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马某的心理矫治案例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HBJYJG1523870821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马某,女,1970年3月9日出生,小学文化,农民,已婚,身体健康。2014年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16年9月19日进入我监区服刑改造。马某性格内向,内心自卑,与他人无交流,生活习惯不好,与其他服刑人员难以和谐相处,抵触管教干警的谈话教育。马某文化程度低,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喜欢独处,对劳动改造有很大的畏难情绪。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马某出生于河北一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较多,父母为给其弟弟娶妻省彩礼,将马某“换亲”嫁给其丈夫。马某丈夫家境不好,又无上进心,性格懦弱,其貌不扬,说话吐字不清。马某内心极其不满,婚后与丈夫几乎全无交流。马某丈夫在家务农,而马某却在县城工厂工作,至此对丈夫的无能更添不满。马某认为兄弟姐妹中自己是最不优秀的,没上过学也不漂亮。所以姐姐们嫁的都比较好,而自己就只能为了家庭被牺牲掉。为此马某从小养成了自卑的性格,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同时又希望能从其他方面证实自己的魅力,故马某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一些男性,并与其中一些人长期保持情人关系。
(2)社会经历:马某只上过小学,识字不多,更不要说什么知礼明义。加之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并没有给马某做出良好的示范,致使马某道德感缺失严重。对于自己与多名男子保持情人关系,马某认为只是交朋友,觉得并无不妥,也不认为自己有对不起丈夫的地方。被害人即为马某一情人,但对马某管控过多,马某想与之分手,但被害人多次对马某加以骚扰。马某与通过网络认识的另一情人合谋将被害人诱出,马某同伙将被害人殴打至一处重伤,多处轻伤。对此马某也认为是被害人咎由自取,自己是被逼无奈,没有丝毫对被害人的愧疚之心。
2.入监改造表现
马某于2016年9月19日入监后,沉默寡言,表情冷漠,与干警、其他服刑人员交流不多。能够正常进行劳动改造,但劳动状态消极、劳动效率低、劳动质量差。且在生活中极其邋遢,不讲卫生,导致其他服刑人员对其意见很大,马某也丝毫不在意,有破罐破摔的表现。通过干警不断地关心帮助与谈话教育,马某渐渐打开心扉,自述对自己没有信心,改造中不知所措,时常感到焦虑不安。
3.心理行为表现
监狱对其进行入监心理测试,经90项症状清单(SCL-90)心理测试显示:马某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恐怖、睡眠等主观感觉因子分数较高;经(EPQ)艾森克人格测试显示:马某属于内向型个性,粘液质气质。遇事犹豫不决,心理反应速度慢,易受挫折,怯懦孤僻,面临紧张情况易表现出恐惧和畏缩。
改造中对马某行为进行观察,发现其缺乏改造热情,遇事死板,生气不足;该服刑人员不愿与人交往,且抱有敌意,加之自我要求低,生活自理能力差,导其与其他服刑人员关系紧张;马某睡眠不太好,常伴有紧张焦虑情绪。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马某习惯性地将问题与错误归结于外部原因,不愿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现实表现与其内心对自己的评价差距很大,导致其认知失调,出现一定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2)性格因素:马某性格内向自卑,不与他人交流。加之对自身要求很低,生活习惯不好,不讲究卫生,故与他人相处不来。对改造生活的不适应和不积极导致其频繁犯错,从而对改造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3)家庭因素:马某长期对丈夫不满,对自己的包办婚姻不满,与丈夫无交流,看不起丈夫。原本儿子是其夫妻间的唯一纽带,当儿子离家去外地求学后,该服刑人员便对丈夫再无忍耐,在外寻找情人,从而导致了其与同伙以及被害人之间的不当关系。所以马某对回归家庭没有渴望,无改造的动力。
(4)个人因素:马某小学文化,极其缺乏法律常识。马某认为只是打了被害人一次,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同时认为是被害人对其骚扰在前,自己忍无可忍才出此下策。而且认为自己只是将被害人诱出,并没有动手打人,所以不算直接对被害人造成伤害。
通过心理测试、马某主诉、她犯反应、矫治干警行为观察、倾听了解,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判断:马某存在一般心理问题。
5.矫治方案
鉴于上述分析,结合马某的现实改造表现,矫治干警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采取合理情绪疗法、禅意沙箱技术、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马某尽快融入改造生活,建立身份意识,踏实走好改造之路:
(1)深入沟通,建立信任桥梁。利用随机谈心的教育方法,运用共情等技术,以理解、尊重的态度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引导马某熟悉沙箱游戏,通过禅意沙箱技术鼓励该犯进行自我表达与暴露,从而了解其问题的根源。
