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戒毒工作

新精神活性物质专题禁毒宣传教育进校园案例

  • 案例时间:2022-09-08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HNJDXJ1650274485
  • 案例类型:禁毒宣传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近年来,全球新型毒品种类繁多、层出不穷。新型毒品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具备伪装性、隐蔽性和迷惑性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强,判断是非能力还有待提升,加之对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违法性缺乏认识,使青少年成为易受毒品侵袭的人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教育,普及毒品预防知识,增强公民的禁毒意识,提高公民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国家鼓励公民、组织开展公益性的禁毒宣传活动。”第十三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司法行政戒毒机关在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为此,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坚持关口前移,组织本所“蒲公英”禁毒宣讲团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开展多场关于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危害的宣讲、宣传进校园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广泛的禁毒宣传教育,普及青少年群体对新精神活性物质危害的认识,着力提高青少年群体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

【案例基本情况】

一、宣传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精神,在全省各大中小学校多点位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让全省青少年广泛了解新精神活性物质毒品的危害,助力实现“校园无毒品,学生不吸毒”的目标。

二、具体作法

(一)精准开展禁毒宣讲

1.因人施策,“量身定做”教学方案。经过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详细调研,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蒲公英”禁毒宣讲团根据新精神活性物质在大中小学周边不同的流行状况进行统计,抓住青少年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课程,创新禁毒宣传教育内容,制作了多套针对不同类型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教学计划与课件方案,精准化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禁毒宣传教育,如在小学生周围容易出现的是伪装类毒品例如“跳跳糖”、“奶茶粉”、“果冻”等等,教案便以“识毒”为重点,教会小学生辨别零食中的“陷阱”;中学生周围容易出现的是合成大麻素类毒品例如“大麻电子烟”、“K3”、“小树枝”等等,教案则侧重“防毒”方法的讲解,助力他们养成不抽烟不喝酒的良好生活习惯;大学生周围更容易出现的是γ-羟基丁酸及卡西酮类毒品例如“丧尸浴盐”、“咔哇潮饮”、“神仙水”等等,教案则重点突出“拒毒”主题,提醒大学生提防娱乐场所安全隐患。

2.因材施教,教学形式多样化。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于枯燥的知识接受意愿低,如果专注于讲解复杂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专业名词或概念,小学生无法吸收理解,所以在课堂中,民警教师多以图片举例,注重课堂互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好奇心重,容易存在试探心理,宣讲则运用播放新精神活性物质致死致残案例等视频资料,具象化提高学生对毒品危害的清晰认知,尤其是用我国目前仍未列管的危险化学品例如“笑气”导致的危害案例,警醒学生们加强自我保护和自身防范;大学生绝大部分已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教学过程中除讲清新精神活性物质更强的滥用性、成瘾性、危害性以外,穿插了大量法治教育内容,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心存敬畏,约束自身行为。

3.因地制宜,课堂服务灵活化。综合宣讲实践,宣讲课堂一般分为三类:一类为小班制课堂,一般以小学生群体为主,人数在45人左右,为小规模宣讲。此类宣讲最大的特点是在宣讲团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同时顾及多场次多学校的需求,在开学季宣讲任务较重,民警教师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尤为适用,可由1名民警教师负责讲课和及时回应同学现场提问,由学校老师负责协助管理秩序;一类为大型讲座式课堂一般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学生在200人到1000人左右。除了讲课教师以外,宣讲团均安排两至三名民警协助开展课堂互动及课后答疑,尽量达到宣讲效果最大化;还有一类为户外露天式课堂,在大中小学均有可能遇到,尤其是在村镇等不发达地区开展较多,由于场地限制没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案展示,所以教学道具的准备及有丰富经验的民警教师尤为重要。宣讲团由此安排教学经验更为丰富的民警教师成立小组(3至5人),携带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讲演道具前往教学,课程主要以案例分析为禁毒教育侧重点,增加新精神活性物质辨别环节等等增加整场活动的趣味性。

(二)开展禁毒“体验”式活动

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流行全球的第三代毒品,具有与第一代、第二代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精神系统的损害十分突出。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验到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危害,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蒲公英”禁毒宣讲团在原有的禁毒VR设备上更新升级,以新精神活性物质特点为指导,开展多类型的禁毒“体验”式活动,购置了最新版新精神活性物质仿真毒品模型、禁毒闯关游戏卡、吸毒致幻体验眼镜(LSD致幻模拟器)、吸毒刺痛感模拟器及禁毒VR设备(“毒驾”体验设备)在校园及公共场所开展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禁毒新设备能够使青少年在刺激的禁毒闯关游戏互动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新型毒品的可憎面目,清楚吸食毒品后带来的身体危害,充分认识新精神活性物质外在特征伪装性极强的特点,由此心中警钟长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不因好奇心的驱使触碰毒品而误入犯罪分子的圈套,进一步强化平安校园建设。截止2022年一季度,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蒲公英”禁毒宣讲团已经举办了“精准宣讲”+禁毒“体验”式活动37场。

(三)加强“所校联合”挂牌共建

根据国家禁毒委、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团中央四部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要求,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各级禁毒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所校联合”挂牌共建活动,在全省各大中小学设立“蒲公英”禁毒宣讲团宣讲点120个,建立起戒毒所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关系。学校依托“蒲公英”禁毒宣讲团宣讲点开展体系化的毒品预防教育和师资培训,利用“开学第一课”使学生及时接收到最新的禁毒知识尤其是层出不穷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表现载体;另一方面,随着“所校联合”的进一步深化,戒毒所民警兼任了26所学校禁毒法治副校长,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校园禁毒服务,细化禁毒教育工作,吸引更多师生加入禁毒宣传的队伍,形成了良好的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局面。

三、宣传效果

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蒲公英”禁毒宣讲团开展了多场新精神活性物质专题禁毒宣传活动,收效显著。讲师专业化的课程、体验式教学给青少年听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听觉体验,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达到了“堂堂有新意,节节均精彩”的宣讲效果。课堂宣讲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举手发言。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新奇的拒毒防毒知识,特别是那些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吸毒案例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如果没有今天的宣讲可能很久都不会知道‘笑气’‘邮票’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许多学校的校长、德育主任也表示:“禁毒宣传教育很有意义,新精神活性物质是学校的老师们所不了解的一个毒品方向,有了这样的宣讲活动后,老师们也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更多禁毒教育方法。”

【案例思考】

对于开展新精神活性物质专题禁毒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新精神活性物质快速迭代,禁毒教育要与时俱进。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第三代毒品”和“准毒品”,一直使用传统预防宣传教育的内容进行宣讲,收效会大打折扣。禁毒宣讲者必须保持对禁毒形势的持续关注,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才能不断地为受教育者提供新的知识和禁毒方法,取得更好的宣讲实效。

2.加大宣讲团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禁毒宣讲是一项综合性业务,宣讲团民警不仅要熟悉禁毒戒毒业务,也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演讲能力等,需要接受系列专业培训和课堂实践。目前,我省禁毒宣讲方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成熟的宣讲人才团队培养尚需时日。

3.建立健全社会性禁毒宣传教育合作机制。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合力,不断提升工作成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层次预警机制,才能更好地消除新精神活性物质生存的“土壤”,因此,司法行政戒毒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与学校、社区等组织的联系,不断探求毒品预防教育的规律特点,在青少年与毒品之间树起一道“隔离带”“防火墙”,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