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罪犯丁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7-24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HNJYJG1527646991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丁某,男,1969年2月28日出生,湖北省公安县人,中专文化。三进宫,2016年12月13日因涉嫌犯非法持有毒品罪被抓获,2017年1月17日被逮捕,刑期至2019年2月19日止。2017年1月22日被押送到新成监狱进行入监教育,被确诊患肺结核病后于2017年3月22日分流至新康监狱服刑。因患病、婚姻变故、加刑,对改造缺乏信心,不配合治疗,消极改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丁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较好,从小受家人宠爱,小学时学习成绩较好,到初中后因贪玩致成绩下降,最后到一所中专学校就读。

(2)社会经历:丁某曾有较体面的工作,给老板开过车,在高尔夫球场当过部门经理,后因吸毒成瘾失去工作,断了经济来源,面对高额的毒资,最后走上以贩养吸的犯罪道路。

2.入监改造表现

(1)丁某入监后被确诊患有肺结核、胆管结石,情绪低落。

(2)因取保期间又因漏罪被加刑8年,自认为法院不应以贩卖毒品定罪量刑,不服判决申诉未果,改造压力增大。

(3)入狱后遇加刑和变故,其妻到法院起诉离婚,孩子最终判给前妻抚养,丁某承担抚养费至孩子年满18周岁,因此,丁某身心跌到崩毁边缘,难以适应监狱的改造生活,情绪十分低落。在日常改造中,丁某从不参加任何活动,不与他犯沟通,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常自言自语,拒绝服用抗病毒药物,暴露出破罐破摔行为,没有正确的改造观念。

3.心理行为表现

丁某时常独自坐着发呆,沉默寡言,不与他犯交流沟通,缺乏改造动力,思想情绪极不稳定。对接连出现的人生变故难以接受,面对挫折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对未来失去信心,对事物存在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认知。

2017年4月心理测试结果:抑郁自评总分65,显示中度抑郁症状;焦虑自评总分62.5,显示中度焦虑症状。

4.教育矫治难点

(1)认知因素:丁某中专毕业,在社会上混得不错,自视甚高,社会经验丰富,认为染上毒瘾又患上难以治愈的传染病,且遇加刑与离婚,已经是糟糕至极,人生已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2)性格因素:由于丁某原来家庭条件较好,从小受家人宠爱,成长安逸,形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能力差的性格,缺乏责任心。在谈话过程都有意避开包组民警所提的问题,逃避责任,对丁某进行谈话和引导教育有较大的困难。

(3)现实压力:患病、加刑和家庭变故的三重现实打击造成丁某思想压力过大,无法有效调整自我心理。

5.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丁某现实改造表现,民警制定详细矫治方案,对症下药,让丁某尽快放下思想包袱,调整不良情绪,早日投入正常改造。

(1)预期矫治目标

近期目标:缓解焦虑症状,树立治疗信心,使配合疾病治疗。

中期目标:化解心结,改善人际关系,适应改造生活。

远期目标:增强责任意识,重建认知,促进人格完善。

(2)矫治方法

①诊疗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改善身体健康。

对丁某进行健康教育,树立治疗信心,监区民警及时与医生沟通,安排医生专门定制针对丁某的诊治方案,耐心向他普及医疗知识,以缓解恐慌情绪。通过监区开设的特色医疗教育课堂,监区民警现场安排肺结核治愈后的服刑人员,分享在患病期间的治疗经验以及治愈后如何回归正常的改造。安排具有医疗专长的医务犯与丁某多交流沟通,潜移默化地影响丁某,使丁某逐步改变了肺结核病是极难治愈的错误认识,树立抗击疾病积极治疗的信心。在生活上监区民警为丁某申请一些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卫生纸等,为方便治疗和管理,将丁某从上铺更换到下铺,为他申请了营养可口的病号餐。在丁某传染病情稳定后及时将他送往司法医院住院治疗胆管结石,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目前,丁某积极配合治疗,对战胜疾病充满了希望。

