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利用心理辅导转化行凶危险服刑人员史某某的典型案例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ZJJYJG1523503336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史某某,男,26岁,贵州人,未婚,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附带民事赔偿141,360元。史某某在日常改造生活中,个性嚣张,性情多变、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在改造过程中与他人关系紧张,常发生矛盾,遵规守纪意识淡薄,属于一言不合就会选择动手的类型,有一定的行凶危险。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史某某性格暴躁,与他人经常发生争执,但经过分监区领导及民警的说服教育后,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自我控制,对分监区领导及民警能够表现出尊重态度。史某某在劳动生产中态度积极,但在生活中像是换了一副面孔,这说明史某某性格中的分裂性。鉴于史某某余刑还有两年多,可以为其制定一个中长期改造方案:

(一)近期计划(时间段为6个月内)

1.对史某某进行心理分析,找到其性格缺陷背后的原因,并为其制定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案。

2.督促史某某严格遵守各项监规纪律,认真参加“三课”学习,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学习生产技能,完成劳动任务。

3.牢固树立身份意识,尊重警官、服从管教,讲究文明礼貌,团结他人。

4.个案小组成员及包干民警多找史某某个别谈话教育,加强沟通,注意倾听史某某心声,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改变易冲动的个性,树立改造信心,增强受挫能力,消除或降低焦虑水平,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宣泄,肯定其积极方面,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

(二)中期计划(时间段为半年至一年)

1.给史某某讲解刑法对于故意伤害罪的认定和量刑幅度如何确定,以及监狱的减刑政策,对史某某进行引导。

2.为史某某布置改造任务,让其协助民警承担分监区部分公共管理的工作,赋予其一定的职责。

3.在经济上给予史某某适当困难补助,同时鼓励史某某努力劳动,争取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来改善生活。

(三)较长期计划(时间段为一年后至刑满释放)

1.帮助史某某树立改造目标,激发动力,争取超额完成劳动任务,多获奖励分,早日回归社会。

2.通过思想教育,使史某某认识到要告别旧我,认清并改掉自身陋习和错误思想,用辛勤劳动汗水洗刷心灵的污垢,走向新生。

3.督促史某某提高自身素养,培养健康心理,多学习法律知识和新技能,化解对法院和社会的仇恨,把刑期当学期,等重返社会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根据对史某某的分析,结合史某某改造计划制定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1.第一阶段 (时间为6个月内)

确立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理念,消除对立情绪,达到沟通互动的目的。史某某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思维和价值取向,从心理测试可以看出史某某存在着对法律、社会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消除,任何教育都难以渗透进去。

方法一:通过“生命圈”了解史某某成长经历,找到其性格缺陷的根源。

结合史某某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心理疏导方案。采用“生命圈”的方法,找到其成长过程中对其性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在“生命圈”分享中,史某某讲到了在其童年时,因家里兄弟姐妹较多,父母没有时间来关注他,但每次只要他搞出点事情,父母就会来关注他。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他经常故意搞些事情出来,比如在家里搞破坏,去外面和别的孩子打架等。在其青少年时期,由于来自父亲的家暴,使其在叛逆期形成了扭曲的性格,当与他人有意见不合时,认为只能通过暴力解决问题。而在其进入社会后,更是认为只有比别人狠,别人才会怕你,才会在社会上混出名声来。也正因为这一系列成长过程中的经验,促使其形成了暴虐的性格。

方法二:我们运用倾听法提示他谈家庭,谈社会经历,并表示出必要的同情和关心。

愿意倾诉是沟通的开始,我们在这一阶段没有对其错误观点做过多的批评,而是以倾听他的想法为主,经过几次交谈,逐渐了解到史某某是如何一时冲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以及对家人的牵挂和愧疚,谈到入监后监狱的严格管理让其很不适应,联想到较长的刑期和困窘的经济条件,心情十分压抑,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易激动,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吃不得亏;然后,我们和史某某开始相互交流,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政策进行教育,用真情进行感化,史某某感谢警官的关心,认识到警官的工作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在帮助他、拯救他。经过多次接触,史某某理解了警官的良苦用心,建立了对民警信任,树立了积极改造才有出路的思想。

方法三:通过日常关怀,达到感化史某某的目的。

通过对其生活上的关心,比如当分监区申领到新的被服用品时,给史某某进行更换和发放,用类似细微的举动来感化史某某。史某某增强了对管教民警的信任,表示要安心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2.第二阶段 (时间为6个月以上)

方法一:运用教育学原理消除其自卑心理,达到增强改造信心的目的。

自卑是人内心的一种自我贬抑意识。特别是生活在困难家庭的他,经常受到挫折、打击,对人生态度消极,缺乏自信心和内动力。教育学中的赏识教育主要是运用人的尊重需求,采用必要的形式对其进行肯定,帮助树立自信心,激发积极向上的潜意识。自卑往往和自暴自弃相联系,而自暴自弃是因为希望彻底破灭,自暴自弃的结果就是自我放任,自我堕落。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

对史某某,我们肯定他的存在价值,发现他值得肯定的方面,激发他转变消极的人生态度,有了进步就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一段时间后,史某某话语、笑容明显增多,自卑心理得到缓解,自信心有所增加;然后,我们为他规划改造蓝图,肯定他还是能够改正恶习,重新做人,只是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他路不怕远,只要不停下脚步,总有到达新生彼岸的一天。史某某对人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史某某建立起了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再接再厉,对史某某开展经常性的人生观教育,肯定其优点,指出其问题,教育他要正视困难,克服困难,使他明白人的一生,就是与困难争斗的过程,没有困难,就没有人生,只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努力的人是不会失败的。

方法二、进行法律知识专项教育和心理辅导,消除其仇视社会心态。

个案小组成员给史某某讲解刑法对于故意伤害罪的认定和量刑幅度如何确定,以及监狱的减刑政策,对史某某进行引导,使其看到希望。同时安排史某某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其培养健康心理。

【教育改造成效】

史某某总体上能配合民警进行个别矫治工作,通过一年多的个性化矫治,史某某的改造态度大有转变,对社会的仇视、敌对心态得到纠正,在控制情绪方面有一定的进步,坚定了改造信心,每月均能超额完成劳动任务,2017年获评为监狱级改造积极分子。

对个案管理工作小结:史某某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对政府和社会持仇视和敌对心态,对思想改造抵触,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有轻生倾向。这一类型的人在监狱中十分常见,选择史某某作为矫治对象有特殊意义,对史某某的成功矫治,为改造这一类型的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对史某某的矫治,我们采用了多名民警负责一名服刑人员的“小组模式”,并借助了监狱相关业务科室和社会的力量。合理制定矫治方案,完善矫治措施,确保对史某某进行长期不间断的教育引导。也正因为个案小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史某某社会的仇视心态得到转变,变成了感激、感恩的心态。对史某某取得的成绩,要肯定进步,不吝啬表扬。对自卑心理严重的人,警官的表扬是最好的治疗矫治方法,通过表扬,不但能使心情愉快,更有助于其保持优良习惯,树立信心。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