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史某的矫治案例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HBJYJG1523873323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史某,男,绰号龙龙,1990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小学文化。2007年1月23日因犯故意伤害罪被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2008年11月3日因犯寻衅滋事罪被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撤销原判缓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年,2010年6月4日刑满释放。2012年5月23日因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2年7月16日由石家庄市第一看守所送押至我狱服刑改造。史某入狱后,因消极、悲观情绪和过激行为,抗拒改造,不服管教,2017年3月10日被监狱设为顽危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史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因家境贫寒、年少辍学,多次在外参加打架斗殴,家人父母、亲戚无人看管,造成心理极大影响。
(2)社会经历:史某小学辍学后,便开始混迹于社会。由于年龄小,跟随所谓“社会大哥”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再听从家人及亲戚的规劝,只听从社会闲杂人员教唆,整天吃吃喝喝、打打闹闹,导致犯罪。曾于2007年1月23日因犯故意伤害罪被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曾于2008年11月3日因犯寻衅滋事罪被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撤销原判缓刑,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年,2010年6月4日刑满释放。
2.入监改造表现
史某于2012年9月入监服刑改造后,由于刑期较长、思想压力大,且因是累犯,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和过激行为。主管民警多次对其谈话教育,逐步了解到了史某消极、悲观情绪和产生原因及想法。
(1)对法律观念的淡薄
史某由于只有小学文化,对法律常识的匮乏和对法律置若罔闻,年少气盛,目中无人,特别注重哥们儿情谊,导致该服刑人员多次因寻衅滋事、故意伤害而判刑。入狱后,消极抗拒改造,多次违反监规纪律受到警告、记过和严管集训。
(2)家庭原因
史某的父母均系农村农民,家庭条件拮据。因史某平时不听管教,在犯罪后,父母感觉抬不起头,便很少来狱接见。
(3)自身原因
史某性格偏执、多疑,入监后情绪不稳定、缺乏控制,遇到问题易采取偏激手段处理。面对较长刑期、系累犯、感觉减刑无望,思想压力大、不愿意劳动、抵触管理,难以适应环境。
3.心理行为表现
心理咨询师使用EPQ、SCL-90量表,对史某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如下:
EPQ结果显示,史某精神质高分;SCL-90结果显示,该服刑人员各因子分均在2分以上,提示近期内,史某在各因子上均存在一定程度不适。心理测评结果,与该服刑人员基本相符。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由于史某内心极不稳定,对其他服刑人员有抵触情绪,并且不听他人劝告,自我问责心较强,争抢好胜,对亲人有强烈的内疚感,渴望亲人的关怀和谅解,感觉对不起家人及亲戚,经常夜里哭诉、失眠。但家人亲戚从来不管,没有朋友倾诉的对象,改造压力非常大。 教育过程中要耐心和细致,多进行谈话聊天,深入浅出的教育转化其思想认知。
(2)性格因素:由于史某年龄小,文化偏低,有不良的兴趣爱好,对新鲜事物有好奇感,自由散漫,缺乏自制力,不能正确约束自己行为,且刑期漫长,人生目标虚无,理想信念空洞,改造信心严重不足,觉得自己改造前途十分渺茫,无法看到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亮点。经常出现郁闷、压抑、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对一些事情放不开,时常会因不会发生的事情而感到害怕。
(3)心理因素:史某适应环境能力较差,自我定位模糊,对监狱这个陌生又威严的环境产生极强的畏惧和抵触心理,很难正确面对和接受现实。时常乱发脾气、争斗、讽刺挖苦他人的行为,并跟其他服刑人员说过自杀的话语,而且有自杀倾向。
5.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史某的现实改造表现,监区组成由4名具有本科学历的心理咨询师干警参加的矫治小组,并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让该服刑人员转变思想,轻装改造,早日投入到正常的改造中。
(1)依法严格管理,与以理服人相结合,与史某建立良好的警犯关系。运用人本主义疗法,通过真诚、尊重、温暖、积极关注,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促使来访者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通过改善自我意识,发挥积极向上、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的潜能,改变适应不良行为,矫正心理问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识别、改变非适应性不良思维、错误信念和行为模式,从而减少、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改善心理问题。从而,取得史某的信任,认真观察史某心理行为,使其压抑在心理的不良情绪能及时发泄出来。
