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人民调解工作

北京市石景山区王某与张某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案

  • 案例时间:2020-12-07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BJRTHZ1604887568
  • 案例类型:
【案情简介】

北京市石景山区某社区居民王某与其前儿媳张某因一套承租房的使用权问题发生纠纷。张某与王某的儿子赵某于2000年自由恋爱并登记结婚,夫妻感情较好,2003年育有1子,婚后1家3口和公婆居住在一起。2005年,共同居住的房屋拆迁,政府提供公租房进行安置,1家3口住在其中的1套2居室公租房内,面积大约60平方米,承租人为赵某。近几年,夫妻2人因生活琐事矛盾较多、争吵不断,2017年双方经法院判决离婚。离婚后,张某带着儿子仍然居住在公租房内,其前夫和公婆要求她们母子换到1套1居室居住,张某不同意,被前夫多次诉到法院,均被法院以“承租房无法判决,张某与其子有居住权”为由驳回。而后,张某仍然居住在公租房内,前夫和公婆屡次要求她们换到1居室未能如愿,双方多次因此发生纠纷,严重时升级至互殴报警,双方来到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过程】

接到此案后,调解员按照调解程序,开展了全面细致的调解工作。调解员了解情况时,王某称,公租房是自家拆迁所得,儿子与张某离婚后,因再婚无房在外租房居住,自己老伴去年已经过世,自己1人居住无人照顾,无论从夫妻情分,还是房屋所有,张某都该让出房子,让儿子和自己搬回来居住。同时王某也表态,愿意将自己现在居住的同小区的一居室给张某,双方各自生活,互不打扰。

张某辩称,家庭破裂是其前夫赵某错误在先,赵某执意诉讼法院要求离婚,自己到现在仍然不能释怀,现在自己和赵某的儿子已长大成人,需要单独住房,2居室很合适,1居室不方便居住,自己和儿子都不同意搬到一居室去住。自己母子2人继续住在现在的2居室,在法律上并没有问题。前夫因此多次因此事与自己发生争执,每次都出言不逊,并且还动了手,自己认为前夫赵某并未采取解决问题的态度,所以,自己母子2人不同意让出2居室。                 

调解员向双方明理释法,指出,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自2012年7月15日起施行,其中使用与退出、法律责任部分明确规定定,公共租赁住房是指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特定人群出租的保障性住房。承租人有转租、改变用途、从事违法活动等情况时,应当退回公共租赁房屋。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承租的公租房,离婚时,原则上双方均享有承租权。综上所述,目前双方一致的观点是:王某承认,拆迁时其儿媳和孙子是有居住份额的;而张某也承认,目前所居住的2居室也有其前夫的居住面积,双方在此房屋上都有居住权,这是共识。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调解员建议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合理分配住房、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着想。

调解员首先做张某的思想工作,从亲子关系角度入手,向张某表示,因为房屋居住权的问题,儿子和其父亲多次互殴,既伤感情又伤身体,孩子年轻气盛,长此以往下去,很容易因矛盾激化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在他刚刚人生起步就折戟,失去美好的未来和安稳的生活。

接着,调解员又对王某进行劝导,从亲情角度入手,说明祖孙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因为房子问题,祖孙之间争抢动手,对大人孩子都是一种损伤。王某表示,孙子年幼时与自己和老伴的关系也很好,没想到现在关系越来越僵,自己心里也特别难受。

调解员看到双方都有所缓和,顺势提出了调解方案:居住面积较多的一方,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对方一定经济补偿,双方接受了这个调解方案,确定赔偿金额,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

【调解结果】

经过多次调解,双方达成以下调解协议:

1.张某换到1居室居住;

2.王某一次性支付张某及孙子20万元的补偿。

双方即刻履行协议,张某支持儿子定期看望奶奶,双方对调解结果满意。

【案例点评】

在涉及亲情的案件调解中,调解员不但要释法讲理,更要从情的角度出发,在处理婚姻家庭纠纷中,美好的回忆、过去的生活,是最好的突破口,找准共识和双方感情的交汇点,才能够让调解工作更顺利进行。本案能够顺利调解结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处理婚姻家庭纠纷,多讲情。本案中王某和张某处在不同的角色,都有自己不同的考虑,但她们共同的身份都是母亲,调解过程中,引导她们换位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处理婚姻家庭纠纷,留空间。社会倡导友善、和谐,家庭是个小单位,美好的生活是双方当事人共同的追求和目标,要积极引导双方往前看、往远看,摆正心态,妥善处理。

三是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急不得。双方因矛盾最终引发互殴,说明积怨较深,如果双方能够正常沟通,建议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解决,如果不能正常沟通,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人施策。本案中多回合的谈话,透彻了解双方心态,有助于最终问题的解决。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