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廖某出监焦虑情绪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JYJG1524561861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廖某,1975年6月4日出生,家住四川省中江县,初中文化程度。初中未上完便随大哥到广东打工,为了帮朋友出气而参与一次打架,导致受害者当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2010年5月遣疆服刑,2014年3月7日调入皮恰克松地监狱一监区服刑改造,现余刑2个月。
求助者自述,近三个月来情绪紧张、焦虑、晚上难以入睡,特别的上个月住院回来后,得知身体出现了大问题,更是感觉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女儿,无颜面对家人。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廖某兄弟姐妹多,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为了生活,初中没上完便随着大哥外出打工,耽误了最佳的学习时间。
(2)社会经历。廖某的家在县城边上,从小便跟随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在社会上闲荡,打架斗殴成了家常便饭。因过早的进入了社会,成人后随大哥到广东打工,经过几个厂的打工生活后,结识了一帮工友,挣钱后就与一帮社会朋友吃吃喝喝,讲哥们义气。
2.入监改造表现
入监以来,在改造中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以服从管教为准则,听从警官的教诲。尽自己的努力去改造自己,认为服刑改造就是对自己所犯罪恶的忏悔,苦一点累一点怕什么。2014年3月7日调入皮恰克松地监狱一监区服刑改造,改造期间积极参加三课学习,超额完成劳动生产任务,服刑期间共获得七次减刑。
(1)对法律观念的淡薄
廖某因为从小就在社会上打架斗殴,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懂法律,导致其在转监教育后由于不适应兵团监狱的管理模式,改造中走了不少的弯路。
(2)家庭原因
因自己犯下错误而导致妻子离婚,女儿从小就失去家的温暖,给父母和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3)自身原因
廖某性格粗暴,喜争强好胜、打报不平,又因为一时义气而犯下了重罪,平时改造中跟不少服刑人员发生争执,很少与别人有亲密交往,每天只是做自己的事,不愿去关心、过问他人的生活。只想着努力改造,早日减刑回家,忽视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导致心理和身体上出现了问题。
3.心理行为表现
通过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人格无明显内向处向特征,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性格偏执,认定的事情很难更改,情绪比较波动易变、易生烦恼、不太容易恢复平静。日常心理上承受一定精神压力,企图逃避现实,时有不寻常或者奇怪的思想,情绪紧张混乱,导致出现了忧郁、自卑和焦虑情绪。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由于对法律知识匮乏和缺失,对监狱的性质和功能不了解,导致其在服刑期间认识不够,认为监狱在自己的问题上处理不满意。
(2)性格因素: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妻子离婚,女儿缺乏父爱,自己身体又出现了问题,导致其心生怨愤,叛逆心理较强,性格偏执。
(3)心理因素:其性格属于偏执类,对人和事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很难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情心差,有点冷酷无情,自私、不近人情、责任心不足,情绪比较波动易变、易生烦恼,遇事较易冲动,不计后果。
5.矫治方案
主要以合理情绪疗法为主,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念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理解和评价,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也就是说,个体的情绪反映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外部诱发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B)造成的,A-B-C构成一个反应链,故该理论又被称为ABC理论。
咨询员分析:廖某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出监所面临社会和家庭问题的不正确认识,他认为自己犯罪给家人带来了痛苦,欠家人的很多,原本想自己拼命的改造能够早日出去补偿家人,但面临快要出去的时候却得知身体出现了问题,看着自己的希望破灭。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心理上处于崩溃状态,由于残酷的现实与内心思想的认识出现了断联,往往会出现一些不理智的情绪和想法,总是向消极的坏的方面去想。廖某回想自己的一生,觉得对不起妻子和未见面的女儿,整天想着回去如何面对亲人和女儿。恨自己一事无成,恨自己事事不如人等等。这自卑、自责感始终支配着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正是他产生焦虑情绪、无法集中精力、神经过敏、易紧张 、忧郁、自卑、激动等症状的主要根源。
咨询员决定为其树立起生活信心,只有对未来生活有了希望,才能促进身心的治疗。
(1)加强学习教育。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和前途的学习教育使其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自己所犯的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不懂之处进行讲解和解惑,使之走出误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扭曲了的自我现实环境中走出来,对政府要有信心、对家人要有信心、对自己也要有信心,相信家人是不会抛弃自己的,不要总是向消极的坏的方面去想。
(2)亲情帮教。由于父母年纪已大,盼着其回去待奉和照顾,利用亲情电话让亲人进行规劝,和亲朋好友共同努力进行教育,劝其配合医生治疗和监狱的管理,争取回家前的时间里身体状况稳定。
(3)树立自信。寻找和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了解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克服缺点和困难,帮助树立自尊、自重、自爱的信心,确定自己的改造目标。古人云:“胜人者自胜”,要想胜利,必须首先战胜自己。当然,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要冷静、沉稳地接受,坦诚地认清自我,当情绪一旦被自己把握就会感到精力充沛和身心健康的高度统一。
(4)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现实。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要始终保持良好的联系,不脱离现实,更不能回避现实,要振奋精神,积极改造,树立信心,充满希望,确保身心健康,这是克服困难、创造成功的必要条件。
(5)要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如与其他罪犯聊聊天,读读书报,听听广播,看看电视,参加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等,以获得生活的充实和乐趣。
(6)要学会关心他人的疾苦。隔离和孤独的情感容易使人脱离社会,失去支持和产生疑虑。关心他人能帮助我们较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烦恼和苦闷,也能使自己常与他人交往,与人搞好关系,增进自己面对挫折和困难的适应能力,同时转移了自身的注意力,须知世界何其大,想想比自己遭遇更坏的大有人在。
(7)管理上体现个别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政策。生活上要关心,安排必要的病号饭;管理上调整其每天的活动时间和规律,使其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8)主动寻求帮助。要知道,一个人的自我了解和自我帮助是有一定限度的,必要的时候,需要有其他人帮助排解困难和烦恼。通过亲情电话与家人联系,了解家庭情况和家人的想法,建立感情,感受亲情。向同改、心理互助员、心理咨询员或警官、领导等交谈,请教自己不了解、不知道和需要帮助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员给予指导。
(9)要善于分析问题。改造中遇到或出现矛盾、问题时,要正确分析原因,冷静思考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怀着敌视、冲动的思想,更不能自暴自弃。
6.预期矫治目标
(1)树立美好生活的信心,激发其对未来生活的热情向往,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对家人团聚渴望。
(2)减轻焦虑情绪,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改善睡眠。削除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改变认知模式,恢复和提高自信心。
(3)培养乐观、自信的性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人格的完善和身心健康。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多次的咨询谈话,该服刑人员的思想有所转变,基本摆脱了烦躁与焦虑情绪,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些辅助治疗的活动和事情,对出监也没那么担心了,精神面貌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总的体现为:一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面对现实;二是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寻求帮助;三是对以后的生活增强了信心,不再是一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