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戒毒工作

巧借非遗“答嘴鼓”提升禁毒宣传效果的案例

  • 案例时间:2023-03-08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FJJDXJ1664158459
  • 案例类型:禁毒宣传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嘴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闽南方言表演的说唱艺术,长于运用诙谐风趣的方言俚俗语刻画生活百态,广泛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台湾地区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深受大众喜爱。

福建省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厦门所)利用地缘优势,在禁毒宣传形式上大胆创新,巧妙融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方式和非遗载体进行禁毒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该所民警携手非遗传承人的两位老师创作并演绎了禁毒宣传答嘴鼓项目《莫拿今天“毒”明天》,亮相在厦门市湖里区非遗宣传主会场,收获了满堂喝彩。

【案例基本情况】

(一)答嘴鼓的表演形式

一是语言方面,韵脚比普通话丰富,答嘴鼓利用闽南方言的特点来凑韵。二是答嘴鼓吸取了相声的“包袱”。答嘴鼓是闽南语的相声,同样也有相声里的“包袱”。三是答嘴鼓还有装笑料,装笑料是戏剧传统的方式。四是表演形式上,相声有单口的,也有对口的,甚至是群口的,而答嘴鼓一般以两人为主。

(二)答嘴鼓的表演特点

一是故事性强,把取材于生活中的小事讲得细腻、完整、丰满、有内涵,引人入胜,百听不厌。二是语言幽默、风趣、滑稽,且均系方言特点语汇,使用坊间的俗语、俚语、歇后语、比喻句,不论长句、短句,句尾都押韵,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将故事情节演绎得跌宕起伏。

【方案制定】

六月既是“非遗月”又是“禁毒月”。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助力厦门市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提高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树立禁毒理念及防毒拒毒意识,厦门所搭乘“非遗”东风,联手湖里区文旅局、湖里区文化馆、厦门惠和石文化园,巧借“非遗”项目,开展富有特色的“禁毒宣传”活动,周密制定方案,以“三个突破”(即由0到1的突破;由1到2的突破;由2到3的突破)为抓手,将传统文化能量注入到新时代禁毒宣传中,以文化人,让禁毒理念在文化传承中能够深深扎根厦门普通民众心中,懂得“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践行“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理念。

【实施过程】

第一,由0到1:突破思维禁锢。厦门所本着“禁毒宣传年年搞,年年都要不一样”的要求,在2022年“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前,便组织职能部门开始筹划。民警走访了所在辖区的文化馆,了解到他们将于6月11日举办一场“非遗”宣传活动,而且相关文案初稿已经完成。民警即与文化馆负责人进行协商,如果在非遗中增加禁毒宣传内容,今年的非遗宣传活动必定大放异彩。馆方负责人认为这个“创新”非常好,但时间紧张,文案需重新修改,节目要抓紧排练,最后双方商定:由厦门所三日内拿出新文案,七日内拿出新节目。

传统的非遗项目与新时代的禁毒宣传相结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了这零的突破,民警们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连夜加班加点改文案,通宵达旦编节目,终于在期限之内,按时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禁毒宣传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走出去,才能有新思路,只有突破思维的禁锢,才能提升禁毒宣传的效果。

第二,由1到2:突破行业藩篱。新的非遗宣传活动文案虽然修改完成,但毕竟非遗项目都是传统文化,有其固定的特点和表演形式,一般都自成体系,如答嘴鼓于2006年就经过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有表演服装要求和特有道具,人数也以两人为主相对固定。当民警与该项目的传承人联系时,便碰到了“软钉子”。“虽说隔行如隔山,但只要心意诚,就没有逾越不过的鸿沟”,民警主动上门沟通,与传承人聊毒品的危害,谈厦门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做禁毒宣传,就是做功德”……经过民警的不懈努力,两位答嘴鼓的传承人终于被感动,同意进行合作。

至此,厦门所与答嘴鼓都告别了传统的“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一起开启了这条“强强联合”的双赢之路。非遗项目答嘴鼓与新时代禁毒宣传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只要突破行业的藩篱,就一定能找到共同点,焕发出各自新的生命力。此次非遗活动主题鲜明,生动展现了厦门市湖里区非遗保护工作的优秀成果,也让禁毒宣传有机融入非遗文化元素,以诙谐生动的答嘴鼓形式,将禁毒宣传与“非遗”文化完美结合,寓教于乐,让群众在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了解毒品危害,增强拒毒防毒意识,把禁毒理念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

第三,由2到3:突破传统束缚。 “老兵遇到新问题。”两位答嘴鼓的传承人以往表演,都是固定两个人在台上表演,如果稿子的“芯”是禁毒内容,而表演者却是两位着传统“唐装”的传承人,还是多少缺点“味道”,可是如果加上一位身着警服的民警(即两人变三人),虽然很“亮眼”,但以前又从来没有这么表演过。民警经过与两位传承人的耐心交流,最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可以进行尝试,到底好不好,由台下的观众说了算。实践证明,这个“第三者插足”非常好,表演形式由两人增加到三人,突破传统束缚,让人非常“惊艳”,不但这个节目大获成功,而且还成为这个非遗活动的“压轴戏”。

2022年6月11日上午,禁毒宣传视频《莫拿今天“毒”明天》还在湖里区非遗宣传主会场举行了首发式和现场展演。韵味十足的闽南方言话禁毒,是一项非常接地气的非遗传承新表达,成了本场活动的新亮点,受到了现场领导来宾和全场观众的交口称赞,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一场“非遗助力禁毒宣传,共创禁毒示范城”活动完美落幕。

【案例效果】

厦门所以禁毒宣传和非遗文化的结合方式作为新的起点,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创新融合禁毒戒毒宣传方式,努力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为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探索新的思路。由民警参与拍摄的答嘴鼓禁毒宣传视频节目,在重要的路口、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等醒目位置滚动播出,这种创新务实的戒毒宣传形式深受群众喜爱。

【案例思考】

一是禁毒宣传要“有心”。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禁毒宣传也不例外,要创新形式,就要大胆走出去,做好社会调查,平时多想想、多问问,什么能为我所用,什么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什么有益于单位的稳定发展,真正当禁毒宣传的“有心人”。从内心来说,不能拒绝“新创意”,不能“把鲜花当永远”,而应该“把创新当永恒”,只要认真观察,做一个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禁毒宣传定能有新突破。

二是禁毒宣传要“有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一旦被挖掘出来,必将势不可挡。本案例中,正是民警积极“有为”,不断挖掘潜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配角”变成“主角”,把“次场”变成“主场”,由“后台”走向“前台”,实现由0到1的突破、由1到2的突破、由2到3的突破,才能较好完成此次“非遗助力禁毒宣传,共创禁毒示范城”活动任务。

三是禁毒宣传要“有效”。厦门所民警通过宣传手册、毒品模型、禁毒展板等,借用“非遗”这个平台,向群众展示毒品原植物的种类、危害、特征,介绍新型毒品分类、包装形式、辨别方法等,帮助广大群众了解毒品危害知识,树立拒毒防毒意识。2022年9月23日,由厦门所民警原创答嘴鼓节目---《红罂禁毒》走向了“2023年厦门职工春晚节目”海选现场,荣获了优秀奖项。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