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对社区社矫对象冯某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 案例时间:2023-01-09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GDSJJDGL1632882000
- 案例类型: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案例
【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冯某,男,1998年8月出生,户籍地、居住地均为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因犯危险驾驶罪被云浮市云安区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五个月,缓刑考验期为2020年11月20日起至2021年4月19日。2020年11月25日,冯某到云安区司法局报到,由执行地司法所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冯某未婚,育有一小孩,家里父母健在,有一姐姐。因冯某酒后无证驾驶二轮摩托车碰撞某路段的花基后继续前行驾驶,后与一小型汽车发生碰撞,造成其眼部受到了损伤、花基绿化带损坏及两车损坏的道路交通事故。自该交通事故发生后,冯某认罪悔罪,积极赔偿受害人车辆损坏及赔偿花基损坏,并取得了受害人的谅解,得到从轻处罚。
【对社区矫正对象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情况】
(一)制定针对性矫正方案
冯某向执行地司法所报到后,在矫正初期还能按照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向司法所及时汇报,服从遵守社区矫正相关纪律。但一个月后,当工作人员与冯某个别谈话,问起他最近的情况时,其低头,不吭声。由此,司法所工作人员迅速与其姐姐沟通了解到,是因为其右侧眼珠受到碰撞,经过长时间的治疗还没得到缓解,产生了后遗症,右侧眼珠不能转动,加之没找到工作,经济负担加重,由此产生了自卑、害怕社交的心理疾病。对此,司法所工作人员在监管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矫正方案。
(二)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和个别谈话教育情况
针对冯某的情况,司法所工作人员按照社区矫正管理规定要求其每月定期参加公益活动,每月上交思想汇报,定期对其进行走访,增加个别谈话次数,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重要的法律法规等措施。深入了解冯某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现实生活状况、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以及生活态度,并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与此同时,司法所工作人员也采用了个别谈话教育的工作方法与其积极平等对话。冯某从最初的只是小小声的说几句到慢慢地抬头看向工作人员聊天。通过聊家常的方式,创造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冯某消除芥蒂,使他能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循序渐进,慢慢消除他的自卑心理,从而引导他积极面对生活。在谈话过程中让其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消除其抵触情绪,安心接受社区矫正。
(三)组织参加公益活动情况
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对冯某施行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多次组织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在社区环境改善、进行普法宣传等等的服务活动中发挥作用。在每次公益活动后,工作人员也适时对其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促进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摒弃悲观厌世的情绪。增强其对社会的信心,平复其无用感及挫败感,鼓励其正视和肯定自己,促进其思想和行为的转变。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冯某重新认识到自己虽然犯了错误,但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人,仍然可以在社会中发光发热。
(四)实施心理辅导情况
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了解冯某心理状况后,本着尊重、接纳、关心的理念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通过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提供倾听其心声,司法所工作人员全面地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释放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矛盾,让他消散对社会的仇视、自卑心理。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心理辅导的同时,引用一些在面临严重打击后振作精神重新做人的矫正对象个案开导他,分析其家庭的现实状况,劝说其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作为顶梁柱为其家庭其他成员撑起一片天空。
【案例注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裁判内容和社区矫正对象的性别、年龄、心理特点、健康状况、犯罪原因、犯罪类型、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实现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矫正方案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表现等情况相应调整。
社区矫正要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每个矫正对象的情况各异,要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及工作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原则,尽可能为矫正对象排忧解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灵活的形式,调动矫正对象的积极性,提高矫正对象适应社会,自谋出路的能力,使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同时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应尊重社区矫正对象人格,平等对待。由于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大多较敏感,有自卑、自闭心理、偏激等,平等对待易于使社区矫正人员放松心理戒备,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他们能积极悔过,态度端正,离不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宽容、理解、引导和重视。
从实际工作掌握的情况来看,社区矫正对象往往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通过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咨询,让他认识到犯罪的根源,认识到犯罪是应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也让矫正对象了解到他们虽然犯了罪但社会并没有因此抛弃他,前途也不是一片黑暗,周围的人都会关心、帮助他。通过心理矫治矫正其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矫正对象重新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彻底告别过去的不良生活,重塑其健全的人格,有效地预防矫正对象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