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未遂服刑人员周某的心理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SHJYJG1524485674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周某,男,1992年生,上海人,大专学历,未婚,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后又因余罪被加刑1年9个月,合并执行有期徒刑4年3个月,2012年入狱服刑改造。入狱后,周某因狱内人际关系紧张,担心母亲对自己的看法和出监后生活,过度思虑而出现了消极心态,遂在夜间采取自缢的方式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被值班民警、夜值星岗服刑人员和包夹服刑人员发现后及时制止。针对周某的自缢行为,监狱心理咨询师主动介入对周某进行危机干预。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周某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是家中独子。由于父母关系不和,长期分居,高中毕业后周某便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母亲过分溺爱周某,导致了周某任性、自私的个性。
(2)社会经历。周某大专毕业后,曾尝试着找过几份工作,但其性格内向,与他人言语交流不多,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几次求职失败后,周某也就放弃了再找工作的念头,成为了一名“啃老族”。虽然母亲因溺爱容忍着周某不去工作,但随着开销越来越大,母亲微薄的退休金已无法满足周某的物质需求。没有钱又不愿工作的周某,最终决定铤而走险,靠抢劫来维持自己的日常开支。
2.入监改造表现
监区反映周某近一个月来总是唉声叹气的,有时半夜醒来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较少与人交流,人际关系紧张,监舍fxry大多认为他不合群。平时能正常出工参加劳动改造,但劳动改造过程中容易分心,改造质量一般。
(1)自身原因。周某个性内向、孤僻,加之人际沟通手段的缺乏使得他很难适应狱内的群体生活。由于存在不良认知,他总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想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但总也无法融入,这使得他对自我的评价非常低,总是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出狱后无法生活,而这些负性的情绪的积累也最终引发了本次自杀事件发生。
(2)家庭原因。周某年幼时便与母亲单独生活,父亲角色的缺失和母亲的溺爱,过度强化了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使得周某对母亲的依恋感非常强烈,自我同一性的分化也相当糟糕。所以,当入狱后的周某,在丧失支持性的资源(缺少母亲的鼓励)时,焦虑不安的周某便开始担心母亲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因此而失去母亲的爱,进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3.心理测量结果
咨询师对周某进行心理测量,自杀态度问卷中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知维度均分3.1,对自杀者态度维度均分2.6;SAS:标准分66;SDS:标准分57;SCL-90:总分162,人际关系敏感2.3,抑郁2.1,焦虑2.4。测试表明周某目前存在中度的焦虑、轻度的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
4.综合评估
根据CCMD-3中抑郁发作(F32)的症状描述,周某符合以下症状标准:(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4)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且已采取过一次自杀行为,但其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周某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周某的问题诊断为轻性抑郁症(轻抑郁)。
5.心理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周某存在绝对化认知,认为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由于目前抑郁情绪导致其改变意愿和动力的缺失,使得要改变其认知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
(2)心理因素。通过评估发现周某个性内向、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在本案例中,周某将母亲的期望与自身的愧疚感之间建立了联结,使自己始终处于自责的阴影中,无法摆脱苦恼。目前狱内仅能对周某情绪及认知模式进行调适,很难涉及和处理其与母亲的依恋关系。
(3)矫治因素。周某自杀未遂后会有因自杀行为而引起的矛盾心理,对周围过度敏感,因而咨询师的态度在危机干预中显得更加重要。如咨询师对自杀采取的敌意或否定态度,会使干预对象产生防御心理,而干扰咨询师的评定结果。若咨询师对自杀行为过分关注、关心与重视,又有可能强化来访者的自杀念头或行为。
6.心理矫治方案
周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母亲的态度的担心、未来生活的担忧及“无一技之长就是一无是处”错误认知,其采取的自杀行为与其缺乏情绪控制的能力有重要关系。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及情绪聚焦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
(1)自杀危机干预。降低周某对自我、周围环境和前途的消极评价,向其解释情感活动是对危机的正常反应,鼓励周某讨论目前的感受,诸如否认、内疚、悲痛、生气,降低其自卑感,消除对话中出现的消极评价。让周某认识到自杀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消极方法而已,并非目的。帮助其理智地面对自我、接受自我及痛苦,增进其对自我的了解,分清假设与事实。
(2)心理教育与追踪情绪体验。帮助周某理解负性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从情绪的三成分角度来观察情绪体验,让周某看到自己其实可以从情绪体验中学习,看这些体验如何影响行为。
(3)情绪觉察体验。向周某介绍情绪觉察、聚焦当下的重要性,使其理解对情绪的反应、对情绪的评判,学会用客观、非评判的方式来观察自己的情绪体验.通过正念练习,帮助周某将注意力从脑海中吸引其关注的事物上转移到客观物体上,观察自己的体验,去练习聚焦当下,让其能够识别自己在什么时候有了特定的思维、感受与行为,导致其“误入歧途”。
(4)认知评价与重评。通过向周某介绍认知评价、自动思维和认知重评,帮助其学习适应不良的自动思维,尝试去改变情绪或事件体验的方式,学会对引发情绪的情境做出更多现实的、有证据支持的解释,以促进情绪管理。
(5)情绪回避与驱动行为。帮助周某理解情绪回避策略如何影响负性情绪的发展,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学会面对负性情绪以及引出负性情绪的情境,而不采用任何形式的回避,理解情绪驱动行为如何影响情绪体验并导致情绪的恶性循环,然后努力与这些做对抗。
(6)情绪暴露。让周某把学习到的策略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让其充分体验情绪(减少回避),并采取新的反应,忍受情绪。通过情绪暴露练习,反复练习面对强烈的情绪,在诱因(比如我没有一技之长)、反应(比如感到找不到令妈妈满意的工作)和结果(比如我没有用……我是个失败的人)之间发展出一系列新的不再抑郁、焦虑的联结。
7.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消除自杀倾向,改变周某认为“无一技之长出去后就一无是处”的看法;改善周某糟糕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善周某的睡眠状况。
近期目标:通过心理咨询,减少痛苦水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供应对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周某建立新的支撑点,从丧失性情绪中走出来,熟练地掌握学习到得情绪调节技能和利用资源,帮助预测和对未来进行必要的准备,增强对处理将来应激事件的自信心。
长期目标:完善周某的认知,帮助其学会怎样面对与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并用正确的方式对情绪做出反应;优化其原有的情绪调节方式,以减少适应不良的情绪体验的强度和频率;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适应能力。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10次的心理咨询,周某的情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周某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卑心理;负面情绪(抑郁、焦虑)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人际关系敏感度降低,能较轻松的和同犯相处。
咨询结束后对周某心理测试显示各项指数都有所改善:(1)自杀态度问卷中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知维度均分4.3,对自杀者态度维度均分3.9;(2)SAS:标准分48,SDS标准分51;(3) SCL-90:总分146,人际关系敏感1.9,抑郁2.0,焦虑1.8。
在本次咨询中,咨询师较好地整合了多种咨询技术,并运用在对来访者的危机干预中,通过适当释放周某蓄积的负面情绪,消除其对自杀未遂事件消极的认知态度,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最终帮助其学会面对和适应不良的情绪体验,顺利结束了本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