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浇开“顽石”花——服刑人员张某教育矫治案例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JYJG1524562995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张某,30岁,汉族,小学文化,四川省南充市人,未婚。2003年因犯抢劫罪被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1年转监至新疆兵团第三师盖米里克监狱服刑改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背景。张某生长在四川一个贫穷的农村,两岁左右父母离异,一直由母亲带大,母亲一直未婚。自小所受缺失家庭的温暖和教育。
(2)社会经历。小学毕业后辍学,缺少家人管束,结交了很多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整天不务正业,从小偷小摸逐渐发展为结伙抢劫,直至被捕入狱。
2.入监服刑改造表现
2017年1月,张某在监区组织拨打亲情电话时得知母亲病危,每天都心事重重,不言不语,与同监舍服刑人员因琐事发生口角,扬言自己出去一个亲人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监区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对张某进行了布控,掌握张某的一举一动。
针对张某的消极改造表现,结合张某的成长史、犯罪经历以及心理测试分析报告的结果,监区确定张某有中度伤害和中度脱逃的危险倾向。成立挂包攻坚领导小组,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展开攻坚教育转化挂牌竞标和个别教育经验交流座谈,集中商讨针对张某的攻坚教育转化措施。
3.心理性格行为表现
监狱通过心理测试分析:张某严重自卑、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应对各种刺激反映超强烈,暴力倾向和自杀倾向严重。因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所以母亲感情很深,得知母亲病危,情绪波动极大。认为如果母亲去世,世上再无亲人,改造也没什么意义,对改造前途产生了悲观心理,存在较强的攻击性和中度脱逃倾向。
4.教育改造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由于张某法律常识、文化知识的匮乏和家庭、社会教育的缺失,自己认定的就很难改变,教育次数和密度都不能轻易地改变其认定标准。教育改造过程要耐心细致找准切入点和把握好方式方法。
(2)心理因素。张某属于认死理的倔强性格,缺乏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能力,加上严重自卑,容易被一些很小事情的刺激而产生鲁莽和过激的行为。
5..矫治方案及过程
竞标挂牌攻坚:在盖米里克监狱,组织开展罪犯分类评估专题会议,审查确定顽危犯,把全监狱最难啃的顽危犯罗列出来,各个教育能手依据自身的某些长处,认领一名或两名顽危犯的教育转化改造任务,这叫招标;有时,同一个顽危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教能手同时要认标,那么大家畅所欲言,谈理由,最后集体权衡,任务只交一个能手担当,这叫竞标成功。二监区三分监区分监区长王勇就在张某的攻坚招标中竞标成功,开始一对一的攻坚转化教育活动。
摸清上述原因,王勇就着手制订了一套针对性较强并行之有效的教育转化方案,带着感情、带着坦诚、带着关爱、带着智慧去帮助他认识自己,以知心朋友的姿态,用平等、互信、宽容而不失威严的教育方式,突出“活”字,注重“实”字,融合“理”字,投入“情”字,真真切切地让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亲人般的特别情怀。
王勇认为,教育改造工作是一项特殊工程,虽然艰辛且难度很大,但拯救服刑人员扭曲的灵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唤回他们的良知,是每一位监狱民警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王勇也清醒地认识到,对待特殊的服刑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针对张某的表现,王勇从了解张某消极改造的思想根源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经过多次与张某接触以及从其他服刑人员那里了解得知:张某家有常年卧病不起的老母亲,无人照料,生活非常困难,因此思想包袱很重。摸清这些原因,王勇就着手制订对张某教育转化的方案、他找来张某谈话,充分肯定了张某的孝心,同时又指出张某目前思想上存在的错误,并从法律、道德、人生等多方面 对其进行开导,劝导他安心改造,争取立功减刑,早日回家孝敬母亲。一席肺腑之言,使得张某无地自容,深深地低下了头。当张某的思想态度有所转变,改造上有一定的进步时,王勇又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张某予以鼓励和表扬,希望他再接再厉,继续发扬。同时,鼓励张某通过亲情电话,汇报自己的改造表现,让母亲放心,嘱咐母亲,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健健康康等着自己出监,让自己有机会尽到那份迟到的孝心。
【教育改造成效】
真情浇开“顽石”花,在王勇长期不懈的努力之下,张某终于彻底改变了自己,走上了积极追求改造的道路,并于今年年底即将获得减刑奖励。
在个教工作中,王勇也积极打破“监狱警察与服刑人员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关系,身份不同,难以和谐或有共同语言”这种旧态思维模式,对待服刑人员不是冷漠的面孔、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带着感情、带着坦诚、带着关爱、带着智慧去化解这种身份关系上的隔阂,以知心朋友的姿态去管理和教育服刑人员。王勇也正是用平等、互信、宽容而不失威严的教育方式让许多迷途浪子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了民警的特别情怀,身份上的隔阂也因此而溶释。王勇主要采取了不厌其烦的望闻问切“医治”方法。“望”就是对服刑人员的一言一行所表现的精神状态深入细致地观察,“闻”就是作为一个诚恳的听众去倾听他们的“牢骚”,“问”就是从他们身边的互监组了解他们的性格,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犯罪原因,“切”就是综合其心理特征和表现,把准其症结要害点,对症下药。
作为服刑人员,他们身边缺少亲情,很多事情(诸如罪责)需要他们独自面对和承担,在这种“弱势”境况下,他们更渴望得到鼓励、得到关爱,而民警适时积极给予他们哪怕微小的人文关怀,对他们来说都会显得弥足珍贵,意义非凡。基于这种认识,王勇把解决服刑人员实际改造困难作为“情”字当先的重要工作去落实,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监狱工作任重而道远,每一名民警,只有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个别教育工作中的好方法,好措施,并实践于具体工作,一定会使教育改造事业拓展出更和谐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