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组 帮教教育转化服刑人员刘某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HNXJYJG1523583477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原因分析
(1)成长过程:刘某出生在农民家庭,年幼时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刘某的大姐和弟弟改嫁后与刘某和二姐就此失去联系,幼年时刘某和二姐也失散。此后,刘某在当地吃百家饭长大,九岁时流落社会,十二岁时流浪至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被养父母收养。由于养父母家境贫寒,还有一个女儿要抚养,忽略了对刘某的成长教育,十二岁的刘某也一直未能真正的融入这个新家庭。
(2)社会经历:刘某十五岁便外出打工混迹于社会,由于成长环境影响,内心孤独、自卑,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文化水平低,一直未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经常为了生计而发愁,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曾于2006年因抢劫罪被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2.入监改造表现
刘某于2013年9月30日入监服刑改造后,对劳动改造抗拒,经常性完不成生产任务,多次被批评扣分,因此多次与质检员产生矛盾。2014年2月因预谋行凶报复其他服刑人员被禁闭反省十五天。在禁闭期间包管警察多次对其谈话教育,逐步了解到刘某抗拒改造的原因及想法。
(1)法律意识淡薄
刘某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正规教育,对于法律常识可以说没有任何概念,导致了其入监后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坐牢,身份意识没有转变过来。
(2)家庭原因
刘某自幼吃百家饭长大,小学只读了三年,十二岁时流浪至养父母家,也未能融入进新家庭,最终与养父母也失去联系,极度缺乏亲人关爱,因此自暴自弃,对改造缺乏信心。
(3)自身原因
刘某性格偏执、孤僻,对周边的人和事不信任,加之缺乏家庭关心、关爱,基本无人问津,对监狱的政策和管教警察不信任,认为减刑无望,天天混时度日,得过且过。
3.心理行为表现
监狱在刘某入监时,对其进行了SCL-90等心理量表测试,经过测试发现刘某性格较内向,对身边的事情没有较好的认知性,有轻度抑郁表现。缺乏团队精神,总认为别人针对他,容易情绪激动,睡眠质量较差,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改造。
4.帮教难点
刘某与亲人失散已经二十七年,自小没有亲人的关爱是心中最大的枷锁,然而想要敲开他的心门,唯有帮助他找到亲人。无奈幼年时的记忆太模糊,唯一能提供的线索只有“贵州省”三个字,如何才能帮助刘某寻找到失散已久的亲人成为了萦绕在包管警察脑海中的难题。
5.帮教方案
鉴于以上情况分析,包管警察决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1)亲情感化:要使刘某的思想根源上进行转变,就必须让刘某感受到情亲的温暖,使他感到还没有被这个世界所遗弃,还有亲人在为他期盼。
(2)社会关爱:通过中央电视台《等着我》寻亲栏目组帮助刘某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使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及政策的帮扶。
(3)政策教育:宣传监狱关于服刑人员管理人性化政策,让刘某理解政策、看到希望,从而增强改造内在动力。
6.预期帮教目的
(1)使刘某感受到久违的亲情,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自己与周边服刑人员一样拥有着亲人和朋友。从内心深处抹去自卑感和孤独感,圆心中近三十年的一个寻亲梦。打开心锁,让亲情牵引他走出人生低谷。
(2)使刘某相信社会、相信监狱、相信政策,重建生活信仰,重拾改造信心,重立人生目标。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监狱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几经辗转联系到了由倪萍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大型寻亲栏目《等着我》,希望通过该栏目帮助寻找刘某的亲生母亲,2014年5月,节目组历时数月多方奔走,终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刘某的亲人,面对失而复得的亲情,服刑人员刘某哽咽难言,这个不善言辞的小伙子竟在镜头前长跪不起,以他自有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对人民、对监狱警察的感谢。刘某经过亲情帮教后,改造表现明显好转,自觉遵守监规纪律,努力完成劳动任务,与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也得到极大改善。2016年9月通过自己积极改造,已获得十一个月的减刑奖励,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正如倪萍对刘某所说的那样:虽然你年轻的生命经历了太多的不幸,然而幸运的是你周围有许多人在无私地帮助你,期待着你,希望你好好改造,力争早日回到亲人身边,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便是对所有帮助你的人最好的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