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江苏省如皋市司法局对社区服刑人员郭某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案例

  • 案例时间: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JSSJJZ1530242704
  • 案例类型: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案例

江苏省如皋市司法局对社区服刑人员郭某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

郭某,男,1945年12月出生,户籍地、居住地为江苏省如皋市。因犯非法狩猎罪,于2017年8月30日被海安县人民法院判处拘役四个月,缓刑七个月,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一千五百五十元。矫正期限自2017年9月10日起至2018年4月9日止。2017年9月13日,郭某到如皋市司法局报到,由某司法所负责其社区矫正期间日常管理教育。

郭某家中五人,与配偶、儿子、儿媳、孙子共同生活。郭某小学二年级文化,在某农机厂打铁50余年,企业改制后,未再找工作。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间,郭某因空闲时间较多,通过预设捕猎夹的方式捕猎黄鼬75只,并将捕猎所得的黄鼬出售给他人。案发后,郭某在审理过程中主动退出人民币一千五百五十元。

郭某到司法所报到时絮絮叨叨,情绪不稳,思想抵触,认为黄鼬偷食居民鸡鸭,毁坏农作物,在农村捕猎黄鼬是为民除害行为,自己辛苦放夹子,靠劳动所得,就赚个烟酒钱,对该行为触犯法律表示不能理解,且该案同案犯共9人同时到司法所报道,均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2岁,其中70岁以上2人,彼此间相互熟识。郭某因年龄大,履行使用定位手机、撰写思想汇报、集中学习等规定要求均存在困难。

【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施教育矫正情况】

(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后,对其开展遵纪守法、避免再次触碰法律底线的警示教育情况

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郭某后,针对其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对其开展法律意识教育,向他讲解法律法规以及播放法律宣传警示片,正确引导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对其固有思想进行引导修正,告知除黄鼬(黄鼠狼)受保护外,包括村民常见的麻雀、喜鹊、癞蛤蟆、青蛙、壁虎等都属于保护动物。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育,郭某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并能够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告诉亲戚、朋友。

(二)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对其本人及其家庭采取的个别教育谈话情况

司法所对郭某家庭实地走访后发现,其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关系和睦,捕猎黄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消磨时间而非追逐经济利益,缺乏对捕猎行为触犯法律的基本认识。家庭成员中,配偶陈某没有上过学,且年纪较大,郭某说什么,陈某基本认同,无法帮助其正确认识犯罪行为;儿子、儿媳、孙子均在自家经营的服装厂工作,业务较忙,陪伴郭某的时间较少,每月定期给付生活费,难以真正关注郭某平时在做什么、想什么。获悉相关情况后,司法所一方面调整矫正方案,在定位手机使用、思想汇报撰写等方面进行个别帮助指导;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其配偶陈某、其子陈某,组织他们一同参加相关法律知识学习,要求其配偶多关注郭某的日常行为,要求其子在工作之余对郭某多关心,多交流。

(三)对其开展集中教育学习、社区服务教育矫正情况

经调查发现入矫初期,郭某受同案犯影响,并没有正确认识其犯罪行为和犯罪危害。对此,司法所调整方案,一是定期对郭某同案9人进行集中学习,将个别人教育谈话改为集体相互交流,以观看视频、社工阅读和感悟阐述为主;二是整理该案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文并安排专职社工辅导阅读;三是通过法院、网络等途径搜集邻近县市类似案件供他们对比学习。调整后的教育矫正方案很快取得了明显效果,郭某不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且积极将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向群众宣传。

(四)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自身实际引导其融入社会的情况

司法所发现郭某年纪较大,在家中无事可做,且觉得自己这么大年纪还犯法,面子上过不去。司法所一方面鼓励郭某多与邻居交流,积极参加村集体活动,过好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引导郭某成为平安志愿者,现身说法,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五)矫正小组成员协助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教育情况

郭某的社区矫正迈入正轨以后,司法所并没有放松警惕,通过经常性的研判、家庭走访等方式掌握其思想行为动态,落实好电话汇报、外出请假、考核等制度,及时表扬批评,社区干部、志愿者、家庭成员等矫正小组成员注重对郭某进行生活上的关心和思想上的帮助,引导邻居正确对待郭某,号召村民帮助郭某矫正,认真学法、守法,汲取郭某不懂法而触犯法律的教训。

【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施教育矫正取得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工作,郭某的思想和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抵触心理已基本消除。郭某如今不仅主动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学习,还自发在村民中进行法制宣传,成为镇上的平安志愿者,为当地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小结(或反思)】

该案例表明,在对老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矫正时要更加细致耐心,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情况,从思想上引导,精神上关注,生活上帮助,同时,动员家庭、社会承担教育帮扶相关责任,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