(2)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坚持思想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启发疏导和情感交流相结合。利用罪犯小组积极改造的力量,为其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以引导。帮助其培育一些兴趣爱好,使其逐步融入到健康向上的改造生活中去,体验集体的温暖。该犯在生病时,监区掏钱给其购买营养品;没有生活用品时,监区帮助其解决洗漱用品等。
(3)发挥亲情帮教作用,促其正视家庭关系和亲情,恢复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由于家人及亲朋好友不来接见,鉴于其渴望亲情的原谅与关心,监区通过电话向史某家人说明该服刑人员在狱改造情况及困难,得到其家人支持。该服刑人员父母多次来信,并通过“亲属进狱园”帮教接见,面对面与史某沟通、交流、鼓励、规劝,使其对改造充满了信心,走上了认罪服管、积极改造正轨。
(4)在小组内引导其与史某正常沟通,鼓励其积极参与兴趣小组活动,对其合理诉求予以支持。通过了解史某有打篮球的喜好及特长,帮其参加监狱和监区所举办的篮球比赛通过参加比赛,教育史某只要自己多和他人沟通,就会获得除了改造外的意外快乐,改造生活是苦闷的,但要看自己如何支配,只要你能放开心扉,与人交谈,就算服刑也会过的充实。
(5)表扬鼓励和批评劝解相结合,对史某进行监狱相关规定的教育,让其抛开顾虑,使其安心改造,史某担心自己年龄小,不能在劳动中拿到成绩,进而不能得到行政奖励,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向其明确监狱是对罪犯强制劳动,通过劳动进而养成自己自食其力的良好品德。其次,让其明确现在监狱是文明执法机关,消除史某对监狱的抵触心理,让自从心理取接受监狱,去适应监狱里面改造的生活,进而能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服刑改造。安排两名与史某年龄相仿,并且改造表现好,有乐观的服刑人员对其进行包夹,并要求两名服刑人员要经常开导史某,使其有什么烦恼能及时的宣泄出来,同时掌握好是史某思想动态,并及时向警察报告.
(6)做好心理矫治和阶段评估。矫治过程中,对史某不断进行反复、个性化合针对性的谈话、教育,促其从思想深处改变。在教育过程中,耐心谈话、恒心坚持、细心观察,动态跟踪了解其在每一阶段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及时对其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进行疏导、管控。监区矫治小组每周召开思想分析会,梳理分析该犯违规违纪原因、类型、目的、形式、影响和后果,针对性对其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管理教育,将每一阶段、每一过程都认真记录、阶段评估,适时进行管理策略、矫治方案的调整。
6.预期目标
(1)加强遵规守纪意识,减少违规违纪现象,努力增强其自制能力和行为规范意识。积极引导其从亲情、监狱干警的关心关爱中汲取改造正能量,培树其感恩心态,追求阳光人生。
(2)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不良兴趣爱好,积极面对生活,寻找改造生活闪光点,增强史某得改造信心。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跟踪和引导,在史某的主动配合,及其家人的亲情关怀共同作用下,矫治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史某现在通过亲情电话能正常与家人联系,并且通过信件和其亲朋好友取得交往,其家人对史某的谅解和鼓励,也使其增加了改造动力,其能主动向包夹人员进行倾诉,主动找干警反映自己的改造情况,彻底消除了自杀倾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目前,经监狱评估,史某的危险已基本消除,监区也已撤销对该服刑人员的重点管理。史某现在能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保质保量完成劳动定额,并且担任了小组长及监区安全员,主动参加监狱开展的各项监区文体活动,作为监区篮球队队长带领监区同犯取得监狱篮球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与近期获得监狱表扬奖励一次,史某表示对未来的改造充满信心。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日常工作实践中,要大力提升心理矫治在维护狱内安全稳定工作中的作用,具体从提高服刑人员心理认知水平和减轻思想压力着手,多措并举、教育矫治,有效化解和疏导服刑人员不良情绪,促其心灵涤净、情绪稳定和思想转变,进一步激发服刑人员积极改造的信心和能力。在矫治过程中,要增强矫治实效,确保矫治效果。一要抓源头、找症结,以服刑人员心理测评为切入点,建立服刑人员恶性等级评估制度;二要抓教育,重普及,矫治教育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三要诚心帮扶、爱心施教,运用亲情、真情感化教育、使其从心灵深处得以改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服刑人员危险性的消除,将其拉回正确的改造正轨,实现教育改造的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