②心理矫治重建认知。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根据丁某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咨询方案和咨询目标,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其辅导,改变丁某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认知,重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咨询师每次咨询开始前通过音乐治疗仪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使丁某达到放松的状态。在初诊阶段采取倾听、共情等人本主义疗法,让丁某宣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多重打击带来的痛苦。心理咨询师根据丁某对未来无望和身患疾病丧失改造信心的特点,从与丁某谈论文学开始,聊人生,聊理想,告诉他身为人父,更应当承担起责任,逃避只是懦弱的表现。经多次咨询,丁某逐渐敞开心扉,从初诊阶段的沉默寡言到侃侃而谈。在咨询中期,心理咨询师根据丁某的情绪状态适时采用系统脱敏法,让丁某能够直面痛苦和挫折,经过多次的心理辅导,丁某逐渐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还有很多责任要去承担,慢慢地改变了以往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认知。

③因势利导融入集体。

丁某因有过较好的工作经历,不愿意与他犯沟通交流。包组民警为了防止丁某整天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迷失自我,专门安排了几名改造积极且沟通能力较强的罪犯经常主动与丁某谈心聊天。在他犯的主动热情下,丁犯有所改变,渐渐与他们有了简单交流,包组民警也趁势而上逐步增加与丁某谈心谈话次数,在民警的不断努力下,丁某逐渐打开了话匣子,民警及时给予更多关注鼓励,结合丁某心病身病及时治疗,使他渐渐对治病和改造都有了信心。

针对丁某文化水平较高的特点,包组民警适时给他布置了帮助他犯修改稿件、辅导他犯文化学习的任务,为其搭建一座与他犯沟通交流的桥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个办法确实比较有效,主动找丁某的同犯多了,丁某也从帮助他犯中收获了快乐,慢慢地从封闭中走了出来。

④解读减刑政策化解心结。

针对丁某认为判刑过重进行申诉的情况,监区安排刑罚执行业务民警专门跟进丁某申诉方面的材料,安排丁某参加法律援助,让他对自己的案情有了客观了解,消除其心中疑虑。监区还安排包组民警与刑罚执行业务民警逐条为其讲解减刑假释政策,以恢复丁某对减刑的渴望,重建积极改造的信心。经过多名民警耐心细致的讲解与引导,丁某对未来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意识到现在加刑比出监以后再加刑的刑期短,逐渐恢复改造信心。

⑤亲情帮教唤醒责任担当。

丁某在入监后离异,孩子由丁某前妻抚养,在服刑中丁某从不拨打亲情电话,为了解开丁某心结,包组民警多次做工作,主动联系让丁某前妻带孩子到监狱会见,用亲情促进其改造。入监一年多来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人,丁某惊喜中带着激动,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出来。这次会见后,丁某主动与民警聊起了自己的亲人,包组民警因势利导,与丁某再谈论家庭,谈论作为父亲的责任。经过包组民警的引导,丁某意识到以前的逃避是不负责的做法,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出监,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1年的持续教育转化,丁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步从消沉和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目前丁某能够正视现实,自觉遵守监规纪律,配合治疗,积极参加监区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并能利用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特长多次参与迁善报和板报的投稿,帮助他犯进行文化学习,没有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改造表现较好,转化效果巩固情况较好。

2018年4月心理测试结果:抑郁自评总分25,焦虑自评总分27.5,已无抑郁、焦虑症状。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传染病犯的转化工作,一是要在生活上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让罪犯真切地感受到民警的关爱;二是及时普及医疗知识,解析治疗与改造的关系,让罪犯认识到治疗也是改造;三是想方设法让罪犯融入集体,丰富狱内生活,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四是适时介入心理矫治,进行心理疏导,改变罪犯的不合理认识,帮助其树立改造信心;五是以亲情感化为切入口,让罪犯意识自己的家庭责任,激励其积极改造,早日回归家庭,担起应有的责任。六是加强减刑政策解析,消除罪犯对减刑问题的疑惑,促进改造良性发展。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