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鲁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8-17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LNJYJG1523937806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服刑人员鲁某,男,1987年4月17日生人,高中文化,2010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3年2月减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由广东监狱调入辽宁省凌源第五监狱服刑改造。
调监后鲁某因刑期太长、环境不适应等因素消极改造,产生厌世心理,经常向监区干警说“自己感觉活着没啥意思,不想活了”。监区联系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进行心理咨询。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鲁某属留守儿童,10岁前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养大,父母在广州打工,10岁后被父母接到广州在私立学校读初中、高中,后考入大学,大二时因打架被勒令退学,之后便在社会上打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缺乏正面引导。
2、入监改造表现
鲁某调入后,改造一直不积极,近期跟别人流露出“内心痛苦,想结束生命,重新开始”的想法。
3、心理行为表现
对该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试,经SDS抑郁自评量表测试鲁某为中度抑郁。
鲁某在念大学时就经常看佛书,相信因果报应。在监区改造过程中曾用小刀比划自己胸部,想结束生命,给被害人抵命。有时想通过害别人的方法让自己违纪,这样就能够被禁闭处理、进禁闭室让自己冷静冷静。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不想连累别人、不想害别人。
4、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鲁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冲突造成的,具体表现:
(1)鲁某喜欢看佛教书籍,与周边人易产生思想冲突。
(2)鲁某因犯罪而受监禁刑惩罚,不适应监禁环境。尤其是自己还很年轻,大好青春年华,却还有漫长的刑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
(3)鲁某从广东监狱调到辽宁监狱,改造环境变化较大,不适应,并且因其自视清高、自命不凡,也很难融入目前的人际关系中去。
另外还有鲁某的个性、认知方式方面的原因:如鲁某性格比较偏执,内心集聚了很多负能量,经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周围的人和事及周围的世界。
5、教育矫正难点
(1)刑期长,不适应改造生活,对改造失去信心。
(2)认知偏执,内心冲突较大。
(3)人际关系不良。
6、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并结合鲁某的改造现状,我们决定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矫治鲁某的抑郁心理,消除其自杀念头,使其早日投入到正常的改造中去。
(1)将通过谈话收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监区,建议监区对鲁某进行包夹控制,防止其自杀或伤害他犯,这是保证监管安全需要,也是对鲁某负责。
(2)运用音乐治疗方法缓解抑郁心理。针对鲁某抑郁心理,每次心理矫治都安排一段时间,利用心理健康中心音乐放松设备,对其进行音乐放松,缓解其郁闷情绪。
(3)运用宣泄方法释放鲁某心中多余的负面能量。抑郁是转向自身的愤怒。心理矫治过程中发现鲁某内心压抑了很多负面能量无处发泄,因此安排鲁某在心理宣泄室利用跑步机进行运动宣泄,释放心中负面情绪能量。
(4)运用叙事疗法
因为鲁某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领悟能力较强,因此我主要运用叙事疗法对其抑郁心理进行矫治。
通过多次咨询谈话,协助鲁某找到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使用叙事疗法“给问题命名”技术,使其问题外化 。经协商,鲁某将其心理问题命名为“冲突下的木马病毒”,矫治的目标就是查找那些冲突的木马病毒,然后再彻底杀掉。
使用叙事疗法 “由薄到厚”技术,逐渐查找其优势改造资源,并运用其优势资源解决问题。即由“点点星火”最后形成“燎原之势”去“烧掉”他的心理冲突。鲁某说他在读大学时有一段时间心情也非常沉闷,在广东某监狱服刑时也曾一度郁郁寡欢 ,那时他就通过看书、进行体育运动、或者是书写心得体会等方法进行调解。到北方监狱后有时不具备这些客观条件。还有,鲁某认识到自己还很年轻,自己文化水平较高、反映较快,学习新技能能力较强等优点,对此鼓励其继续充分运用其诸多的优势。
通过叙事治疗“特殊意义事件技术”,促进其建立新的自我认同。像鲁某这类刑期较长、有抑郁倾向的服刑人员并不是个案,而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因此,安排鲁某参加健康中心组织的“同舟共济-----抑郁类心理自助团体”。在几次团体活动中,鲁某发现很多服刑人员刑期和他不相上下,年龄也与其相仿,在团体分享中鲁某听到了其他调犯是如何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鲁某发现有的服刑人员的问题比他还严重,因此鲁某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体会,并对其他服刑人员给予一些指导和建议。这些成了他的特殊意义事件,强化了新的自我认同,促进他更加积极解决自己现在的心理问题。
(5)由于心理问题受现实环境影响具有反复性,定期对鲁某进行回访了解其心理状态,督促其继续查找其优势改造资源,强化、积极的自我认同,巩固心理矫治效果。
6、预期矫正目标
(1)短期目标:稳定鲁某的抑郁情绪,提高环境适应性。
(2)长期目标:改变鲁某偏执的认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改造信心。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民警近半年的心理矫治,鲁某目前心理状态稳定,抑郁心理明显缓解,环境适应能力有所提高,自杀念头不复存在,能够积极参加改造。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认为经过系统、专业的心理矫治,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及外在行为一定会朝着趋于正常心理方向发展。服刑人员因为个人经历、身处监禁环境、刑期太长等因素极易产生抑郁心理,如果我们及时帮助化解,那么服刑人员将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否则,他们的抑郁心理会逐渐恶化。所以,作为监狱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的干警,我们应该学习掌握心理矫治技能,这对矫治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维护监管稳定是极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