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余某等46人与某电力有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调解案
- 案例时间:2022-02-07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FJRTHZ1627975584
- 案例类型:
【案情简介】
屏南县某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力公司”)因债务纠纷,银行账户被冻结,电力公司无法给余某等46名员工发放2021年1-5月的工资。余某等46名员工多次向电力公司催讨拖欠的工资,2021年5月某日,电力公司向46名员工出具欠条,承诺在2021年6月某日前付清,但承诺的付款期限过后,电力公司仍未支付。2021年6月某日,余某等46名员工将电力公司起诉,请求法院判决电力公司向余某等46名员工支付2021年1-5月工资共计120.26万元,法院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后,将案件委派给屏南县某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调解过程】
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到委派后,安排调解员立即走访余某等46名员工,进一步了解案件情况。根据余某等人的所述,他们入职电力公司多年,从2021年1月起,公司5个月没有发放工资,电力公司给余某等46名员工出具欠条,明确拖欠余某等46名员工工资计120.26万元,并就工资支付期限作出承诺。但电力公司并未在欠条承诺支付的期限支付工资,余某等46名员工只好通过诉讼途径讨要被拖欠的工资,希望电力公司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款。
随后,调解员电话联系电力公司特别授权代理人阮某,鉴于阮某因工作原因在外地无法参加现场调解,调解员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决定通过微信、“多元调解”APP等方式线上开展调解工作。调解员向阮某讲解了有关工资支付和拖欠工资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阮某表示愿意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通过调解的方式协商解决纠纷。
在调解过程中,双方首先确认本案无争议事实:电力公司拖欠余某等46名员工2021年1-5月的工资共计120.26万元。余某等46名员工要求电力公司马上支付全部工资,电力公司代理人阮某认为,余某等46名员工了解公司目前经济上的艰难处境,依然要求公司立即支付100多万元,是强人所难,余某等46名员工缺乏调解诚意,于是单方面切断线上视频,第一次调解失败。至此,本案主要争议焦点是拖欠工资的支付时间期限。
调解员再次主动线上联系电力公司代理人阮某,阮某表示,由于公司银行账户被冻结,无法取现或转账支付拖欠的工资,余某等46名员工无视公司的困境,要求马上支付拖欠工资,公司实在无法做到,需要给予公司合理时间筹集资金。调解员随即将电力公司的最新意愿转告余某等46名员工,建议他们给予公司合理时间筹集资金用以支付工资。余某等46名拒绝让步,要求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终结调解,转入诉讼渠道解决本案纠纷。调解员站在维护余某等46名员工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向他们分析诉讼和调解两个途径选择的利弊。从时间上分析,如果转入诉讼程序,本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还有可能发生二审,耗时很长;从经济成本上分析,调解是不收费的,如果转入诉讼程序,聘请律师需要花费律师费等,法律援助也要适当花费交通费、复印费等;从文书效力上分析,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经法院司法确认,可以作为申请强制执行的依据;从自动履行上分析,判决之后还有可能进入执行程序,通过调解解决纠纷,通常都会自动履行,基本上不存在申请强制执行的问题;从情感上分析,转入诉讼的,劳动者与用人的关系将越发对立,不利于大家在诉讼之后继续在电力公司工作,调解可以心平气和解决纠纷,不伤感情。余某等46名员工听了调解员的分析后,表示同意继续调解。
第二天,调解员再次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线上调解,调解过程中,余某46名员工表示愿意给公司一段时间筹集资金,6月某日,经过协商,双方当事人就支付时间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签订了调解协议。
【调解结果】
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如下协议:电力公司于2021年6月某日前一次性支付给余某等46人2021年1-5月工资款共计120.26万元。
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经审查,裁定余某等46人与电力公司于2021年6月某日经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合法有效。
经回访,余某等46人目前已经收到电力公司支付的拖欠工资120.26万元。
【案例点评】
本案牵涉的人员多、金额大,如不能妥善解决,可能发生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本案采用人民调解方式解决,减少了群众的诉讼成本、避免讼累,节约司法成本。本案的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将法条与案件事实充分结合,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语言坦诚中肯,设身处地的为双方当事人利益打算,引导双方当事人做到心平气和表达诉求,随着调解时间的推进,矛盾逐步缓和,终于成功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