,60岁,汉族,大专学历,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于2012年入监服刑。面对漫长的刑期、病弱的身体和家庭的变故,王某情绪悲观绝望,心情反复无常,一会儿情绪激动,一会儿呆坐着看着窗外,潜在风险随时会发生。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躯体疾病入手,理解、关心、共情

王某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肌供血不足、颈椎病,担心自己身体,对活着出去(监狱)信心不足。由此,民警从病情入手,真诚提出躯体疾病治疗的合理化建议,并对于王某躯体疾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给予理解和支持,使王某放下戒备心理,坦诚敞开心扉。

在多次谈话的过程中,民警用所学医疗知识与王某谈身体状况,谈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怎样求医治疗,需要注意什么。了解王某的饮食和睡眠情况,了解他过去的工作情况,乃至了解他的从小生活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渐渐的消除了防御心理,王某也对民警慢慢的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在和风细雨般多次谈话中,王某悲观绝望的心理在减退,脸上也有了一丝难以查觉的笑容。

年初,民警在与王某的谈话过程中知道了王某最近心电图不稳定,表现出明显的心肌缺血,便及时联系巡诊大夫,大夫安排王某进行了10天的输液,并调整了对他的用药,其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身体健康情况逐步恢复。在此同时,民警固定每周的谈话使王某打消了对民警的防御。

2.理想屡次破灭,心理问题徒生

王某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虽然已经减为无期徒刑,但是随着政策发生变化,王某的思想开始波动,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着罪重刑长年龄大的客观现实,想到自己减刑假释的希望破灭,王某悲观绝望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王某曾面对民警痛苦地说:“我原判死缓,好不容易才减为无期徒刑,快三年了。现在因为财产刑不能减刑,我又有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能不能活着出去都难说!”为了避免王某出现自伤、自残、自杀等危害监管安全问题,民警采取了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及时对王某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支持,让王某在监狱中“不孤独”,提供良性的情绪宣泄途径。

3.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心理认知

针对王某的状态,民警认真翻阅了王某的案卷,了解了他的案情和相关政策的契合点。之后,民警在谈话过程中适时向王某讲述了政策的相关内容,并让王某了解减刑假释是一个大政策,而政策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只要积极履行财产性判项,还是可以减刑的。通过多次的谈话和心理疏导,民警帮助王某对监狱生活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同时也让王某感受到了尊重和平等,其自身潜藏着的善与人性开始复苏和萌生,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经过了深刻的反思之后,逐步对减刑假释规定表示认可和理解,他的情绪有所缓解。最终,王某写了申请,申请监狱向原判法院发函,希望原判法院出具财产性判项履行证明,监区及时将他的申请递交刑罚执行科,解决了其不能减刑的问题。通过民警和王某的共同努力,堵在王某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搬开了。

【教育改造成效】

通过持续的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王某不论是在心理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悲观失望的情绪基本消除。在现实生活中,王某在班组中积极履行自己的班长责任,带头参加班组的各项活动。而且王某越来越愿意与其他服刑人员一起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开朗、乐观、积极、主动的心理心态,人际关系越来越好。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