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任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JYJG1524533233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任某,男,37岁,初中文化,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捕前职业是农民。2005年6月因故意杀人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06年4月22日入监。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家庭成长环境。他成长于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性格粗暴,经常虐待母亲,并且经常与家人和邻居发生争执,殴打别人。父亲经常向家人索要财物,在外面吃喝嫖赌。母亲因为长期劳累和经常生气49岁就去世了。母亲的离世使任某受到了沉痛的打击,加深了对父亲的愤怒和仇恨。
(2)个人性格特点。通过监区干警了解,结合心理测试结果,分析任某的性格偏向于胆汁质,其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多有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等特点。
2.入监改造表现
任某自入监以来,5次违纪,2次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冲突,其中有一次被调转监区。近半年来表现出悲观、愤怒,不愿意参加劳动改造,对加分减刑抱无所谓的态度,看周围的人都不顺眼,不和任何人交往,觉得活着没啥意思。
3.心理行为表现
监狱对任某进行了狱内中期危险评估,评估结果为:脱逃风险—相对稳定、自杀风险—中度危险、攻击风险—重度危险。
情绪表现:焦虑,抑郁,暴躁,情绪低落,挫折感强,注意力下降,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行为表现:不愿开口说话,不愿与人交往,持续大约半年之久,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父亲造成的,对父亲十分仇恨,觉得愧对孩子,内疚感明显,看周围的人都不顺眼。
生理变化:近期失眠较重,食欲减退。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
(2)找到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3)化解仇恨心理。
5.矫治方案
矫治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积极关注,建立咨询关系。
积极关注,就是谈话中捕捉到罪犯身上的闪光点。在对任某的咨询中,开始他和多数第一次来咨询的服刑人员一样,带着紧张、怀疑、戒备的神情。谈话中,只有简单的回答,是或者不是。对于这样的危险犯,第一次谈话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建立信任关系使他开口和我们沟通,更重要的是,避开他最敏感的话题,以防触动他,伤害他。通过分析任某的自传,我把他对母亲和女儿的感情做为切入点,首先从我自己谈起对母亲的感恩,对女儿的责任谈起。使任某从倾听到敞开心扉,开始诉说他童年的经历。任某说母亲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把他养大的,她用勤劳的双手支持着这个家,自己两次在父亲的逼迫下喝下农药,是母亲及时发现把他送进医院。可是母亲由于经常生气,身患重病,离他而去。任某讲到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对不起女儿,让女儿受了很多委屈等。在他的倾诉中民警及时捕捉他的闪光点,肯定他是一位善良、孝顺、有责任心的人。听完民警的评介,他显出惊讶而激动的神情,他说入监以来他第一次这样感动。在尊重、理解的氛围中建立起了融洽的咨询关系,为以后的矫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分析成长过程,找到产生心结根源。
多数服刑人员从触犯刑法到抗拒改造,背后都会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原因。追溯任某的成长史并结合其改造信息,任某产生抗改造心理的根源有三种:
一是缺乏改造动力,没有改造信心。任某的父亲和母亲都已经去世,2009年妻子和他离了婚,家里还欠了很多外债。由于刑期长,缺少亲人的关心和支持,任某经常产生放弃改造、放弃生命的念头。
