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赖”不再赖 ——天津市西青二监区攻坚转化服刑人员王某案例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JYJG1523501886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在当前监管形势下,各监狱普遍存在的一类人,这类人大多是多次犯,没有暴力、危险、伤人、自伤自残等危险因素,在犯群中并不显眼,但熟知监狱政策,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经常借病说事,偷懒耍滑、抗拒劳动,谈话教育没有效果,要么对付,要么表面应承,过后依旧不改,让人很是头疼。
天津市西青监狱作为一所功能性监狱,主要关押传染病犯、老年犯和劳动能力低下的罪犯,大多没有改造动力,没有改造希望。本案例中的服刑人员王某便是这样一类人。
王某,男,1982年10月1日出生,36岁,汉族,高中文化,天津津南区小站镇人,2007年9月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6万元,此次同样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4年2个月,罚金5万,责令退赔11.12万元。
2016年11月,王某调入分监区不久,多次出现劳作睡岗行为,被值班警官叫醒后以身体不适为由,狡辩抵赖。
提讯王某,讯问多次睡岗问题,王某起初沉默不语,衣着十分邋遢,肢体语言表现出抗拒、逃避、自我保护等信号,进一步训斥后,王某以身体不好为由为自己开脱。此后,关注王某,发现其在习艺车间经常偷懒耍滑、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躲角落里睡觉,抗拒劳动,而且极其邋遢,衣物从不换洗。分监区警察多次谈话教育,王某表面应承、不知悔改,拿病说事。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 犯因分析
在一次家属接见过程中,王某曾对母亲讲到:“现在形势不好,减刑政策又改了,我也减不了刑,我还干个屁啊,我就拿个笤樕瞎晃晃,我要不愿意了我就‘不好受’,嘛也不干,找个角我就一躺,谁也别惹我!”
综合王某的基础资料、信件、接见录音进行分析,再结合王某抗学抗劳表现,原因汇总如下:
(1)王某为二次犯,有罚金且无力缴纳,减刑幅度小,改造动力不足。
(2)婚姻破裂,妻子自王某入狱,便带儿子离家出走,杳无音信,2017年3月强制起诉离婚,儿子归女方抚养。
(3)家庭困难、欠有外债、父母身体有病、家庭月收入合计2000多元,故更加逃避现实,不愿面对。
(4)自幼娇生惯养,好逸恶劳,不愿通过劳动获取,依赖性强,极度自私。
(5)懒惰、邋遢,个人卫生差,衣服实在脏的不行了就扔掉,捡别人不要的穿,脏了再扔。为了不洗被褥每天穿衣服睡觉,以至于被褥自入监就没换洗过,身边人不愿同他来往。
(6)贪慕虚荣,经常同身边人吹牛,却时常被拆穿,身边人便不愿同他说话,王某愈发孤独、自卑,索性破罐破摔。
(7)家庭父母影响不好,父母总是抱怨,指责多,鼓励少,接见也总提一些负面的事情。
2.确定改造难点,制定主攻方向
改造难点:
(1)戒心重,自我保护意识强,遇事悲观,逃避现实。
(2)善于伪装、示弱,狡猾,自私。
(3)好逸恶劳,依赖性强。
(4)家庭氛围差,亲情教育难度大。
主攻方向:“懒”和“不要脸”。
3.确定性质,成立转化小组
经监区研究,将此人确立为“抗学抗劳”顽固分子,上报监狱。监区依照此人情况,成立转化攻坚小组。自此,攻坚小组吹响了对王某教育转化的冲锋号。
基于王某的全面分析,经改造小组研究,制定了改造目标:
第一阶段:建立警官与王某的信任感,打通交流的桥梁。
第二阶段:引导、约束王某参加劳动,建立“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认可”的观念。
第三阶段:逐渐帮助王某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改变孤立、破罐破摔的心态。
第四阶段:促进达到各项改造要求,融入正常改造生活。
4.教育转化方案的实施
(1)建立信任,打通交流桥梁
王某身体虽弱,但并未患严重疾病,利用王某诈病这一表现,化被动为主动,每日在王某装病偷懒前,主动问及身体情况,不舒服就去医院看,医院的仪器总不能作假,让他没法装病。适度表达对王某的关心,加大日常关注力度,为预防王某诈病,在天气变化时主动提醒增减衣物,打乱王某日常拿病说事、抗拒劳动的节奏。利用节粮换鸡蛋的机会,经常多给他一个鸡蛋,让其感到警官时刻关心他,拉近距离,扭转抗拒局面,消除戒心。
