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司法鉴定工作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对疑似含毒品巧克力进行法医毒物鉴定案

  • 案例时间:2021-02-02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SHSJYW1609230665
  • 案例类型:司法鉴定出庭作证案例
【案情简介】

2020年7月某日,上海市某区警方在侦办案件中发现,犯罪嫌疑人顾某某自犯罪嫌疑人金某某处,以100元/个的单价,购买了15个巧克力食品。因交易价格远超正常巧克力价格,且二人交易前,在某网络平台上进行的聊天记录显示,巧克力当中极有可能含有某种毒品成分。

警方查处、扣押二人交易的可疑巧克力后,抽样进行常见毒品快速排查,结果在提取的巧克力当中未检出常见毒品成分。为查明犯罪嫌疑人金某某、顾某某交易的可疑巧克力中是否含有毒品成分,办案机关送检自顾某某处查扣的5粒可疑巧克力至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委托鉴定。

经参照司法行政行业标准SF/T 0065-2020方法对可疑巧克力进行解析,在送检巧克力中除检出可可碱、苯乙胺等巧克力的主要成分外,还疑似含有痕量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

【鉴定过程】

送检可疑巧克力(1至5号,分别为送检材料1至5)分别参照司法行政行业标准《毛发中二甲基色胺等16种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代谢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验方法》(SF/T 0065-2020),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分析。经分析,均出现赛洛新、赛洛西宾的两对定性离子对色谱峰,且色谱峰保留时间与添加样品中相应标准物质的色谱峰保留时间比较,相对误差在±2.5%内;两对定性离子对丰度比与浓度相近添加样品的离子对丰度比相对误差不超过规定的范围。综上,判断送检可疑巧克力(1至5号)中均出现赛洛新和赛洛西宾的特征色谱峰和特征碎片离子。

【分析说明】

赛洛新(Psilocine)、赛洛西宾(Psilocybine)均属于色胺类裸盖菇素,其作用类似迷幻药LSD(D-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这两种物质均属于我国第一类精神药品品种,受到严格管制。

以赛洛新、赛洛西宾、LSD为代表的致幻剂,正成为全球日渐“流行”起来的第三代毒品中的一种。致幻剂使用后一般表现为瞳孔扩大、视力模糊、烦躁不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还可能导致全身抽搐、高烧、意识昏迷、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其他危险的不良反应。多次使用致幻剂会极严重的影响和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免疫系统,出现妄想、精神失常、精神分裂等症状。此外,由于致幻剂的强烈致幻作用,行为人吸食后可能会出现被害狂想症等症状,导致攻击性、暴力型行为,危害到他人和社会的安全;近年已有多起使用致幻剂后自残、互残、自杀、他杀的恶性案件发生。

与传统毒品相比,色胺类等第三代毒品,因其隐蔽性、多变性,潜在危害性更大,已成为毒贩侵蚀社会和人民群众新的替代物。以本案为例,犯罪嫌疑人金某某将赛洛新、赛洛西宾毒品成分加入自制的巧克力中贩售,假借食品“无害化”标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并且以为将毒品以食品形式贩售不会遭到查处,在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领域的今天,还利用含非法添加食品从事贩卖毒品活动,带来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鉴定意见】

所送鉴定材料1至材料5(即送检可疑巧克力1至5)中均检出赛洛新和赛洛西宾成分。

相关案例