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刑满释放人员罗某的教育帮扶案例
- 案例时间:2018-09-10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YNJYJG1525683246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罗某,男,大专文化,现年42岁,普洱市人。2010年11月,罗某驾车由西双版纳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二人当场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零五个月,于2011年10月14日投入西双版纳监狱服刑改造。2013年1月16日,经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予以假释释放。出狱后,他充分利用自己已有资源及在监狱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创业成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罗某出狱后,能较好的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国家形势政策;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没有受到社会的歧视、排挤;监狱对他的教育改造注重实效,重点把握好“出入监”教育的两个关键环节。
(二)个人原因。罗某对自己出狱后的人生有了较明确的、可行的规划,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他在服刑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他出狱后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应对生活中遭遇的各种挫折;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人真诚、守信,能吃苦耐劳。
二、服刑阶段的改造表现
罗某于2011年10月投入云南省西双版纳监狱服刑改造。服刑期间,经历两个重大转折期。一是入监初期,他对监狱改造环境的恐惧,对自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闷闷不乐,失去人生奋斗目标;二是刑满初期,他对自己的前途较为迷茫,对出狱后的生活着落较为担心,害怕出狱后会被社会歧视,被家人抛弃。
刑释出狱恐惧原因分析:
(一)愧疚心理较重,不能客观的看待问题。他入监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无法接受现在的角色,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自己的罪行愧疚。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日常改造任务,对今后的改造生活产生巨大的恐惧感。
(二)缺乏责任心,担心家人会抛弃自己。他服刑前,与妻子刚结婚不久,没有小孩,家中两个老人。服刑期间,总是担心妻子会与自己离婚,怕家人会抛弃自己,整天在忧虑中度过。
(三)性格偏执,敏感多疑。他入监初期,精神上承受不了这一现实,心理脆弱,渴望被他人理解,但又不愿过多的吐露自己心声,缺乏信任感,不愿与他人接触。
三、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罗某的现实改造表现,监区警官对其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让他顺利地度过了两个关键时期,为新生后的成功创业奠定了基础。
(一)做好入监期间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入监后,罗某由于角色的突然转变,无法接受现在的身份,对此,监区警官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首先让他对监狱监管改造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刑罚执行政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降低他对监狱环境产生的恐惧感;其次,责任警察帮助他制定了详细、合理、可行的改造计划,他进入监狱后,对监狱、改造刑期的恐惧,主要来源于对今后改造生活的未知、对今后生活的不知所措而产生。因此,警官与其谈话了解后,经本人同意共同制定了详细、合理、可行的改造计划。
(二)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预防和矫治恶习的基础。罗某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他走上犯罪道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恶习死角,加之在监狱复杂的环境影响之下,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道德的侵蚀。监区在加强对服刑人员道德常识教育的同时,更鼓励自学。警官在日常的谈话过程中,鼓励罗某加强自我学习,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责任警察主动推荐书籍鼓励他阅读,把自己平常看过的有益的书籍借他阅读,以此丰富了他的知识、提高修养、培养美德。有益的书籍能教会人们正确的看待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在回访中罗某说“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是警官鼓励我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服刑期间我无所事事的时候,是书本陪伴我,充实了我的生活,给以我巨大的力量。”
(三)规范严格的管理,养成严以律己的做事原则。罗成在服刑期间,有过一次违规行为:他在一次购物后没有按要求摆放物品,把一包咸菜私自藏匿于储物箱里。部分警官认为罗某属于监区表现较好的罪犯,这种事情当时在监区也属于普遍现象,因此不必过于追究责任,但责任警察对此事始终坚持原则,找到罗某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向其说明事情的严重程度及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这件事情过后,他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违规行为,凡事在监区都能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还积极主动的劝诫他人遵规守纪,积极改造。
(四)注重亲情感化教育,培养责任意识。罗某在服刑期间,始终对自己的家人较为牵挂,尤其担心新婚妻子的背叛,对此,监区警官了解后,主动找其谈话,帮他分析困惑,引导他正确看问题。在他生日当天,责任警官特意安排他拨打亲情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节日,在他第一次获得减刑时,责任警官主动安排他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家人……经过这些细微的关怀,罗某对警官深怀感恩,对警官的教诲言听计从,把对家人的牵挂、思念转变成自己改造中的动力,学会了做一个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人。
(五)加强心理矫治,培养健全的人格。罗某入监初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此,监区警官主动采取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顺利转变角色,接受自我、面对现实;在服刑期间,针对他面临的心理问题、困惑,监区心理咨询师及时帮他化解。同时,主动安排他参与监狱组织的团体辅导、宣泄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心理矫治,让他能够及时宣泄自己的负情绪,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症状,及时给以疏导,最终能拥有健康的心态。
(六)把好出监教育关,做好总结展望未来。刑满释放前,罗某曾一度迷茫过,警官找其谈话了解到:他害怕回到归后不能融入社会,害怕被亲人、朋友嫌弃,对自己今后的生活较为担忧,不知道出去后如何工作养家糊口。对此,责任警官对他给以充分的理解,及时的进行引导教育。首先认识过去,服刑改造对他是一种人生历练,是一次洗礼,在此期间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锤炼了意志,调整了认知结构;其次要把握现在,通过反思对比,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找到入监前后的对比,总结收获,巩固成绩;积极的创造未来,利用自己的长处,结合出监后的个人资源,充分发挥资料的能力,才能做到处事随心应手。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监区警察的教育矫治,罗某能服管服教,积极主动的参加生产劳动、“三课”学习,并能够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及学习任务。改造生活中与同改关系融洽,为人真诚,做事踏实。因改造表现一贯较好,他于2013年1月16日,经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予以假释释放。
案例总结
通过这个案例,能够深刻体会到:监狱生活是服刑人员人生经历的一次重大转折,服刑态度也同样决定他们刑释后的生活状况。本案例矫治成功的关键是监狱严格把控出入监教育,充分利用心理矫治措施,通过帮助他构建合理认知,学会自我调适、接纳自我,面对现实。
(一)入监期间,建立服刑人员的自信心。服刑人员入监后,由于身份角色的转变,普遍产生失落、自卑心理,从而会影响以后的改造过程甚至对刑满释放后的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帮助服刑人员建立自信心,在困难、挫折面前要能够勇敢的面对。
(二)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服刑人员的道德意识。服刑人员服刑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而枯燥无味的改造生活会对服刑人员心理造成影响,培养服刑人员的兴趣爱好帮助罪犯度过漫长的刑期,还可以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
(三)善于利用亲情感化,注重日常的人文关怀。服刑人员服刑期间,都渴望亲人的关怀,亲情是服刑人员改造的最大动力。监狱警察对服刑人员不经意的教育或行为,会影响一个人的终生,日常管理教育中,需要细致的观察、关怀,要给以更多的理解、接纳、认可,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展示自我。
(四)注重出监引导,培养责任意识。刑满释放前,是服刑人员最为焦虑的过程,主要是对出监后未知的生活状况的迷茫。因此,引导服刑人员学会自我总结,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明白自己的责任,引导他们回归社会后做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