二是对父亲的愤怒情绪仍然存在。对多数人来说:“父爱如山”,而对任某来说可以说是:“恨父如山”。从小特别反感父亲的为人、习惯、暴躁的性格等。成年后,也多次与父亲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在改造中,遇到挫折时或心情不好,自然把这一切都归罪于他的父亲。在对任某的第四次咨询中,他讲到,他在监区负责拖地,当他看到别人从他拖过的地走过,留下一点脚印时,他非常气愤,恨不得去揍人一顿,忍不住地一遍遍去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脚印不能接受就像对他父亲的愤怒一样,他想彻底抹去那段记忆,一旦再现时,会让他无法忍受。同时也印证了:对于别人破坏他拥有的东西十分敏感,因此,对他父亲的态度并没有因为他的入监和父亲的去世而减轻。
三是对父亲愤怒和愧疚的矛盾心理。任某明显地表现出对父亲的愤怒情绪,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他也是常人,一个亲手杀害了他父亲的人,内心深处是不能够平静的,对父亲的愤怒和愧疚相互纠结,使他心境变得很差,看什么都不顺眼,为了不惹是非,他封闭自我,感到无奈,消极对待。
第三阶段:运用“情感宣泄法”疏导愤怒情绪。
多次咨询中,任某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情绪。说他的父亲毁了他的家,毁了他的生活,也是因为他父亲,他才进了监狱。也正是这种愤怒发作时,让他一次次失去理智,与别人打架。因此,咨询中引导他全部说出,他对父亲的种种不满,并且指导他,当受到这种愤怒困扰时,可以尝试运用的几种方法,一是把对别人的愤怒写出来,然后毁掉;二是自言自语地说出来;三是找个知心的朋友说出来。通过这些都可以降低他的愤怒和焦虑情绪。
运用“形象抽离法”降低他对父亲的愤怒和仇恨情绪。在一次咨询中,任某提起父亲情绪就十分激动、愤怒。因为从小他受尽了父亲的冷眼和虐待,被迫之下他杀死了父亲,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彻底地发生了改变。因此,首先帮助他把这种愤怒情绪尽快地宣泄出来,作为对他进行矫治的近期目标,缓解他的焦虑。其做法是引导他想象与父亲发生争执的情境,第一次是在距离场景5米远的地方想象父亲的言语表情,自己想要对父亲的不满,进行评分(1-10)他打出了9分的高分,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在距离10米、20米远的地方进行想象,经过三次打分,愤怒情绪的分数明显降低到4分。另外为了更好地巩固咨询效果,建议他在改造现场受到这种情绪困扰时,可以写下来,也可以自己小声说出来,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大声说出来,这些都可以帮助降低愤怒。并且鼓励他坚持做下去。
利用积极思维法化解内心的纠结。人的思维容量是有限的。当积极的思维占据优势时,消极思维自然会减少。积极思维有助于人的心理平衡,增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咨询中,通过感恩的宣传片,唤起他对父亲的感恩,引导他努力找到父亲对他的关爱,并且在布置作业中,让他每天回答10道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是正性的,如:今天让我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我最喜欢的人都有谁等等,来逐渐增加任某的积极思维。从而逐渐接纳父亲,谅解父亲,同时认识到,一直埋怨和忌恨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运用“强化法”强化母亲对他的期望,女儿对他的期待,树立改造信心。在后期的咨询中,任某的改造状况明显有所好转,偶然讲到,梦到母亲,语重心长地劝他好好改造,好好活着等。他说他愿意听母亲的话,为了母亲活着。对常人来说一个梦可能说明不了什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他的潜意识中已经找到了他继续好好活着的支持点。借他的话题有意识地加深、扩大、强化了她母亲的愿望。但他对女儿的牵挂有些恐惧,这恰恰更能看出女儿在他心目中重要的位置,每当提到他的女儿时,任某的表情非常复杂,掠过一丝惊喜后的悲伤,说起了他对女儿的想念,牵挂及因为不能照顾自己的女儿而自责。顺势鼓励他与女儿联系,使他建立生活的目标,树立安心改造的信心。
【教育改造成效】
矫治结束时对任某进行了SCL-90测试,结果各项因子分均低于2分,均为正常,SDS为10分,抑郁情绪降低很多,偶尔轻度抑郁。狱内危险评估测试结果为:脱逃风险——相对稳定;自杀风险——轻度危险;攻击风险——相对稳定。经过半年来的多次矫治,任某的愤怒情绪基本消除、自杀意念明显降低,睡眠达到正常水平。能够积极主动地要求缝纫工作,在劳动中能够与其他服刑人员相互合作,并且主动写信与女儿联系,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自我评价趋于积极,对改造和未来的生活重新树立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