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对社区服刑人员侯某某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

  • 案例时间:2019-09-05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HNSJKB1557393392
  • 案例类型: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案例

对社区服刑人员侯某某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

分享
案例内容
【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

社区服刑人员侯某某,男,2001年1月出生,户籍地、居住地均为海南省琼海市。2018年2月,因犯非法制造、买卖、邮寄弹药罪被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缓刑考验期自2018年2月22日起至2022年2月21日止。2018年2月28日,侯某某到琼海市司法局报到,由辖区司法所负责日常矫正管理。

【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情况】

(一)开展职业培训情况

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侯某某后,鉴于其是未成年人,在谈话过程中均由监护人陪同进行,通过谈话了解到侯某某既想就业帮助父亲减轻家庭负担,又想继续求学,但害怕自己社区服刑的身份被老师和同学知晓,一时间陷入了迷茫。了解到侯某某的想法后,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鼓励侯某某重返学校学习知识和劳动技能,为以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至于为家庭减负问题可以通过兼职的方式解决。

(二)开展就业指导帮助情况

在对侯某某评估调查时,司法所就了解到侯某某母亲因病长期卧床,姐姐在海口谋生,父亲是农场职工,但近几年橡胶价格不好,也没什么工资,农场考虑到侯某某家庭情况,安排其父亲兼做保洁工作以维系家庭生活。考虑到侯某某文化程度低且是未成年人,思想认识不够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而且在从业领域和薪资待遇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特殊情况,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积极收集相关的兼职就业信息,对每一个岗位进行分析,最终帮助侯某某在某餐饮店找到一份兼职工作。这不仅让侯某某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更好地让其适应社会生活。

(三)矫正小组成员协助开展帮扶情况

针对侯某某是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成立了有针对性的社区矫正小组,合理制定了以教育、感化、挽救和保护未成人个人隐私为主的矫正方案,并以此开展工作。通过宽严相济的手段,使侯某某既感受到社区矫正的严肃性,也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者对他的关怀和帮助。一是矫正小组通过日常的走访、真心的询问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引导帮助社区服刑人员侯某某积极改造,积极配合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监管教育工作,同时也督促侯某某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使他明白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给他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二是利用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经常与其沟通交流,实时掌握其思想动态,鼓励其乐观面对生活的困难,吸取教训,真心悔改,重树信心,积极进取,努力走出人生的低谷,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情况

2019年春节过后,侯某某的母亲因病情恶化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治疗需要花费十几万元。侯某某家庭条件困难,已没有能力负担。司法所工作人员了解该情况后,积极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解囊相助。虽然钱款不多,但是侯某某感觉到了法律的温暖,政府的关怀。目前,侯某某的母亲已经治愈出院,社区矫正小组的成员一起上门进行了慰问,表示其有困难只要符合政策要求和法律规定的,我们一定尽力帮忙。侯某某对此感激不已,表示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回馈社会。

【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依政策开展社会适应帮扶取得的效果】

通过帮扶,侯某某目前心理稳定、乐观向上,服从监督管理。侯某某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非常信任,遇到问题能主动与工作人员交流沟通,自觉遵守社区相关规定。在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目前侯某某已找到兼职工作同时在某职业学校继续读书学习。

【小结(或反思)】

社区服刑人员侯某某入矫时尚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性格内向,总渴望早日步入社会,以为这样就是自由。但是步入社会后,由于文化程度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再加上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被诱惑,这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侯某某的家庭情况特殊,母亲瘫痪在床,家庭的困难和父母的无暇顾及导致侯某某心理上缺乏寄托。他只有到朋友那里去寻找心灵上的安慰,但心智上的不成熟导致他无法正确判断是非,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如何让一个未成年人重拾信心、积极向上是我们每一个司法工作人员都必须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应当多学习掌握关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帮助、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侯某某通过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深入交谈,将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司法所工作人员找准问题所在,积极鼓励,让其重拾生活信心,乐观开朗地面对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早日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