(2)普法教育,树立身份意识。在监区开展基础文化教育与法制教育,引导该犯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改变其错误认知。对马某进行认罪悔罪教育,深挖犯罪根源,反思自己的罪行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
(3)制定目标,逐步转变认知。根据该服刑人员实际情况,本着具体、可行、积极解决心理问题的原则,与马某一起确定矫治目标:改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沉默,抵触等不适情绪;改变错误认知,纠正错误评价。通过理性情绪疗法,使马某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是由错误的认知带来的。即该服刑人员认为自己现在的状况已经无可救药,在监狱服刑改造,自己根本无法适应,而这一切都是自己无能的丈夫带来的。通过与马某的面质,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不理性的,且没有根据的。马某认识到这一点后,帮助其用理性的态度进行思维的锻炼,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
(4)亲情无价,唤起内心牵挂。在该服刑人员的沙箱作品中,矫治干警发现该服刑人员在代表家的房子型沙具前放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型沙具,而在背面的远处放着另外一个大人的沙具。马某解释一大一小两个沙具代表自己和儿子,而远处的是丈夫。马某认为自己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和儿子一起,而丈夫则在生活圈之外。在平时谈话中马某也多次表示儿子孝顺懂事,聪明伶俐,与其父完全不同。当亲情会见有儿子前来时,马某的情绪状态也明显不同。通过亲情帮教机会矫治干警与其儿子进行沟通,一起帮助马某。矫治干警在与马某的平时交流中着重引导马某认识到儿子对其的殷殷期盼。其儿子也经常来信告知母亲自己的近况,给母亲寄来自己和女友的照片,鼓励母亲安心改造,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马某一起分析儿子的近况,唤起马某对家的渴望。在得知儿子将要与女友结婚后,引导马某将对儿子的思念转化为改造的动力,争取早日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
(5)积极关注,培育乐观心态。在日常改造中。对其积极关注,结合监区典型改造案例,帮助马某端正态度,矫正不足。发现其闪光点,给予支持和鼓励,强化良性行为,树立改造信心。运用的摄入性谈话,倾听、认可、鼓励等技术,帮助该服刑人员建立较为理性、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经过多次沙盘治疗,马某心态发生变化,最后一次沙箱中笑险、太阳花等沙具的呈现,表示其开放的心态和对未来的信心。
6. 预期矫治目标
(1)增强法律意识和身份意识,认罪悔罪,加强遵规守纪教育,切实将《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坚持思想、文化、技能教育多管齐下的矫治思路,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完善人格培养。
(3)通过心理矫治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自控力,提升自我认同感,建立积极阳光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心理矫治,针对马某自卑自弃、情感淡漠、怯懦畏缩、道德感缺失等特点,矫治干警对症下药,通过改造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注重对其的引导和教育,帮助该服刑人员正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认罪悔罪。制定方案、规划目标,帮助其树立起乐观心态,激发出改造信心。
通过对马某开展心理矫治的案例,干警深刻体会到:
首先,我们不仅要真正做到了解服刑人员的共性问题,同时还要针对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推行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方案,建立矫治过程阶段化目标,小结评估矫治效果,适时调整方案和管理策略。通过个别矫治可以做到了解情况深入,分析把握问题准确,解决问题及时正确。
其次,面对矫治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可能出现的反复,要正确看待,逐步解决。而对矫治对象要在各方面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使服刑人员体会到被关心的温暖,帮助矫治对象放弃淡漠的情感状态和自我封闭的处世理念,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改造生活中去。要在合适的时间、关键事件上对矫治对象进行及时地表扬,肯定改造成绩,利其所长,发扬闪光点,使矫治对象在改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心。
再次,还要鼓励矫治对象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轻松地氛围中放下对周围环境的戒备。这样才能够合理调整情绪,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评和建议,与人善意的交流沟通。
最后,干警意识到,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是一项综合的艺术,我们不仅是严肃的执法者,更是服刑人员贫瘠的心灵花园中特殊的园丁。而对于我们执法者与心理咨询师的不同角色,还需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