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创伤后应激障碍罪服刑人员杨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8-08-3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FJJYJG1523414519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杨某,福建泉州人,1994年出生,2013年因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杨某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生长发育情况正常,家中父亲因为小儿麻痹症肢体不协调。2017年1月,杨某因为操作不当,右手被卷入切面机中,由于破坏较大,杨某右手手掌截肢。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杨某是家中的长子,家里还有个弟弟在念书。杨某由于不爱念书,叛逆、冲动等因素,初中就没有上学,自己在外面混日子。和父母关系尚可,入监后父母有来接见接济。

(2)社会经历:曾因为抢劫服刑2年。出狱后杨某不但没有痛改前非,反而变本加厉,每过多久,又因为抢劫罪被捕入狱服刑。

2.入监改造表现

2017年1月,杨某因为操作不当,右手被卷入切面机中,由于破坏较大,杨某右手手掌截肢。自出事后,杨某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不愿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来往,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口,担心别人的指指点点,经常自己一个人躲在号房不愿见人。杨某近一个月来,重复出现有关自己出事时的图像、噩梦、急性焦虑、害怕人际交往、害怕经过出事的场地,十分脆弱,经常止不住的落泪。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和现实改造情况分析,杨某存在以下症结:

(1)个性原因

杨某性格中存在冷漠、孤僻、自尊心较强,不易对他人产生信任等因素,也导致其在受伤后不易接受他人帮助,愈发孤僻和封闭。

(2)社会原因

在狱中缺少家人陪伴,回避他人的帮助,缺少社会支持,认为医生不该将自己截肢,对医生缺乏信任。

(3)直接诱因。

杨某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右手掌截肢,属于直接经历严重创伤事件。

3.心理行为表现

运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对杨某进行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杨某有重度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症状。结合杨某自述、心理民警心理咨询师观察、民警与其他罪犯反应情况,可以据此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严重的现实刺激:杨某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右手掌截肢,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杨某头脑中反复出现自己受伤时的画面,懊悔自己当时不该将手伸入切面机中,并感到十分痛苦。有时个体感觉创伤事件反复出现,并引起身体的疼痛,出现闪回的现象。

(2)回避人际关系:个体不愿面对曾经相处过的服刑人员,尽量回避曾经改造的分管区,有时见到自己原来的管教民警也会感到强烈的痛苦。不断责备医生救治不利,导致自己截肢。持续性的害怕、焦虑、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与他人脱离和疏远。

(3)极度消极的念头:杨某自述出事以来,自己感觉十分绝望,多次有轻生的想法。若不是念在自己父母年事已高,还在为自己辛苦打拼的份上,自己绝对撑不下去,夜晚难以入睡,常作噩梦,夜里惊醒等。

5.矫治方案

杨某由于近段时间遇到严重创伤,内心阴暗消极,民警心理咨询师遂采用积极心理疗法,在治疗中民警心理咨询师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开放,去倾听杨某故事中最为艰难的部分,去看到他在痛苦中成长的可能性,帮助他关注到自己身上的积极资源,寻找到一条通向复原、甚至是创伤后成长的道路,积极应对改造生活。

(1)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教育。民警心理咨询师运用共情,积极关注,澄清等方法,与杨某建立咨询关系。由于杨某之前有参加民警心理咨询师主讲的心理互助员培训课程,这部分经验可以帮助加深杨某与民警心理咨询师之间互相信任的咨访关系。民警心理咨询师认为其接受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脆弱、焦虑和担忧等情绪。民警心理咨询师播放一段尼克·胡哲的纪录片,然后和杨某探讨为什么天生缺少手脚的胡哲能够想普通人一样积极乐观的生活。而后民警心理咨询师会向杨某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症状和表现,让杨某明白在他身上出现的懊悔、痛苦、闪回、逃避人际、绝望等情绪都属于正常现象,并不是他身上独有的,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他身上。所以他不用对自己的现状过分自责,缓解其焦虑情绪。

(2)调动心理资源,聚焦于沉浸状态。大部分民警心理咨询师会将焦点放在疾病问题和心理困扰上,与此相反的是,积极心理学要求民警心理咨询师关注个体生活历史和日常体验中积极的一面,这种个人最佳体验状态称为沉浸。这种积极和有益的意识状态特点是能够知觉来自环境巨大的挑战,并伴随着高超的个人技能。当来访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处境有一种建设性的知觉,加上环境方面的促进因素,就能帮助有残疾的人成功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并且去追求有意义的目标。民警心理咨询师通过杨某察觉这段时间的沉浸体验,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对现实环境的投入和应付挑战上来。应付挑战后成功的体验以及对环境的控制感将给杨某带来积极的影响。

(3)重构人际关系。鉴于杨某对人际关系有持续回避的行为,民警心理咨询师决定用循序渐进的暴露疗法让杨某改变这种回避行为。民警心理咨询师将邀请杨某和之前分管区关系较好的服刑人员见面,并带杨某频繁出现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前两次的暴露疗法,让杨某逐渐意识很多心理负担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只有写下这些心理负担,,恢复人际上的交往,自己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4)在创伤中成长,构建积极的改造生活。原谅可以代替生活中的愤怒和怨恨,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在原谅过程中,杨某直面并释放愤怒,探索是否愿意考虑原谅,结合过错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背景来看待过错,对过错方的立场产生共情,在痛苦的事件中找到意义。鉴于杨某对为自己调换中队的警官和为自己救治的医生多次表达不满,认为他们是导致自己残疾的主要原因。民警心理咨询师让杨某对这位警官和这位医生分别写一封原谅信,由民警心理咨询师代笔,描述一件过错事件以及自己的相关情绪,发誓原谅过错方,但不要把信寄出。最后民警心理咨询师让杨某再写一封信,写给过去这段时间的自己,宽恕那个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现在自己残疾的自己。杨某能通过谅解和宽恕卸下心中的愤怒和仇恨,让自身能坦然面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事件。

懂得感恩的人,会意识到生活中发生的好事,并在这个意识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进而迸发出感恩之情。临床研究发现,感恩于幸福感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写感谢信这样的干预可以增强幸福感。民警心理咨询师让其回忆这辈子最值得感恩的事情,并让杨某每天最少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事。写感恩日记帮助杨某形成了感恩心态,在每日的生活中体验更多美好的感觉,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记录感恩事件体验到人际支持和积极体验,帮助杨某轻装上阵迎接今后的改造生活。

6. 预期矫治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目前存在的低落、害怕、焦虑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远期目标:调动积极的内在资源,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改造生活。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三个月的心理治疗,杨某自述心情好了很多,虽然有时也会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为别人异样的目光感到焦虑,但比起以前自己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特别是记录感恩事件让自己感受到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感觉改造生活也没那么枯燥了。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民警心理咨询师要善于发现杨某身上的心理资源和正能量。在本案例中杨某通过积极心理疗法,克服创伤给其带来的一系列应激症状,心理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察觉沉浸体验,重建人际关系及宽恕和感恩等方面,民警心理咨询师和杨某以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完成了咨询目标和任务。在咨询过程中民警心理咨询师也从杨某身上有很多心得和收获,可以发现和引导杨某身上的心理资源,但真正能调动心理资源的只有杨某自己。在本案例中,杨某好强、独立的个性也是其治愈的关键因素。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