监区心理辅导员为王某进行心理测试,依照测试进行心理咨询,自2017年2月至5月期间,累计咨询6次。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王某负性情绪,打开心扉。使用“产婆术”驳斥不合理观念,利用ABC理论,建立新的情绪认知逻辑,收到较好的效果,王某从初期咨询时的“寡言少语”转变为“主动吐露心扉”,对警官也不再抵触。
(2)发挥犯群作用,改变孤独状态
利用王某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调整组别、铺位,为王某建立新的互帮互监小组,成员有:一名一贯作用发挥好的心理互助员、一名表现较好的津南老乡、一名改造积极靠拢警官的示范员,组成4人小组。随即布置任务,先在生活上加强对王某的照顾,比如在自己饭菜够吃的情况下,适当照顾王某,从而拉近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恢复人际交往,以便进一步帮助改善个人卫生状况,改变精神面貌,定期洗澡、剃须、剪发、换洗衣物,改变内务定置脏、差的现状。安排小组心理互助员配合监区心理辅导员开展心理矫治。
(3)重塑行为,获得认可
分析王某现状背后的原因,懒惰、好逸恶劳是主要因素。为了扭转王某懒惰的局面,加大对王某所负责的勤杂区域的检查力度,发现一点点脏乱马上安排他收拾,使他具有一种潜意识,只要一点点偷懒警官就会找他,从而不敢松懈。初期王某还是很应付,主管警察就利用其他服刑人员看不到的时候,带着他一起干,过后在队前讲话中夸奖王某的劳动成果,这样既拉近了和王某的距离,又使他感到队前表扬很有面子。
采用行为阳性强化法,对王某所负责的勤杂项目逐一提高标准,加强鼓励,培养自信心。有问题私下批评,干得好当众表扬。渐渐的,王某劳动的积极性逐渐提高,能够主动劳动,并且自己提高标准。在劳动中重新获得了身边服刑人员的认可。
(4)联系家属帮教,发挥积极作用
王某每次接见都很排斥,不愿意家里来接见,以至于自己就说“每次接见完,都得难受几天”。父母表达方式不恰当,每次来接见都带来一些负面消息,而且指责明显多于鼓励,父母对于现实困难也总是抱怨,导致王某也产生厌世的心态,逃避现实,不敢面对。
主动联系王某父母,讲解王某改造的进步表现,以及点滴变化,引导家属要配合王某改造,接见时少说责怪的话,少提不好的事,树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观念,给王某改造的信心。同时建议王某每次接见时说一些乐观积极地话,从3句话“我挺好”“你们好吗”“我不要钱”开始,慢慢变成“接见5句话”、“接见10句话”。引导王某正视现状,现实就像自己的劳动改造一样,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日常鼓励王某多给家人写信,特别是母亲节,要给母亲写一封自己改造进步和节日祝福的信。
【教育改造成效】
对王某的转化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通过建立信任、拉近距离、心理咨询、犯群互助、重塑行为、亲情帮教等等一系列措施,王某从起初少言寡语、邋遢、装病、抗拒劳动的形象渐渐转变为开朗,乐观的积极形象。
【教育转化的验收】
鉴于王某在5-9月期间能够很好的完成勤杂劳作,而且完成质量较高,例如夏季来临,王某能够主动要求增加垃圾倾倒次数,而且申请,每天自己增加用水清洗垃圾桶这一个环节,以防夏季有异味。日常也再没出现过“犯病”的情况发生。
为了考验王某是否真的转化完好,干警把王某调到了新的劳动岗位,由原来的勤杂不定产,变为每天定产、限时劳动,劳动量相比以前增大很多,节奏也快很多。
通过观察,王某到了新的岗位很快融入群体,认真和他犯学习操作手法和技巧,很快能够独立完成劳动生产任务,没有出现消极、逃避、抗拒等现象,经转化小组考核,确定达到转化目标——“不懒了”“要脸了”。
【案例思考】
1.所有问题背后都有原因,找准关键点,才是化繁为简的最佳途径。
2.转化顽固分子需要有持久的耐心和警惕性,以及随时波动反复的准备。
3.看待服刑人员要理解的看,客观地看,不能全盘否定,要循序渐进、慢慢转化。
4.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服刑人员要有不同的手段,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搞“一招鲜,吃遍天”,方法要灵活、多样,既要适合自己,也要适合对方。
5.有时候以退为进更能达到改造效果,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解决问题,不要轻易激化矛盾,要成为化解矛盾的高手。
6.永远相信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多管齐下,才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