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模式推动厦门市村(居)禁毒宣传教育的案例
- 案例时间:2022-09-30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FJJDXJ1653265640
- 案例类型:禁毒宣传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毒品对人类存在巨大危害,但部分社会大众对毒品危害缺乏清晰认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部分群众尚未形成毒品防范意识,容易在好奇心或者他人蛊惑下接触毒品。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厦门所)依靠“红罂”禁毒戒毒宣传基地(入选厦门市首批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以厦门市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为契机,推进“无毒镇(街)、村(居)”守护行动建设,通过开展“禁毒宣传进百村”活动,全面提升全市村(居)民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
【案例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当前禁毒形势错综复杂,虽说近年来查处的吸毒人员数量呈断下降趋势,但是其背后隐藏的安全隐患依旧不容小觑,当前新型毒品更新换代迅速,各类新型毒品层出不穷(例如邮票、咳嗽水等),禁毒宣传教育力度仍有待加强。为发挥禁毒宣传进百村活动最大效果,把握好村(居)民毒品知识薄弱区、误区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活动前进行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始终坚持以针对性、客观性、全面性为原则,依托全市十个社区康复指导站展开,为提高收集信息的准确性,民警还陆续走访全市各镇(街)、村(居),向负责禁毒宣传工作人员进行了解,并适当提高农村地区走访比重。经前期调查,所收集情况如下:毒品知识与防范17%清楚、31%较为清楚、52%不清楚;经分析,岛内村(居)毒品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岛外,但大部分受访人员普遍存在毒品知识结构老化,基本停留在将毒品等同于鸦片这个阶段,对毒品类别、更迭、成瘾机制和危害等专业性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尚未形成毒品防范意识,因此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方案制定】
为推动“禁毒宣传进百村”活动能够高效率、常态化、可持续进行,厦门所经研究后决定采用“一二三”模式进行展开,即成立一个组织(红罂禁毒宣讲团)、培养两支队伍(禁毒宣讲师和各村(居)禁毒宣讲员)、兼顾三个方面(通俗性、趣味性、现实性)。
【方案实施】
(一)成立一个组织(红罂禁毒宣讲团)
为确保禁毒宣传进百村活动能够有序开展,需要一个强有力宣讲团体进行全面保障,红罂禁毒宣讲团应运而生,自成立之初就对自身有了明确定位——为禁毒而生,为“无毒而行”,同时它也是一支专业禁毒宣传队伍,挑选精兵强将,丰富宣传载体。在此次成员组成上进行慎重考虑,主要包含:基层一线工作的戒毒民警(以自己工作经历提供戒毒事例,丰富宣讲内容,提高可信度)、心理咨询师(针对宣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与毒品相关心理问题提供咨询)、禁毒社区义工(引入社会力量,丰富宣讲团人员结构、提供不一样的禁毒宣传工作思路)、禁毒知识顾问(对涉及到专业性毒品知识进行答疑解惑,增强宣讲内容权威性)、保持良好操守解戒人员(将自己戒毒经历进行分享,拉近社会大众与毒品的距离,让人民群众知晓毒品危害,引发情感共鸣,增加宣讲效果)和后勤保障人员(主要对宣讲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相关宣传用品进行统筹安排,并发挥好联络员作用)。不仅如此,为巩固和扩散宣讲效果,建立后续回访制度,了解宣讲效果及询问是否需要继续提供后续服务,在这样组成安排下有利于禁毒宣传进百村、走千户、入万家,守护“无毒社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我市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贡献力量。
(二)培养两支队伍(禁毒宣讲师和各村(居)禁毒宣讲员)
高水平禁毒宣讲师是做好禁毒宣讲工作的核心力量。有鉴于此,红罂禁毒宣讲团致力于培养好两支宣讲队伍(禁毒宣讲师和各村(居)禁毒宣讲员),禁毒宣讲师主要承当红罂禁毒宣讲团日常宣讲任务,在人员选择上主要以所内民警职工为主;各村(居)禁毒宣讲员主要负责社区日常的禁毒宣传工作,具有常态化性质,因此在人员选取上从各村(居)的工作人员中产生。采用“三位一体”培养方式:一是集中授课,邀请专业禁毒讲师、基层戒毒民警对参培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内容为介绍毒品种类,分析成瘾机制和具体事例,列举生活中行为上瘾的表现,在培训过程中讲究科学化,注重循序渐进,给予参培人员消化吸收时间;二是倡导自学,对两只宣讲队伍提供学习资料,主要有视频、书籍、师资等,给予自主选择权,让宣讲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各自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三是经验分享,定期组织座谈会,让各宣讲员结合自身在宣讲过程用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探讨、亮点进行分享,充分发挥出集体力量,通过灵感碰撞不断提升宣讲队伍的水平和能力。
