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对寻衅滋事罪社区矫正对象依法实施教育帮扶案例
- 案例时间:2021-03-11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BJSJJXBF1611908122
- 案例类型: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案例
【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社区矫正对象张某,男,1978年6月出生于北京市平谷区,居住地和户籍地均为北京市平谷区。张某因犯寻衅滋事罪于2019年12月24日被平谷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缓刑考验期自2020年1月4日起至2021年1月3日止。2020年1月7日、8日,张某分别到北京市平谷区司法局和执行地司法所报到,由执行地司法所负责对其社区矫正期间日常管理。
【对社区矫正对象依法实施教育帮扶情况】
一、巩固在刑意识,认罪服法放在首位
执行地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后,为了帮助其更好的参与社区矫正,根据张某的现实情况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入矫宣告。宣读了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矫正对象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享有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二是加强张某认罪伏法教育,使其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更深的认识,端正思想态度,积极参与社区矫正。
二、加强教育矫正,法律意识入脑入心
在疫情防控前提下始终不放松对张某开展法制教育,通过了解其学习需求,在微信学习群里向其推送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微信学习群开展交流讨论,帮助张某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通过电话报告和每月当面报告,积极与张某沟通学习心得和感悟,使张某逐步懂得只有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做到理性地生活、自觉的守法。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要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有可能侵害他人时,首先想到自己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以及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通过法制教育,张某深受触动,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心灵同时得到净化,重振了精神,重塑了信心,能够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相关规定,自我控制力和现实表现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三、把握思想动向,矫正方法见实效
入矫初期,在充分了解张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采取聊家常的方法,逐渐消除张某对司法所的芥蒂心理,帮助张某解决一些心理困惑。如:谈论这次判刑对其自己及家人的影响。工作人员总是站在张某的角度为其分析问题,渐渐拉近了与他的心里距离;同时针对张某所犯罪行,教给张某一些生活中处理冲动情绪的技巧和方法。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司法所工作人员很快赢得了张某的信任,渐渐能够与其较好的开展思想交流,同时也接触到张某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向,为矫正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年龄、阅历等不能改变的因素,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强化心理教育加以弥补和改善,以增强张某对社会的归属感。通过帮治结合、教育为主的原则,对张某有针对性的制定矫正方案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对张某的生活和心理进行全面矫正,帮助张某改正不良行为,重回社会。另一方面,在整个社区矫正过程中,强调自救的理念,帮助张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准社会定位,完成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其再犯罪。
四、抓牢日常工作,家庭温暖促回归
执行地司法所依托村(居)干部和网格管理员,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对张某开展经常性走访,交心谈心,教育引导张某对家人要尊重、理解、体贴、关心。同时注重做好张某妻子及其家庭成员的工作,日常生活中要对张某多些宽容、关怀、鼓励和陪伴,建立起包容和谐的家庭关系,借助亲情的力量消除其不良情绪,加强矫正效果。
五、勇当排头兵,用真情回报社会
新冠疫情把人困在了家里,却困不住满溢的温情。在司法所工作人员身体力行的感召下,张某深刻感受到要珍惜社区矫正给予自己改过自新的这个机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管理好自己的同时,想方设法为抗疫助力。疫情期间,张某坚决服从司法所日常监督管理,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相关监管教育的规定;同时积极学习疫情防控知识,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尽可能选择在家不外出,还经常给家人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在司法所积极鼓励张某为疫情献策献力的感召下,张某更加心系辛苦值守在一线的抗疫志愿者们,他自费1500元,采购了24箱牛奶和48盘鸡蛋送到了村委会。
张某的捐赠行为,获得了周围群众和社会的认可。能够亲身参与奉献社会,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更激发了张某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他融入社会的信心。
【案例注解】
本案例有关执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
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都有其自身特点,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中,需要针对每个人的个体特征,结合现实表现,充分考虑社区矫正对象的自身具体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矫正方案。在以司法所为主导对社区矫正对象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矫正小组的作用,以行之有效的活动和形式,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正确认识自身所犯罪行,给予社区矫正对象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恢复健康心理,以积极的态度接受社区矫正,以正确的心态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