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对社区矫正对象朱某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

  • 案例时间:2019-01-07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HNXSJKB1561947320
  • 案例类型: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案例

对社区矫正对象朱某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

分享
案例内容
【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

社区矫正对象朱某,男,1991年1月出生,户籍地和居住地均为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16年6月,因犯故意伤害罪被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缓刑考验期自2016年6月13日起至2019年6月12日止。2016年6月13日,朱某到衡阳县司法局报到,由指定司法所负责对其社区矫正期间日常管理。

朱某全家共六口人,两个孩子由在农村老家的父母照料。案发前,其和妻子共同在深圳市宝安区打工,两人每月的收入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情况】

(一)开展职业培训情况

入矫后,司法所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朱某家境困难,作为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在社区矫正期间如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保障和维持老人及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是困扰朱某最大的难题。为了解决朱某的困境,司法所积极与人社部门沟通协调,结合朱某的兴趣爱好和从业意向,帮助朱某报名参加了由衡阳县人社局举办的厨艺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朱某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厨师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开展就业指导帮助情况

为了让朱某在培训的基础上积累实践经验,司法所干警、村委会干部等社区矫正小组成员多次找到本乡经验丰富的乡村厨子,说服他带朱某为学徒。努力肯干的朱某通过半年的学徒学习,达到完全能够胜任厨师工作的水平。此后,司法所指导朱某在招聘网站和乡人社站提供的招聘信息中筛选岗位、填写简历,帮助朱某顺利在县城一家较大规模的酒店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获得了较高的工资收入,并且有较多的休假时间,切实为朱某解决了家庭实际困难,降低了朱某因缺少经济来源而走向犯罪的风险。

(三)协调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情况

朱某家虽然贫困,但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条件。  

(四)开展临时救助等情况

司法所针对朱某的实际情况,在第一时间书面报告乡党委政府为朱某协调申请临时救助。经过争取,2016年端午节、2016年7月1日及2016年8月10日,乡党委政府三次安排民政部门给朱某父母送去了3袋大米、2桶食用油及600元慰问金,帮助正在社区矫正的朱某解决了部分生活困难问题。

(五)矫正小组成员协助开展帮扶情况

矫正小组成员不仅在日常的走访谈话、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其不良思想,努力提高其法律意识,还想法设法为朱某安排厨师实践的机会,协调其跟随本村经验丰富的厨师参与了数十起红白喜事的后厨工作,使其积累了宝贵的厨师工作经验,并且及时化解其与母亲之间的家庭矛盾,使其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安心接受社区矫正。

(六)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情况

朱某因年纪尚轻,生活阅历及经验缺乏,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承受能力有限,曾经因为不堪重负,在司法所工作人员面前哭红了眼眶。为此,司法所专门联系专业社工对朱某进行心理干预。社工每周到朱某家进行走访,与朱某进行朋友似的交谈,一对一的疏导,使朱某逐渐袒露心扉,释放内心的压力,增强了抗压能力,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帮扶取得的效果】

性格内向的朱某在入矫之初,面对社区矫正对象身份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双重压力,对现实生活充满了悲观情绪,不知人生的道路该走向何处。司法所在对其依法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后,帮助其掌握了劳动技能,为其解决了家庭实际困难,使其提高了法治意识,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在三年的矫正期间,朱某服从监管,积极改造,并于2019年6月顺利通过缓刑考验期,如期解矫。现在,朱某在县城一家大型公司承包食堂,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家庭条件得到巨大改善。为了感谢社会对他的帮助,他热心参与公益活动,多次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送温暖,还尽最大力量为本村修建公路捐款筹资,不但完全融入社会,还成为了社会的积极贡献者。

【小结(或反思)】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矫正的不单是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还包含着如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何促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承担应有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并通过实现自我价值来回馈和感恩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学习法律知识、减少犯罪风险的同时,还需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给予他们帮助与关怀,使他们顺利的完成矫正,回归和奉献社会。本案例中的朱某因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缺少经济来源的家庭即将陷入困境,朱某因此也一蹶不振、无心改造,司法行政部门对其开展的社会适应性帮扶解决了他最迫切的问题,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使其真心配合社区矫正监管,实现自我改造,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终达到了社区矫正的真正目的。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