(三)兼顾三个方面(通俗性、趣味性、现实性)
面对人民群众进行禁毒宣传,必须考虑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应采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在宣讲过程中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通俗性,人民群众对毒品既陌生又熟悉,他们思想中有毒品的概念,但又没办法进行清楚说明,在宣传过程中宣讲师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抽烟算吸毒吗?”,人民群众的回答十分一致——不是,但是却解释不了原因。民警讲解道:抽烟既危害身体健康又能上瘾,但不是毒品的正确原因是它不受国家法律管制,经过这么一个简单事例,人民群众当即对毒品概念有了清楚认识;二是趣味性,为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毒品知识的兴趣,营造禁毒氛围,特别增加有奖问答环节,设置与毒品相关的小问题让人民群众进行抢答,答对题目的人员可获得精美小礼品一份,抢答现场十分热闹,一位70余岁的老奶奶也来参与抢答;不仅如此还增加毒品展示长廊,摆设仿真毒品模型、展示牌,让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毒品,在漫步中收获毒品知识,此外,红罂禁毒宣讲团还根据厦门特色编拍闽南顺口溜《阿婆来禁毒》,内容通俗易懂还接地气,大大提高禁毒宣传的普及面;三是现实性,首先在活动现场特别邀请解戒人员进行现身说法,分析心路历程,其次具体讲解某女士为减肥服用毒品成瘾这一实际事例,大大拨动爱美女士敏感神经,最后向大家分析厦门农村毒品流动的实际情况,特别点出岛外农村小学附近的小卖铺,此类小卖铺经常销售一些“三无产品”,有一些容易引起孩子上瘾的零食就可能含有毒品成分,提醒家长要小心警惕。
【宣传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进村(居)宣传,取得成效显著,部分社区已经成立禁毒宣传工作点、甚至是办公室,摆放相关毒品宣传资料;各社区还会定期举办禁毒宣传活动,在人民群众之中刮起一股“禁毒风”,随后民警随机采访几个居民,询问他们毒品知识和对禁毒宣传教育的看法,居民当即正确回答民警毒品知识问题,并表示:以前总以为毒品离自己很遥远,只要不主动去接触就可以了,没想到毒品的传播方式居然还具有隐匿性,所以掌握毒品防范知识真的很重要,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要从小向孩子输入防毒意识。未来,厦门所将持续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立足自身职能,追求方式创新,引入互联网技术,拓宽宣传思路,不断丰富宣传内容。
【案例思考】
一、禁毒宣传工作要打造专业团队。案例中为做好禁毒宣传工作成立并运行好红罂禁毒宣讲团,这一团队有两个优势,一是切实提升禁毒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人员组成上充分考虑宣传工作的实际特点,结合个人职业、所学专业、社会见闻,将戒毒民警、心理咨询师、禁毒社区义工、禁毒知识顾问、解戒人员纳入宣讲团队,做到优化人员配置、网络各界人才,有利于取长补短、灵感迸发;二是能够持续输出优质禁毒知识,通过集中授课、倡导自学、经验分享等方式,不断提高禁毒宣讲师的个人授课能力。
二、禁毒宣传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抓住村(居)居民在意的点才能引起关注,将禁毒知识输送到他们的内心,本案例禁毒宣讲师在进行禁毒宣传活动时能够牢牢把握住通俗性、趣味性、现实性,将它们作为讲授过程中的切入点,丰富宣讲内容,调动活跃气氛,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事物(抽烟、减肥药、小卖铺的“三无”食品)和编拍闽南顺口溜,将它们同毒品建立起联系,让村(居)居民能够认识到毒品与他们的距离并不遥远,也许就在自己身边,此举能够有效提升村(居)群众的毒品防范意识。
三、禁毒宣传工作要找准受众群体。农村吸毒人数居高不下,已成为高危人群,在各种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因吸毒所导致“家破人亡”的惨案,我们在感叹毒品害人不浅之余也该清醒的认识到村(居)群体这一禁毒薄弱环节,因此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刻不容缓,案例中厦门所能够抓住厦门市“创城”这一良好契机,打造专业团队,将禁毒知识输送到农村地区,同时在各村(居)培养禁毒宣讲员,持续提供帮助,落实所在区域常态化禁毒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